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7篇
综合类   54篇
水产渔业   1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81.
鲫耳石年轮的观察及其确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耳石边缘年轮形成周期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鲫耳石上1a形成1个年轮,年轮形成时期洪湖种群主要在4-6月,洞庭湖种群主要在3-5月。星耳石和微耳石一样,可用于鲫年龄测定,而且不经磨片即可直接读取年轮,完整星耳石和微耳石与微耳石磨片上的年轮读数的吻合率均在80%以上,误差不超过1龄。但相对而言,微耳石上年轮更易观察。文中对耳石形态和年轮特征进行了描述。  相似文献   
82.
根据2009年7-8月哥斯达黎加外海采集的茎柔鱼样本,利用多种统计方法分析了茎柔鱼耳石与个体生长之间的关系。研究认为,耳石各形态参数与胴长(ML)关系显著(P<0.01),其中背侧区间长(DDL)、耳石总长(TSL)与其相关性最大。耳石生长存在两个阶段,当ML小于26~30 cm时,其耳石生长迅速,之后耳石生长减慢。在生长过程中,耳石背区长(DL)、吻区内长(RIL)、DDL生长快于TSL,背侧区夹角(DDA)、吻侧区夹角(RDA)、吻区夹角(RA)则随着ML的增大出现减小趋势,侧区、吻区形态变化显著(P<0.05)。耳石形态先于生长速度发生显著性变化,同时各形态参量发生显著性变化时间不同,但形态特征变化主要发生在ML为23~29 cm个体中,之后趋于稳定。耳石生长及形态显著性变化与茎柔鱼栖息水层改变相关,茎柔鱼与中上层头足类耳石特征相符。  相似文献   
83.
陈万青  赵维谦 《水产学报》1986,10(3):289-304
用黄海鲬鱼的耳石和鳞片相对照,对其年龄进行了鉴定。分析了不同年龄组的体长和体重分布。分别计算出雌雄各龄组的体长与体重、鳞长与体长的关系式,并用幂函数关系和直线回归方程进行计算和比较,鲬鱼生长适合于V.Bertalanffy生长方程。还分析了其阶段生长情况。  相似文献   
84.
南方鲇仔幼鱼耳石日轮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方鲇仔鱼耳石在孵化出膜24h内出现第一条日轮,此后每天增加一轮.日轮由两条纤细轮组成,其形成与光照无密切关系,南方鲇耳石上存在孵化轮.耳石日轮轮纹数、日轮直径与日龄及体长呈直线相关S=1.0224D-0.5171(r=0.9936,P<0.001);R=0,0286+0.0179D(r=0.9936,P<0.001);L=5.7655+49.6642R(r=0.9953,P<0.001).  相似文献   
85.
在水温26℃~29℃下,利用不同浓度组(0 mg/L、50 mg/L、75 mg/L、100 mg/L、125 mg/L)的茜素红S溶液对平均体长为5.7~6.1 cm的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幼苗分别浸泡12 h、24 h和36 h,分析茜素红S的染色效果。结果表明:当溶液浓度达125 mg/L时,染液对草鱼具有较强的毒性,幼鱼绝大部分死亡,当浓度不高于100 mg/L时,幼鱼全部存活。茜素红S能在草鱼幼体上形成红色标记环,在安全浓度范围内,浓度越高,染色越明显,24 h染色效果优于12 h,而浸泡36 h耳石颜色未出现明显加深。草鱼幼体的最佳染色方式为24 h、100 mg/L。  相似文献   
86.
三峡水库太湖新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采自重庆长江江津江段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太湖新银鱼矢耳石形状近圆形,体长(Y)与耳石长半径(X)之间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0.1099X+16.986,R2=0.7626。耳石日轮环纹清晰,以中心核为起点圆形规则排列,其上具有明显的过渡轮纹。太湖新银鱼体长(Y)与日轮(X)呈线性关系,其关系式为Y=0.2631X+23.924,R2=0.8057;体重(Y)与日轮(X)呈指数关系,其关系式为Y=0.0446e0.0244X,R2=0.8104。太湖新银鱼体重(Y)与体长(X)间呈显著的幂函数关系Y=0.000001X3.3529,R2=0.9163。  相似文献   
87.
大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1995年对内蒙莫力庙水库的大银鱼耳石日轮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大银鱼人工受精卵孵出仔鱼、剖出其听囊内一时圆形矢耳石,其制片在光镜下观察,耳石形态经历了由圆形、椭圆形到梨形的变化过程。耳石长半径与鱼体长呈线性相关,其关系式为Y=4.798x-20.887(r=0.9650,P<0.01)。孵出后第二天耳石上出现第一个日轮,正常条件下,每天形成一轮。孵化后天数可用耳石日轮数加1表示,其表达式为D=N+1,耳石上的日轮数变幅为267-345。日轮间距有规律性变化,依据日龄和相关体长、体重资料进行了大银鱼生长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88.
鲐鱼幼鱼耳石日轮的初步观察与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卫忠 《水产学报》1996,20(2):139-143
对长江口海区鲐鱼幼鱼耳石标本的扫描电镜观察发现,鲐鱼耳石上存在着宽度为数微米到十几微米的细微轮纹,通过对其中3尾鲐鱼的耳石不同放大倍数图像的拍摄,再根据照片对耳石上轮纹和耳石轮纹辐射半径的测量、计数和计算,得出3尾鲐鱼耳石轮纹的平均宽度分别为9.52、8.52和8.57微米,耳石轮纹辐射半径分别为1262.2、1164.8和1187.5微米,由此计算得出的耳石轮纹数分别为133、137和139轮。  相似文献   
89.
为了研究南设得兰群岛南极电灯鱼Electrona antarctica耳石形态指标的生长特征,利用2012年12月至2013年2月于南设得兰群岛收集的100尾南极电灯鱼(体长72.6791.81 mm)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拟合和差异性t检验等方法,对其耳石形态的各项指标,包括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度、翼叶长度、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电灯鱼体长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式为WW=2.5086×1091.81 mm)样本进行了分析,并利用回归分析、赤池信息准则(AIC)拟合和差异性t检验等方法,对其耳石形态的各项指标,包括耳石长、耳石宽、基叶长度、翼叶长度、耳石面积和耳石周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南极电灯鱼体长与体质量密切相关,关系式为WW=2.5086×10(-5)L_S(-5)L_S(2.8586)(R(2.8586)(R2=0.7187,P<0.05);耳石相对于其体型较大,耳石长与耳石宽接近,耳石主间沟与主凹槽清晰,翼叶和基叶长度接近,均不发达;左耳石长和宽分别为3.002=0.7187,P<0.05);耳石相对于其体型较大,耳石长与耳石宽接近,耳石主间沟与主凹槽清晰,翼叶和基叶长度接近,均不发达;左耳石长和宽分别为3.003.81 mm、2.983.81 mm、2.983.62 mm,右耳石长和宽分别为2.993.62 mm,右耳石长和宽分别为2.993.72 mm、3.053.72 mm、3.053.67 mm;耳石指标中,耳石宽和周长较其个体体长稳定,而翼叶和基叶长度变化最不稳定,左、右耳石的基叶长、周长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全长、面积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左、右耳石的长、宽、面积和周与鱼体体长密切相关;生长过程中,耳石面积最为稳定,其与鱼体体长回归关系最高,耳石短轴生长比耳石长轴生长稳定,耳石的生长方向偏向于厚度的增加以及面积的变大。本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南极电灯鱼年龄与生长的研究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0.
利用元素电子显微探针分析技术,对南太湖(白雀乡水域)、北太湖(吴塘门至乌龟山水域)以及洪泽湖(老子山水域)的太湖新银鱼(Neosalanx taihuensis)的矢耳石进行了元素微化学分析,如锶及钙元素分布、积累、浓度比等特征的比较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和面分布分析结果均直观而明显地表明,北太湖太湖新银鱼的个体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耳石具高锶钙比(21.41±0.50,N=4),另一类耳石具低锶钙比(1.64±0.12,N=5);南太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值居中(3.12±0.07,N=10);而洪泽湖个体耳石的锶钙比普遍偏高(5.42±0.32,N=9)。这些个体类别间锶钙比值的差异均显著(P<0.05)。此外,洪泽湖个体耳石标本有高锶环的存在,而太湖个体耳石中锶的分布水平较均一化。上述结果显示,一方面太湖和洪泽湖太湖新银鱼耳石锶钙比类型差异明显;另一方面太湖不同水域太湖新银鱼耳石的锶钙比类型亦不尽相同;反映出耳石锶钙比特征具有可以用来区别太湖新银鱼不同水域资源群体的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