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9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1篇
  1篇
综合类   257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21篇
畜牧兽医   113篇
园艺   2篇
植物保护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28篇
  2005年   17篇
  2004年   27篇
  2003年   30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42.
蟾蜍又叫癞蛤蟆,属两栖纲,蟾蜍科,蟾蜍属,是夏季危害蜜蜂的主要敌害之一。其分布广泛,特别是在我国南方水稻田区和林区更多。我国已确定的蟾蜍共有6种,其中最常见的有中华蟾蜍、黑眶蟾蜍、华西大蟾蜍、花背蟾蜍等4种。中华大蟾蜍分布全国各地,黑眶蟾蜍分布于我国南部各省、区,华西大蟾蜍分布于我国西南部地区,花背蟾蜍分布于我国东北、华北、西北各地区。炎热夏秋季节的晚上,蟾蜍常在蜂箱门口大量取食在蜂箱门口扇风的蜜蜂。每只蟾蜍一次能吞食7~8只蜜蜂,一个晚上能吞食数10只到100只。尤其是在雨后转晴的夜晚,蟾蜍更是活动频繁。  相似文献   
43.
浙江省海宁市龙头阁两栖爬行动物研究所农技师,养殖研究蟾蜍多年,经验丰富,效益可观。据介绍:蟾蜍俗名癞蛤蟆,过去在农村野生蟾蜍遍布都是,一只母蟾蜍每年可产卵3000到5000粒,经过人工饲养一年后,每只蟾蜍可达75g左右。  相似文献   
44.
45.
蟾衣,是蟾蜍按生理规律脱下的角质层表皮,又叫蟾壳、蟾蜕,具有药用价值。前几年流传蟾衣治百病之说,故一时兴起大采蟾衣之风,至今还有不少单位和养殖场进行各种误导宣传。1.关于激素和药物脱衣。采用药物或激素刺激蟾蜍脱衣,实质是“杀鸡取  相似文献   
46.
《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06,(7):F0004-F0004
我所农技师蒋 张林养蟾蜍13年,现发明的专利“蟾蜍壳采集器”整套连贯技术可使蟾蜍连续蜕蟾衣,一只蟾蜍一年可蜕10-40张天然衣,整衣率最高达98%,并免修补,且不用药刺激,不用人工守候,家庭创造条件时可用野生蟾蜍四季产无污染蟾衣。  相似文献   
47.
河蟹幼蟹期的主要敌害生物有鱼类、青蛙、蟾蜍、鼠和水鸟等。其中早期以鱼类、青蛙、蟾蜍危害较严重,后期以鱼类、鼠、水鸟危害较严重。  相似文献   
48.
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人工养蟾蜍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充分发挥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立体互用,把果林间空余地面再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蟾蜍可以消灭果林害虫,并生产出珍贵药材蟾酥、蟾衣和上等仿生态蟾肉。同时因害虫危害轻而生产出优质果品。果园养蟾蜍成本低,因设施简单,管理方便,  相似文献   
49.
利用现有果园进行人工养蟾蜍可谓一举多得,可以充分发挥动植物生态空间的立体互用,把果林间空余地面再利用,从而提高土地利用率。蟾蜍可以消灭果林害虫,并生产出珍贵药材蟾酥、蟾衣及蟾肉。同时因害虫危害轻而生产出优质果品。果园养蟾蜍成本低,设施简单,管理方便,工作量少,效益高,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可提高80%左右。我国各地凡是有野生蟾蜍的地区,都可以进行果园养蟾蜍。果园套养时可选用个体较大的品种,如中华大蟾蜍、黑眶蟾蜍、花背蟾蜍等。这些品种产蟾酥、蟾衣多,且产肉量多,利用率高。蟾酥、蟾衣被医学界应用于临床上,售价不断上扬,已…  相似文献   
50.
(一)蟾蜍的品种特征及生活习性 1.蟾蜍的品种特征及分布:蟾蜍俗名癞哈蟆。主产于中国、日本、朝鲜、越南等国家,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地区,常见主要品种为中华大蟾蜍、花背蟾蜍和黑眶蟾蜍3种(见图)。这几个品种个体大,体长10厘米以上,背面多呈黑绿色,布满大小不等的瘰疣。上下颌无齿,趾间有蹼,雄蟾蜍无声囊,内侧三指有黑指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