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3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27篇
林业   16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38篇
  82篇
综合类   53篇
农作物   1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7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2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详述了峡口塘电站区域地壳稳定,水库渗漏,裂隙化岩体的变形特征,软弱夹层等主要工程地质问题的勘探方法及研究思路,基本查清了不同工程地质问题的成因,规律及分布范围,为工程地质评价提供了依据,为设计提供了较详细的地质结论。  相似文献   
52.
拱坝坝肩高边坡的稳定性问题是当前工程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当前,坝肩边坡作为从属工程,其稳定性的分析主要是针对边坡本身的稳定性进行的。分析中采用的判定从属边坡稳定性的评价标准并不能保证主要坝体的安全性。为了使边坡的抗滑安全性计算中能考虑坝体的影响,作者提出了“从属安全度”概念,并基于应力控制标准给出了从属安全度的计算公式。以某高拱坝为例进行了坝肩边坡的从属稳定性数值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考虑边坡动力反应过程中坝体稳定性,坝肩边坡的从属稳定性系数将降低20%。  相似文献   
53.
作物根系对农田土壤干缩开裂影响的试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农田中作物根系对土壤干缩开裂行为的影响,对根系作用及无根系作用下的农田土壤进行了自然干缩开裂试验,讨论了根系作用及无根系作用下土壤干缩裂隙的发育规律,分析了根系对土壤干缩裂隙形态及其Minkowski密度的影响.结果表明:相比无根系影响的土壤,根系影响下的土壤干缩裂隙在根系附近裂隙发育程度较低,裂隙宽度、单个裂隙长度及团聚体面积较小,而在远离根系位置呈现与无根系影响下土壤干缩裂隙相似的形态特征;作物根系使得干缩裂隙的Minkowski密度显著降低,相比无根系作用的农田土壤干缩裂隙,6株玉米根系存在时面积密度m0平均降低31%,长度密度m1平均降低19%,欧拉数密度m2平均降低20%;综上所述,作物根系对土壤干缩开裂存在明显的抑制作用,分析指出根系对干缩开裂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局部增大土壤抗拉强度及限制土壤材料移动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54.
土壤裂隙及其优先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张中彬  彭新华 《土壤学报》2015,52(3):477-488
土壤在干燥脱水的过程中易收缩产生裂隙。裂隙的产生是土壤性质与外界条件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其形态结构也非常复杂,难以准确描述。裂隙能够作为优先流的路径,增加农田水分和养分的流失以及地下水污染的风险。本文总结和归纳了裂隙产生的影响因素、裂隙的表征指标与测定方法、裂隙导致的优先流的研究方法、裂隙对优先流的影响和模拟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今后应进一步加强裂隙产生机理的全面深入的研究;构建和完善裂隙三维指标体系及其测定方法;推进裂隙导致的优先流的定量化和数学模拟研究;加大田间原位裂隙及其优先流的研究。  相似文献   
55.
根据某水电工程地下厂房的开挖监测的应力和位移资料,根据实际的开挖过程对岩体参数进行了反分析。根据反分析计算结果,发现反分析所得岩体的力学参数普遍比勘察所得岩体的力学参数建议值低;所得岩体变形参数普遍比勘察所得岩体的力学参数建议值高。这说明现有试验条件下岩体参数有其局限性,经验性较强,反分析不失为一种较好的获取实际岩土体参数的方法。  相似文献   
56.
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卸荷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洪凯  唐红梅 《山地研究》1997,15(3):183-186
从地貌学角度,分析了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的自然及人为卸荷特性。指出了地表侵蚀,河流一切,开挖船闸等自然及人为地貌过程诱发了岩体的基本卸荷过程。构筑了一个三峡工程永久船闸边坡岩体卸荷特性的宏观模式。  相似文献   
57.
宝顶石刻区污染地下水对造像岩体的破坏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赞勋  谢本立 《山地研究》1994,12(3):141-147,T001
污染地下水渗入大佛湾摩岩造像群,在石刻表面积聚可溶盐,加剧了石刻的侵蚀破坏,其中尤以泥质细粒长石砂岩风化剥落最为严重,研究渗水病害对石刻保护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8.
熊佰炼  高扬  彭韬  颜雄 《土壤学报》2021,58(5):1472-1485
浅层岩溶裂隙(SKF)为植物提供生长空间、水分和养分,是石漠化地区的重要生境类型。以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干、湿筛分法和Le Bissonnais法,分析了不同土层土壤团聚体稳定性特征和破坏机理,测定了团聚体中土壤有机质(SOM)、碱解氮(AHN)和有效磷(AP)的含量。结果表明:SKF剖面粒径>0.25 mm的团聚体均超过90%,PAD值范围为0.01%~4.75%。干、湿筛作用下,MWD值变化范围分别为4.63~7.69 mm和1.33~4.24 mm,团聚体分形维数D范围分别为1.57~2.18和1.55~2.15。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随剖面深度加深而降低,矩形SKF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要强于漏斗形SKF,快速湿润产生的消散作用是造成团聚体破碎的主要机制。团聚体破坏率(PAD)、团聚体分形维数(D)和平均重量直径(MWD)这三类指标均表明,SKF土壤团聚体水稳定性、通透性均较好。SKF剖面30 cm以下土层,团聚体SOM、AHN和AP含量相较0~20 cm土层大幅下降,含量范围分别为13.27±0.94~37.53±3.47 g?kg-1、71.58±3.27~198.54±22.63 mg?kg-1和0.15±0.03~ 0.38±0.10 mg?kg-1,土壤AP十分贫乏。SKF形态会影响SOM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变化,矩形SKF 30 cm以下土层含量随深度加深而降低,而漏斗形SKF则没有显著性差异。随土层深度加深,矩形和漏斗形SKF剖面AP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AHN含量的变化趋势则与SKF形态之间没有明显关联。SOM、AHN和AP含量越高,SKF剖面团聚体水稳定性越强。  相似文献   
59.
华北潮土冬小麦-夏玉米轮作包气带氮素淋溶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合理水氮管理可以实现作物目标产量和品质、维持土壤肥力和降低环境污染。然而,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农田过量施氮和大水漫灌等问题突出,引起农业面源污染日趋加重,地下水硝酸盐污染成为一个普遍现象。本文以华北潮土区冬小麦-夏玉米体系为研究对象,采用数据整合和文献分析的方法,阐明了典型农田硝态氮淋溶的时空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了地表裂隙和土壤大孔隙对硝态氮淋溶的影响,定量了氮素在地表-根层-深层包气带-地下水的垂直迁移通量及过程。结果表明,农户常规管理的冬小麦-夏玉米轮作体系氮素盈余较高(299~358kg·hm~(-2)·a~(-1)),导致土壤根区和深层包气带累积了大量的硝态氮。冬小麦季硝态氮的迁移主要受灌溉影响,以非饱和流为主,且迁移距离较短;春季单次灌溉量低于60 mm,可以有效控制水和硝态氮淋溶出根区。冬小麦耕作和灌溉引起的地表裂隙对水氮运移的贡献不大。雨热同期的夏玉米季,土壤水分经常处于饱和状态,再降雨就可以导致硝态氮淋溶出根层进入深层包气带。夏玉米季极易发生硝态氮淋溶事件(占全年总淋溶事件的81%左右),硝态氮淋溶量占全年总淋溶量的80%左右,且单次淋溶事件的淋溶量较高。大孔隙优先流对夏玉米季根区硝态氮淋溶的贡献率在71%左右,这些硝态氮脱离了作物根系吸收范围,反硝化作用对硝态氮去除具有一定作用。在华北气候-土壤条件下,特别应注意冬小麦收获后土壤不应残留过多硝态氮,以避免夏玉米季降雨发生大量淋溶;夏玉米季需要注意施氮与作物需氮的匹配。由于夏玉米追肥困难,生产上提倡一次性施肥措施,控释肥应该能够发挥更大作用。未来气候变化,导致夏季极端高强度降雨事件的频率增加,将会加剧包气带累积硝态氮通过饱和流或优先流向地下水的迁移。合理的水氮管理是从源头上减少硝态氮向深层包气带和地下水迁移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60.
对142只眼晶状体作了裂隙灯观察,结果表明;晶状体混浊与年龄呈正相关(r=0.87,P<0.01)。混浊程度可分为4级,只有第4级为病理性混浊。晶状体混浊可发生在任何一层的任何部位,多部位混浊占混浊眼数的40.2%。晶状体混浊的形状可分为5种,颜色可分为6种。对不同成因的病理性晶状体混浊病例进行了报告与讨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