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12篇
  免费   328篇
  国内免费   1001篇
林业   610篇
农学   346篇
基础科学   2778篇
  1786篇
综合类   3333篇
农作物   159篇
水产渔业   172篇
畜牧兽医   531篇
园艺   83篇
植物保护   243篇
  2024年   128篇
  2023年   297篇
  2022年   331篇
  2021年   299篇
  2020年   326篇
  2019年   348篇
  2018年   223篇
  2017年   389篇
  2016年   421篇
  2015年   412篇
  2014年   470篇
  2013年   567篇
  2012年   590篇
  2011年   560篇
  2010年   576篇
  2009年   514篇
  2008年   474篇
  2007年   457篇
  2006年   346篇
  2005年   318篇
  2004年   273篇
  2003年   210篇
  2002年   169篇
  2001年   189篇
  2000年   119篇
  1999年   108篇
  1998年   134篇
  1997年   115篇
  1996年   103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02篇
  1993年   68篇
  1992年   64篇
  1991年   81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52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2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 毫秒
991.
研究发现NH_2-MIL-101(Fe)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可催化H_2O_2氧化3,3,5,5-四甲基联苯胺(TMB)显蓝色,表现出过氧化物模拟酶特性,而且在较宽的温度(4~80℃)及pH值范围(2~10)内保持其模拟酶活性,结合葡萄糖氧化酶,建立了测定葡萄糖的方法.在优化条件下,吸光度与葡萄糖浓度在0.75~50μmol/L范围内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对葡萄糖的检出限为0.75μmol/L.将本法用于血清中葡萄糖的测定,获得满意结果.  相似文献   
992.
紫色土丘陵区典型坡地产流及产沙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应用人工模拟降雨实验,对紫色土丘陵区坡地产流及产沙特征进行了研究.(1)地表径流初始产流时间随着雨强和坡度的增加而加快,在0.7~9.5 min之间变化;壤中流初始产流时间变化复杂,在2.6~46.4 min之间变化,雨强是影响低坡度壤中流初始产流时间的主要因子;(2)地表径流累积量与雨强、坡度均成正比关系,壤中流累积量随着坡度和雨强的增大呈现出减小趋势;(3)地表径流雨后消退迅速,退水常数k(Barnes法)值为0.41~0.66,壤中流消退缓慢,退水常数为0.91~0.99;(4)同一降雨历时下,相对坡度而言,雨强是决定产沙量的主要因子,产沙量在23.4~972.3 g/(m2·h)之间变化;在同一雨强下,产沙量随着坡度的增大而增加.就紫色土坡地而言,改良耕作制度和耕作措施,实施因地制宜的水保措施,提高坡地土壤入渗率和持水量,使降雨径流以壤中流形式产生,能更有效地防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993.
利用长时间序列高分辨率Landsat TM影像,对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城市扩展模式特征及驱动机制进行了分析,确定了其影响因子和限制因素,并基于CA模型原理对该研究区的城市扩展进行了模拟与预测.结果表明.吉隆坡及其周边地区城市扩展一直处于多经济核心支持下的中高速扩展阶段.吉隆坡内部的填充式扩展模式在整个城市扩展期间受周边的集中式扩展影响较大.在地形、经济及行政政策的交互影响下,研究区的扩展方向主要为西北、南、东南方向,其中以南部的城市扩展在各个时期最为突出.  相似文献   
994.
汉江流域日降水多种小波分解与重构及其时空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汉江流域55个气象站点1981年的日降水数据作为随机信号,借助于小波分析时间变化特征,利用Haar等7种小波函数分解日降水信号,采用Kriging空间内插方法把分解得到的小波系数空间离散化,在每个100 m×100 m栅格上进行小波的重构,从而实现随机性较高的日降水信息的时空降尺度,以期得到较为准确的日降水时空数据集.利用该流域另外45个气象站点1981年的日降水数据进行时空模拟结果的验证.通过平均误差等指标的定量评估.结果表明,采用Haar小波母函数对日降水信号进行分解与重构能够最准确地表达日降水的时空变化特征,更能充分表达日降水的高度随机性本质特征.  相似文献   
995.
该文利用分子蒸馏模型模拟分离皂脚中脂肪酸,进而为后续高效率制备生物柴油奠定基础.根据建立的分子蒸馏模型和物化参数的估算,对菜籽油皂脚中游离脂肪酸的分离进行模拟,并与实际试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该模型在模拟分离菜籽油皂脚中游离脂肪酸时的结果与试验结果曲线趋势相近.随着蒸馏温度的增加,蒸馏量增大,蒸馏量模拟值与实验值的相对误差不超过16%.随着蒸馏温度的增加,重组分中游离脂肪酸含量不断降低,试验结果的脂肪酸浓度都大于模拟值,而相对误差随温度升高不断降低,蒸馏温度为453 K时较蒸馏温度为423 K时,相对误差降低近50%.  相似文献   
996.
施肥水平对冬小麦田土壤水分影响的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模拟精度验证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长武早塬地1957~2001年期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冬小麦田的土壤干燥化效应.结果表明:4种肥力处理下连作冬小麦逐月土壤有效含水量均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平均每年分别减少8.6、8.6、11.1和13.7 mm,无肥和低肥与中肥和高肥处理间土壤有效含水量差异十分显著,但无肥和低肥处理间无明显差异;在模拟初期出现了土壤湿度逐年降低、土壤干层逐年加厚的干燥化过程,在连作第5~8年以后均出现了稳定的土壤干层,无肥和低肥处理土壤干层均分布于2~3 m土层,中肥和高肥肥处理分别分布于2~4 m和2~5 m土层,随肥力和作物产量水平的提高,土壤干层厚度增厚;4种肥力处理麦田生产年度耗水量接近且呈现波动性缓慢降低趋势,但前1~4年中肥和高肥处理麦田共计较无肥处理麦田多耗水91和203 mm,长武旱塬地麦田土壤水分承载力为1.422~2.405 t/hm2,相应的肥力水平为N45~90 kg/hm2和P 15~30 kg/hm2.  相似文献   
997.
一维非饱和土壤溶质运移的有限体积法数值模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有限体积法对非饱和土壤一维溶质运移模型进行数值求解,模拟了土壤水分运动和溶质运移的动态过程.并以实测数据验证了模拟结果的合理性与有效性.通过对有限体积法和有限差分法进行比较,说明了有限体积法能很好地避免有限差分方法中常常出现的数值弥散和数值振荡现象,因此在模拟土壤溶质运移规律的研究中.该方法是一种很好的数值方法.  相似文献   
998.
利用自行设计的双土槽径流小区系统和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研究方法,研究了坡面侵蚀方式演变对坡面侵蚀产沙量的影响,分析了沟蚀发育不同阶段对坡面侵蚀产沙的贡献。结果表明,坡面侵蚀发育初期,沟头溯源侵蚀占主导地位,侵蚀产沙量呈增加趋势;坡面侵蚀发育中期,沟蚀的宽度和深度变化已属于切沟形态发育的范围,导致了侵蚀产沙量的急剧增加;坡面侵蚀发育后期,沟蚀发育过程处于后期稳定阶段,侵蚀产沙量变化伏动较小。在坡面侵蚀发育初期、中期和后期,沟蚀分别占坡面总侵蚀产沙量的28.7%,70.4%和37.1%。  相似文献   
999.
黄河多沙粗沙区分布式土壤流失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侵蚀动力学、地貌学、水文学、泥沙运动力学的理论为基础,以黄河多沙粗沙区岔巴沟流域为研究区域,以地理信息系统为平台,构建了黄河多沙粗沙区小流域分布式土壤流失数学模型,可用于计算小流域梁峁坡、沟坡和沟槽三部分的土壤流失量,并达到了产汇流模型与产输沙模型的紧密耦合;提出了当量糙率系数的概念,初步解决了定量表达水土保持工程对产汇流的影响,使模型具备了预测评价不同水土保持治理方案效益的功能;利用3S技术实现了土壤流失预测模拟信息系统的自动提取。通过对岔巴沟流域和杏子河流域土壤流失实测资料的验证表明,本模型能基本正确反映黄河多沙粗沙区流域土壤流失规律。  相似文献   
1000.
分步型流域“降雨-流出”过程数值模拟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流域地表流出的计算是水文学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本研究以黄土高原北部的六道沟流域为流域模型,在确定试验流域地形和土壤物理性质的基础上,利用运动波理论和拟河道网开发分布型流域的"降雨-径流"过程的数值计算方法,对观测流量数值模拟结果的分析表明,该计算方法适用于北部黄土高原的实际,研究结论为该区域的地表水资源的推求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数值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