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篇
  免费   0篇
林业   6篇
农学   8篇
  1篇
综合类   69篇
农作物   7篇
畜牧兽医   2篇
园艺   32篇
植物保护   8篇
  2023年   3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2 毫秒
21.
1、洋葱霜霉病。该病主要发生在叶部及花梗上。叶片和花梗被侵害后,局部发生不明显的淡绿色斑点,斑点上形成白色或淡紫色的绒毛。在遇到温暖多湿的天气时,病菌很快传播到整个叶片上,使叶片逐渐变干。发病较早的植株花梗易折倒,没法收到成熟的种子。此病在洋葱的各个生长时期均可发生,尤其在温暖而潮湿的天气更容易发病。  相似文献   
22.
23.
为保障高粱产量和品质,筛选出对高粱紫斑病高效、生态、环保的生物防治药剂,选择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WP、0.2%苯丙稀菌酮ME、26.9%石英AS、0.4%低聚糖素AS共4种不同生物制剂开展高粱紫斑病防效及安全性田间试验。结果表明:4种生物制剂对高粱紫斑病均有防效,防效从高到低依次为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WP(70.28%)>0.2%苯丙稀菌酮ME(55.08%)>26.9%石英AS(46.49%)>0.4%低聚糖素AS(28.93%),且对高粱安全性高,同时可实现稳产增收,其中,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WP的防效最佳,产量最高,为420.83 kg/667m2,比不施药处理增产9.14%,增收219.12元/667m2。防治高粱紫斑病建议优先推广使用100万孢子/g寡雄腐霉菌WP,稀释倍数以3 000倍为宜。  相似文献   
24.
李明远  韩霞 《蔬菜》2005,(2):39-40
抑菌净是一种新型杀菌消毒剂,目前已广泛用于卫生,食品的消毒。近几年来,利用这一产品进行植物病害防治的报道渐多。为了证实抑菌净对真菌的杀菌效果,特以大葱紫斑菌(Altenaria porri)为材料,进行了抑菌净杀菌效果的初步实验,现将试验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5.
葱类(大葱、洋葱)紫斑病又称黑斑病,主要危害大葱、洋葱的叶片和花梗,严重影响产量与品质。作为种子繁殖的葱类种株花梗发病率高,植株受害后常造成种子皱缩,不能充分成熟而影响质量。  相似文献   
26.
对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孢子飞散传播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葱紫斑病的病斑在温度为25~28℃时的产孢能力最强,而在30~35℃时的产孢能力较差;葱紫斑病的病斑产孢量随着保湿时间的增长而增多;施氮、钾肥的植株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要小于不施肥及施磷肥的植株上产生的病斑的产孢量;病斑在黑暗条件下的产孢量明显高于在散射光条件下的产孢量;葱紫斑病的病斑在6~9日龄时产孢能力较强,其中8日龄病斑的产孢能力最强,而1~3日龄的病斑产孢能力较弱;病斑在夜间的的孢子释放量明显多于在白天的释放量。葱紫斑病在田间呈聚集型分布。  相似文献   
27.
如何防治洋葱紫斑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葱紫斑病是洋葱上的重要病害,主要从症状、发病原因、防治方法等方面阐述了洋葱紫斑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28.
大豆紫斑病发生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措施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赵凤玲  高凤菊 《杂粮作物》2008,28(3):202-203
针对德州市2007年大豆收获前阴雨寡照、致使大豆紫斑病严重发生的生产实际,对大豆紫斑病发生的原因、病症、规律、传播途径及综合防治措施进行了研究探讨,为指导今后的大豆生产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9.
大蒜紫斑病是江苏各产区大蒜生产中常见的病害之一,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大蒜紫斑病的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在生物防治研究方面则进展缓慢。为提高大蒜紫斑病生防水平,本研究通过筛选对大蒜紫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生防菌,从大蒜种植田土壤中分离得到了122株细菌菌株,其中对大蒜紫斑病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61株,进一步复筛得到12株拮抗能力较强菌株。依据形态学观察,并结合16S rRNA和rpoB基因序列分析,其中两株生防菌JS51和JS62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velezensis。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结果显示,菌株JS51和JS62对大蒜紫斑病有较好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61.63%和55.05%,与化学药剂咪鲜胺锰盐的防效相当。  相似文献   
30.
不同育苗方式对高粱红缨子产量及其紫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高粱产量并减少紫斑病的发生,对比直播与营养块育苗和漂浮育苗对红缨子产量及紫斑病的影响,进而选择最优的育苗方式。结果表明:直播、营养块育苗和漂浮育苗平均产量分别为234.78公斤/亩、277.47公斤/亩和288.14公斤/亩,营养块育苗与漂浮育苗分别较直播单产提高18.2%和22.7%。从紫斑病病情指数看,在抽穗期和成熟期发病最轻的均为漂浮育苗,且在成熟期漂浮育苗与直播达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