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8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37篇
综合类   54篇
水产渔业   14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6篇
  2011年   9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用翘嘴鲌稚鱼作为实验材料,用茜素络合物作为标记材料,浸泡标记翘嘴鲌,通过测定翘嘴鲌稚鱼的存活率和耳石的标记率等,讨论不同浓度的茜素络合物对翘嘴鲌耳石的标记效果和对其生长和存活的影响,确定合适的浸泡标记时间及浓度,为翘嘴鲌的增殖放流提供理论依据和实际参考.  相似文献   
52.
长江短颌鲚耳石Sr/Ca值变化特征及其江海洄游履历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确证长江刀鲚生殖洄游季节的短颌刀鲚是否为江海洄游个体,采用X射线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EPMA)研究了2013年4月27日采自长江靖江段的1尾短颌鲚(XGC-A)和1尾长颌鲚(XGC-B)矢耳石的锶(Sr)和钙(Ca)的微化学特征,同时将实验结果与确认是江海洄游型长江刀鲚矢耳石的Sr和Ca的微化学特征进行了比对分析。定量线分析结果显示,短颌鲚和长颌鲚个体的Sr/Ca值均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1.59±0.80、1.55±0.74),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4.38±1.33、3.56±0.94),显示出其溯河洄游的履历;耳石元素面分布分析结果同时验证了短颌鲚和长颌鲚均参与江海洄游的事实。研究表明,目前长江中存在参与江海洄游的短颌鲚个体。  相似文献   
53.
西南大西洋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形态的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分析了2011年采自西南大西洋的拉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 Regan, 1913)耳石形态特征, 结果显示, 根据耳石后端、主间沟、翼叶及耳石侧表面辐射状条纹等位置存在的明显差异, 可将其耳石分为6种类型。椭圆傅里叶分析所得77特征系数的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 6耳石类型两两之间差异显著(P<0.05)的特征系数可达36.4%, 表明6种类型耳石形态间存在较大差异。结合形状指标和椭圆傅里叶分析表明: (1)基于形态特征的耳石类型划分是可行的; (2)结合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可以更准确地表达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类型多样性及其耳石形态特征; (3)椭圆傅里叶分析在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的形态分类研究中更具优势。根据椭圆傅里叶分析重建的耳石外轮廓直观反映了6耳石类型的差异所在。6耳石类型在不同鱼体体长、耳石长度分布区间所占比例不同, 且同一个体的左右耳石也存在一定差异, 检测样本中左右耳石属不同类型的比例达20.2%。Ⅳ型仅出现在小个体中, 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幼体阶段耳石形态为卵圆形, 随生长发育耳石形态则渐变为梭形。各体长组中有多种类型耳石存在, 表明拉氏南美南极鱼在各生长阶段均具有耳石形态多样性。今后开展拉氏南美南极鱼耳石研究时要结合多种耳石类型进行分析, 并兼顾其左右耳石的差异。

  相似文献   
54.
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耳石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的耳石形态学特征,实现以耳石形态学方法科学划分蓝点马鲛种群,依据2016年4~7月在象山港采集的113 ind蓝点马鲛繁殖群体的102对矢耳石尺寸参数,计算出了环率、圆度、椭圆率、矩形趋近率、纵横比、形态因子、半径比和面密度等8个耳石形态指标;运用单因子相似性分析(ANOSIM)、非参数多维标度分析(NMDS)和相似性百分比分析(SIMPER)研究了象山港蓝点马鲛耳石形态的个体差异。结果显示,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左、右耳石以及雌、雄个体间的耳石形态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4个年龄组间的耳石形态差异显著(P0.05),年龄组两两之间耳石形态的差异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研究结果表明,以耳石形态学方法判别蓝点马鲛种群需要考虑样本的年龄因素,以同一年龄的繁殖群体为宜;造成象山港蓝点马鲛繁殖群体不同年龄组耳石形态差异的可能原因,一是同一种群或群系蓝点马鲛的耳石形态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相对变化,呈现出不稳定的状态,二是象山港是多个蓝点马鲛种群或地理群系共同的产卵场,年龄组间的差异来源于群体间的耳石形态差异。  相似文献   
55.
利用Matlab软件进行耳石形态实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北水域六种常见鲤科鱼类微耳石为研究对象,利用Matlab软件,从传统形态分析法(I)和椭圆傅立叶轮廓分析法(EFA,Ⅱ)两方面进行形态学分析。对第I类参数进行方差分析和Bayes逐步判别分析及对第Ⅱ类参数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鲤科鱼类微耳石形态不仅具有种间多样性特征,还具有种内相似性特征;结果还表明,自判别的正确率达到了69.9%,主成分分析优化后的第Ⅰ、Ⅱ类参数的综合变量自判别将正判率提升至81.6%,表明微耳石形态对鲤科鱼类物种鉴别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56.
利用电子探针微区分析技术,对2014年8月1日采自江西省余干县瑞洪镇信江(鄱阳湖水系五大河流之一)江段的刀鲚(Coilia nasus)的矢耳石进行了锶和钙的微化学分析研究。元素定量线分析表明,样品的锶钙比值(Sr/Ca×103)波动显著,不仅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Sr/Ca×1033),而且出现了对应于海水生活的高值(3Sr/Ca×1037),显示出其典型的溯河洄游特征。耳石Sr含量的面分析结果与之相同,均具有对应淡水生活的低值(蓝色)区域和海水生活的高值(绿色)区域。这两种耳石微化学类型首次直观地证实,目前距长江河口约1000 km的信江中存在洄游型刀鲚。  相似文献   
57.
利用耳石鉴定头足类年龄与生长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年龄和生长是头足类生物学研究的重点内容,利用耳石轮纹鉴定其年龄、分析其生长特性是一种可靠而有效的方法。耳石经提取、研磨、抛光后制备成切片,对切片观察面轮纹进行计数可得到日龄。研磨平面的选择是头足类耳石制片的最关键步骤,通常选择纵截面研磨。轮纹计数时,一般选择轮纹相对比较清晰的背区计数。适合头足类的生长模型有线性、指数、幂函数、逻辑斯谛、Gompertz和Von Bertalanffy等多种。分析认为,同一种头足类在不同生长阶段以及不同种群间,其年龄组成、生长率以及适合的生长模型往往不同,因此,建议应先对研究对象进行不同产卵季节或地理种群的划分,然后根据不同种群分别研究其生长并建立生长模型。  相似文献   
58.
西藏布裙湖全唇裂腹鱼年龄与生长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全唇裂腹鱼(Schizothorax integrilabiatus)仅见于西藏地区雅鲁藏布江下游墨脱县境内的布裙湖,在物种进化和资源保护方面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以耳石为年龄鉴定材料,对分布于布裙湖全唇裂腹鱼的年龄结构和生长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在所采集的252个样本中共包含7个年龄组(1~7龄),其中优势年龄组为1~3龄(占72.22%);体长与体重的关系方程为W=0.015 2 L3.057,属于匀速生长;采用von Bertalanffy模拟的生长方程为Lt=27.150[1-e~(-0.154(t+0.527))],W_t=368.029[1-e~(-0.154(t+0.527))]3.057。全唇裂腹鱼的体长生长速度曲线无拐点,随着年龄增长逐年降低,体重生长具有生长拐点,拐点年龄为6.73龄,所对应的体长和体重分别为18.27 cm和109.61 g。初步研究表明,全唇裂腹鱼属小型、低龄鱼类。  相似文献   
59.
阿根廷外海拉式南美南极鱼矢耳石形态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拉式南美南极鱼(Patagonotothen ramsayi)矢耳石形态存在多样性,这为该鱼种地理种群鉴定提供了重要参考。为深入研究拉式南美南极鱼矢耳石外部形态特征,利用2014年12月~2015年4月间采集的166ind拉式南美南极鱼(体长范围95~288 mm)样本,对其矢耳石形态进行观察与测量,并对其形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拉式南美南极鱼耳石具有明显的基叶和翼叶,其主间沟、主凹槽、缺刻和辐射状条纹明显清晰,呈狭长状,内侧凸面、外侧凹面。左、右耳石的背宽和翼叶长存在显著性差异,但耳石长度、宽度、基叶长、背长、周长和面积不存在显著差异。耳石各形态参数值随着体长的增加,其绝对尺寸不断增加,而相对尺寸逐渐减少,其形态结构的比例基本不变。耳石的长度、宽度与耳石质量均表现为乘幂函数关系,随着耳石质量的不断增加,其长度、宽度也不断增加。耳石的长度、背长、基叶长、翼叶长、周长和面积与鱼体体长呈乘幂函数关系,宽度和背宽与体长呈线性函数关系;耳石的各形态参数值与湿重均呈显著的乘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60.
陈新军  马金  刘必林  陆化杰  曹杰 《水产学报》2011,35(8):1191-1198
根据2007年7—10月在西北太平洋柔鱼传统作业渔场采集的样本,利用耳石微结构对其渔获群体结构、年龄与生长进行了研究。分析认为,雌性个体胴长为200~395 mm,日龄为123~258 d;雄性个体胴长为200~353 mm,日龄为127~274 d。7、8月渔获样本的优势日龄为151~180 d,9月为181~210 d,10月为211~240 d。孵化日期为2006年12月下旬至2007年6月上旬,其中1—4月为高峰期。雌性个体的胴长绝对生长率平均为(1.175±0.127) mm/d,雄性为(0.952±0.213) mm/d。其胴长、体质量与日龄的关系可分别用线性和指数方程来拟合,雌、雄个体胴长和体质量生长存在显著差异。研究认为,传统作业渔场中大多数渔获属冬春生群,7—10月各月优势日龄组呈现出随月变化一致的趋势,进一步印证了柔鱼轮纹为日周期的结论。推测认为,柔鱼孵化后,从产卵场洄游至索饵场需要4~6个月的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