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12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2篇
综合类   121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16篇
植物保护   1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8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13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3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3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3篇
  1957年   3篇
  1956年   9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2 毫秒
61.
大面积使用666点蔸治螟,在丰城是第一次。主要目的在防治三化螟虫。今年全县防治面积,连作晚稻52,128亩,一季晚稻37,347亩,共89,575亩。用去6%可湿性666药粉62,464斤,0.5%666粉剂123,440斤,共185,904斤。点蔸一般都进行了两次。第一次点蔸在8月27日至9月2日,主要是毒杀螟蛾;第二次点蔸于9月6日开始到中旬,主要是毒杀蟻螟。部份地区因药粉供应不上,第一次点蔸拖延到9月6日才开始。  相似文献   
62.
斑螟亚科(鳞翅目:螟蛾科)系统分类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笔者综述了斑螟亚科Phycitinae的系统分类研究概况,重点论述国内外分类研究历史与现状、族级阶元划分与系统分类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指出斑螟亚科系统分类中存在的区系研究不平衡、系统发育研究不完善、近缘属区别特征不够明确、近缘种形态鉴定不够准确等问题,建议将形态分类与分子系统学方法相结合以研究斑螟亚科的系统分类,并对斑螟亚科系统学未来的研究与发展提出展望。  相似文献   
63.
据1978~1987年龙海市三化螟发生的系统调查统计表明:一代蛾始盛期与平原地区三月份日平均气温有密切的负相关(r=-0.83);各代蛾始盛期1代与2代、2代与3代、3代与4代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23、0.74,相邻两代蛾期距与其前一代蛾始盛期关系比其后一代关系密切,随着代数的增加,蛾期距越趋稳定。它们的年度间的变异系数分别为:3—4代蛾期距(C·V·%=4.4%)<2—3代蛾期距(C·V·%=9.5%)<1—2代蛾期距(C·V·%=13.25%)。  相似文献   
64.
刘曼  任春光  杨茂发  姚松林  徐思远 《林业科学》2013,49(9):107-111,187,188
应用扫描电镜技术对竹织叶野螟雌雄蛾触角感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竹织叶野螟触角呈丝状,由柄节、梗节和分为74~80个亚节的鞭节组成。触角上存在7种感器,其中毛形感器数量最多,其次是耳形感器和腔锥形感器;毛形感器、刺形感器、腔锥形感器Ⅰ型、耳形感器Ⅰ型、栓锥形感器、鳞形感器和Bhm氏感器为雌雄蛾所共有,腔锥形感器Ⅱ型、耳形感器Ⅱ型仅分布于雄蛾触角上,且腔锥形感器Ⅱ型为螟蛾科首次发现。对竹织叶野螟触角各感器的形态、分布以及雌雄间触角感器形态和数量差异进行描述,此外就竹织叶野螟与其相近种昆虫触角感器间的差异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5.
稻纵卷叶螟俗称稻纵卷叶虫、刮青虫、青虫、白叶虫等。属鳞翅目螟蛾科。是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稻区的一种危害水稻的迁飞性害虫。 1为害症状  相似文献   
66.
草地螟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地螟又名网锥额野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在乌兰察布地区主要危害榆树、果树及多种农作物和杂草,幼虫常把叶片食成网状。2009年,草地螟第一代成虫羽化数量极大,就四子王旗而言,全旗农牧区普遍发生。虫口密度低的地方,一网可以捕到5-14只,虫口密度高的地方可达到15—30只。因此,要密切注意其产卵量和卯的孵化率,尽早做好防治幼虫爆发的准备。  相似文献   
67.
果园螟蛾总科部分种类DNA条形码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检验DNA条形码在鳞翅目螟蛾总科蛾类鉴定中的可行性,对采自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螟蛾总科26种78头蛾类标本分别提取了DNA,扩增了全部78头标本的线粒体cox1基因和其中75头标本的核糖体28S基因,并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计算遗传距离及种间差异阈值等方法,对所有标本进行了鉴定和比较分析,检验了国际DNA条形码数据库BOLD(the barcode of life data)系统的鉴定成功率。结果表明,基于cox1基因和28S基因的系统发育树鉴定成功率分别为100.00%和97.14%,BOLD系统的鉴定成功率达到了67.94%。基于最大简约法、邻接法和最大似然法构建的系统发育树,鉴定结果均相同。基于cox1基因的种内遗传距离全部小于1.00%,种内种间的遗传距离形成明显的3.00%阈值现象。研究表明,cox1及28S基因均适用于供试螟蛾总科种类的鉴定,核糖体28S基因可以作为DNA条形码鉴定的辅助基因;BOLD系统数据库仍有待充实,且标本鉴定工作相对滞后;不同聚类分析方法对结果影响很小,其中邻接法计算速度快,更适合DNA条形码大数据的分析。  相似文献   
68.
基于转录组数据的印度谷螟微卫星位点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印度谷螟转录组测序数据筛选其功能微卫星(EST-SSR)分子标记,设计该虫的微卫星(SSR)引物并验证其适用性。用MicroSAtellite微卫星搜索软件查找印度谷螟转录组中微卫星的数量、重复次数以及所有微卫星的位置信息,采用Primer Premier 5软件设计SSR引物,并进行PCR验证。结果表明含EST-SSR的序列3 173个,占总搜索序列的8.52%,平均每13kb中就出现1个EST-SSR。共发现192种微卫星类型,其中重复单元为单碱基、二碱基和三碱基的比例较高,依次是28.21%、39.84%、25.43%。除单碱基重复单元外,出现频率最高的是AT/AT,有593次。在66对印度谷螟EST-SSR引物中,有28对PCR扩增成功。这说明基于印度谷螟转录组数据开发微卫星标记是可行的,本研究获得的印度谷螟EST-SSR位点为今后开展该虫的种群遗传学研究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9.
水稻二化螟学名Chilo supperssalis(Walker)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蛀秆虫。二化螟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及稗、李氏禾等杂草。分布在我国南方、北方各稻区。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形成不同的受害状。以幼虫钻稻茎为害,发病先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秕粒增加。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有效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对促进水稻丰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0.
水稻二化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又名钻心虫、蛀秆虫。二化螟寄主范围广泛,可危害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对水稻产量影响严重,是水稻的主要害虫。水稻从分蘖期到乳熟期均可受害,形成不同的受害状。以幼虫钻稻茎为害,发病先期枯心,既而死穗,后期秕粒增加。严重影响了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因此,有效做好水稻二化螟的防治对促进水稻丰产丰收具有重要意义。严重的能造成绝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