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78篇
  免费   144篇
  国内免费   491篇
林业   60篇
农学   434篇
基础科学   3336篇
  1012篇
综合类   3177篇
农作物   328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153篇
园艺   152篇
植物保护   237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119篇
  2022年   136篇
  2021年   171篇
  2020年   175篇
  2019年   175篇
  2018年   99篇
  2017年   165篇
  2016年   202篇
  2015年   232篇
  2014年   448篇
  2013年   419篇
  2012年   594篇
  2011年   738篇
  2010年   623篇
  2009年   631篇
  2008年   589篇
  2007年   566篇
  2006年   508篇
  2005年   523篇
  2004年   340篇
  2003年   290篇
  2002年   196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06篇
  1999年   65篇
  1998年   54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6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60篇
  1993年   50篇
  1992年   42篇
  1991年   58篇
  1990年   41篇
  1989年   63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6篇
  1984年   7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7篇
  1956年   2篇
  1955年   2篇
  1954年   2篇
  1953年   15篇
排序方式: 共有89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聚水集肥,带松茬种少耕法的水分利用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围绕对冀北高原高寒半干旱区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对多年定位的土壤耕作试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耕层土壤沟垄构型,配合垄下覆膜,带松茬种,利用微域径流聚水也集中施肥,使土体形成水,肥,气的局部富集带,此聚水集肥,带松茬种耕作法使作物产量较传统耕作提高22.77%-28.36%2m土体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4.8%-90.0%,并使周年水分保持了正平衡。  相似文献   
82.
2004年,陕西猕猴桃溃疡病发生严重。据岐山县调查,平均发病面积占栽植面积的21%,其中易感病品种“红阳”染病田块达85%以上。如五丈原镇西星村8.67hm^2红阳就有7.33hm^2左右感病,个别田块感病率达95%以上,其中1hm^2已造成毁园。较抗病的秦美感病率达9%,其他品种如95-1、海瓦德也有部分感病。  相似文献   
83.
新毛香籽芋又名红梗芋,江南一带俗称芋艿,为天南星科芋属湿生作物,是苏州太仓市的地方名特优品种,栽培历史久远。该品种全生育期210天左右,株高100~120cm,叶互生,叶片长约80cm、宽约50cm,叶柄长120cm左右。根为白色肉质纤维根,着生在母芋及子芋下部节上。茎为地下球茎,卵圆形,属多籽芋类。母芋中等大小,圆形,下部稍尖。  相似文献   
84.
豇豆荚螟幼虫发生危害特点与防治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豇豆荚螟又名豆野螟,是如皋地区豇豆上的常发重发害虫,常年危害盛期在7~9月份。一般田块豇豆荚果被害率在30%~40%,重发田在50%以上.甚至达100%,严重影响豇豆的产量与品质。在实际生产中,多数药剂防治豆荚螟的效果不理想,且盲目滥用农药现象严重。为控制该害虫的发生危害,  相似文献   
85.
《山东饲料》2004,(3):26-26
下田作业时,为增加稳定性,应将轮距调至最大;耕作时勿偏行,地头须留整齐,杜绝漏耕、重耕,尽量减少少空行;清理地边地角时,可视情况调整犁的牵引线,逐齿调整,以减少偏耕;  相似文献   
86.
为了明确西北黄土高原半湿润偏旱区耕作方式与长期定位施肥对冬小麦产量的调控效应,以设在半湿润偏旱区连续12年的耕作与肥料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采用裂区设计,以传统耕作和免耕耕作为主处理,不施肥(CK)、单施无机氮肥(N)、单施无机磷肥(P)、单施有机肥(M)、无机氮磷肥配施(NP)、有机无机肥配施(NMP)为副处理,栽培制度为1年春玉米-3年冬小麦轮作,研究耕作及施肥措施对冬小麦产量的影响及其在生产年型间的变化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年型及耕作方式均以有机无机配施冬小麦产量最高,有机肥单施高于化肥单施,磷肥单施高于氮肥单施。耕作方式间表现为传统耕作高于免耕耕作,年型间表现为丰水年>平水年>干旱年,耕作和施肥方式的增产效果以干旱年最好,平水年和丰水年差异不显著。有机无机配施与传统耕作结合优化了冬小麦冠层温度、叶绿素相对含量等生理指标,提高了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及蒸腾速率,因而改善了有效穗、穗粒数和千粒重等产量性状而使冬小麦增产。在550 mm左右降水量的陇东旱塬雨养农业区,无论何种耕作方式及生产年型,长期采用有机无机或无机氮磷肥配施均表现出持续提高冬小麦产量的良好作用。因此,有机无机配施结合传统耕作是提高陇东半湿润偏旱区冬小麦产量的最佳耕作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87.
为明确耕作方式和秸秆覆盖对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和土壤硝态氮残留的影响,2014年10月-2016年6月,利用设置在豫西典型旱作区的麦豆轮作栽培模式长期定位试验,选取传统翻耕、翻耕覆盖、旋耕和旋耕覆盖4个处理,比较了小麦氮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蛋白质含量以及土壤硝态氮残留量。结果表明,与翻耕相比,旋耕不影响小麦产量,但花后氮素积累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分别降低60.0%、8.6%和13.0%,而成熟期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显著提高28.6%。同一耕作方式下,秸秆覆盖较无覆盖不仅显著提高了穗数、穗粒数、千粒重和收获指数,还提高了拔节前和开花后的氮素积累量,促进了营养器官氮素向籽粒中转运,从而使翻耕覆盖的籽粒产量、氮素吸收效率、籽粒蛋白质含量和蛋白质产量较翻耕分别提高11.5%、13.5%、7.4%和2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分别提高23.0%、39.5%、12.8%和38.5%。在试验进行7年后的小麦成熟期,翻耕覆盖0~200 cm土层硝态氮残留量较翻耕降低31.3%,旋耕覆盖较旋耕也降低51.4%。因此,秸秆覆盖不仅可提高旱地麦豆轮作下小麦产量、蛋白质含量和氮素吸收效率,还能降低土壤硝态氮的残留量,是兼顾旱地小麦高产优质和环境友好生产的有效途径,尤其以旋耕覆盖效果突出。  相似文献   
88.
《玉米科学》2011,(5):5
《中国农业科学》中、英文版由农业部主管、中国农业科学院主办。主要刊登农牧业基础科学和应用基础科学研究论文、综述、简报等。设有作物遗传育种;耕作栽培.生理生化;植物保护;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园艺;园林;贮藏.保鲜.加工;畜牧.兽医等栏目。读者对象是国内外农业科研院(所)、农业大专院校的科研、教学人员。  相似文献   
89.
介绍了西华县保护性耕作技术实施现状,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从宣传、技术创新、社会化服务、领导和管理等方面提出推进对策,以期为保护性耕作技术的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0.
根据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推广"保护性耕作"项目缓解我国北方旱作地区的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状况,对国外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我国北方的地区特征,进一步提出了适应于我国北方保护性耕作的判定和实施要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