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97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9篇
林业   396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6篇
  73篇
综合类   190篇
农作物   2篇
畜牧兽医   154篇
园艺   25篇
植物保护   76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3篇
  2022年   34篇
  2021年   30篇
  2020年   39篇
  2019年   34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2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45篇
  2013年   54篇
  2012年   71篇
  2011年   63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49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2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51.
祁连山北坡中段的大野口流域,沿海拔梯度(2 500~3 300 m)调查了青海云杉中龄林的结构,并分海拔段(每100 m)进行统计。结果表明:1)研究区森林密度较大但树木个体较小,密度、胸径、树高和冠幅直径(平均值±SD)分别为1 550±628 株·hm-2、13.9±6.2 cm、8.1±3.7 m和3.3±1.7 m。随海拔升高,密度降低、平均胸径和冠幅直径增加,平均树高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2)研究区森林的径级组成以小树(DBH: 5~12.5 cm)和中树(DBH: 12.5~22.5 cm)为主,树高(H)以6~12 m的树木为主。随海拔升高,林内幼树(DBH≤5 cm)比例基本稳定,小树比例略有下降,中树比例呈"单峰"变化,峰值在2 800~2 900 m,大树(DBH>22.5 cm)比例增加。H≤6 m的树木比例呈"V"字型变化,在海拔2 800~2 900 m最低,H为6~12 m和H>12 m的树木比例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分别在海拔2 600~2 700 m和海拔2 800~2 900 m。3)林分高径比介于0.45~0.73,胸高断面积介于7.86~33.32 m2·hm-2,随海拔升高两者均呈"单峰"变化,峰值在海拔2 800~2 900 m。分析表明,随海拔升高,青海云杉林的结构呈明显变化,并在中间海拔区(海拔2 800~2 900 m)达到最优。因此,分海拔区段建立森林结构与水文过程的定量关系并进行生态水文模型的参数设置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52.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虫害及治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森林害虫种类较多,发生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生态效益下降。本文报道了区内当前发生的害虫种类及危害情况,分析了虫害发生的特点和原因,提出了适宜本区特点的管理措施、治理策略和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53.
对位于祁连山南麓的青海省大通县退耕地人工植物群落的枯落物容水性能进行了研究。该地区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陆续退耕还林的人工植物群落年龄虽只有10~27 a,但其枯落物层厚度已达2.9 cm,相当于天然植物群落(30~200 a)的56.9%;其枯落物容水量平均达4 mm,相当于天然植物群落的35.7%。研究表明退耕地植物群落的林龄越大,植物垂直层数越丰富,则枯落物干物蓄积量和容水率越大,枯落物容水量也越大。在人为去除枯落物层后,其地表径流速度较去除前增加了33%~35%,枯落物层的缓流、滞流作用十分明显。经逐步回归分析,影响植物群落枯落物容水量的因素99.8%的为枯落物干物的蓄积量、林龄、植物层数和枯落物容水率。  相似文献   
54.
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阐述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的研究动态,分析了建立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标准与指标体系的必要性,提出了祁连山水源涵养林可持续经营的7个标准,28个指标,其目的是探讨祁连山水源函养林合理经营的理论依据,最大限度地保护和恢复祁连山的天然林资源,并取得较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5.
祁连山区草地土壤氮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草原生态系统土壤氮在不同时期、不同放牧强度条件及不同土层深度条件下空间分布进行了试验研究,运用回归分析及方差显著性检验对土壤全氮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3种不同放牧条件下,祁连山草地土壤氮的变化量差异显著;同时发现不同土层深度和土壤容积质量与土壤全氮量之间存在很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从而指出合理放牧会全面提高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56.
祁连山主要植被下土壤对降雨分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祁连山主要植被类型下的土壤为研究对象,对其物理性质、渗透率、渗流速度及其地表径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的物理性质决定着土壤对降雨的分配情况,有林地将降雨全部分配成入渗水,而牧坡草地根据降雨强度和持续时间不同将降雨按不同的比例分配成入渗水和地表径流水2部分,不同植被的土壤蓄水量也各不相同。林地土壤100cm土层蓄水量为320.2~509.7mm,比牧坡草地高5.4%~60.47%,灌丛云杉和高山灌丛土壤蓄水量最高;轻度放牧的草地土壤蓄水量比强度放牧的高33.48%。  相似文献   
57.
祁连山区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爱华  裴雯 《甘肃林业科技》2004,29(2):11-13,77
从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环境退化及污染状况、生态环境治理状况、效益等方面对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进行研究,提出了祁连山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思路及其指标体系,并对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评述,试图对区域经济开发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8.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策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分析了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科学发展的重大意义和当前所面临的形势,提出祁连山保护区科学发展的主要策略:一是加强宣传教育,不断增强生态道德观念和自然保护法律意识;二是加强组织领导,落实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的职责;三是依法治林,建立保障保护区的法制体系;四是加强科研培训,实施人才强区和科技兴区战略;五是建立多元资金投入渠道,加大保护区建设投入;六是大力发展林业产业,增强保护区发展实力;实施项目带动,推动保护区生态建设跨越式发展。  相似文献   
59.
TOPOG模型是基于热带森林小流域研究而开发的生态水文过程模型.为了检验该模型在模拟温带小流域森林水文影响方面的适用性,本文应用祁连山排露沟小流域2001年和2002年生长季的生态水文数据,运用TOPOG模型的"水量"模式模拟了流域的林冠截留、蒸散与径流等生态水文过程,并对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TOPOG模型能准确的模拟雨量为5~25 mm的次降雨截留量;也能较准确的模拟海拔2 730~3 100 m的青海云杉林总蒸散量及其组成,以及海拔2 700~2 800 m的阳坡草地总蒸散量;模拟的生长季小流域径流量与实测值相一致.  相似文献   
60.
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半翅目昆虫调查初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1994~2002年期间,通过林间调查采集标本鉴定、查阅历史资料,查对有关单位标本等方法,对祁连山保护区半翅目(Hem iptera)昆虫种类进行了全面调查,整理记录半翅目昆虫13科71种,其中:盲蝽科16种、土蝽科1种、长蝽科8种、红蝽科1种、蛛缘蝽科1种、缘蝽科4种、同蝽科4种、蝽科21种、异蝽科1种、网蝽科3种、姬蝽科5种、猎蝽科3种、花蝽科3种。按食性分,植食性的59种,捕食性的12种。查清了它们的分布,分析了生态学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