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2篇
林业   48篇
综合类   15篇
畜牧兽医   36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5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71.
秋播辛硫·甲拌磷土壤处理对麦田白眉野草螟的防治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眉野草螟(Agriphila aeneociliella)是近年来在山东省莱州市、山西省泽州县等地新发现的小麦害虫,严重时可导致麦田缺苗断垄、甚至毁种。本试验在山西泽州县白眉野草螟发生危害的3个镇24个村,针对秋季成虫产卵和幼虫初孵的关键时期,采用辛硫·甲拌磷土壤处理的方法,研究了统一集中防治、农民分散防治两种防治模式,对早春白眉野草螟幼虫种群的控制效果。结果显示,2013年白眉野草螟发生普遍比较严重;2014年统一集中防治田块未见发生危害,而农民分散防治田块仍有一定程度的发生。这表明秋播辛硫·甲拌磷土壤处理防治白眉野草螟过程中,统一防治效果明显好于农民分散防治。  相似文献   
72.
海南长臂猿的猿食植物及主要种群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海南长臂猿主要觅食植物(猿食植物)已知有35科68种,以乔木树种为主,其中尤以桑科(Moraceae)和樟科(Lauraceae)树种为多。大部分猿食植物出现在海拔400~1200m之间,海拔超过1200m几乎很少有猿食植物出现,海拔低于400m的猿食植物种类也较少。根据固定样地调查结果,原始林中的猿食植物种类最多,而退化地次生植被中则很少,不适合海南长臂猿的生存,必须对这类植被进行改造。对6个主要猿食植物的种群龄级结构分析,表明受人类干扰较大的物种呈不稳定的种群结构,而主要分布在原始林中的物种则呈正常增长型的种群结构。在退化地上人工种植猿食植物、恢复森林生态系统是保护和扩大海南长臂猿种群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73.
对海南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及其管理机构发展历程进行了回顾,从保护管理、科研管理、宣教管理、社区管理四个层面系统地探析了保护区管理工作开展现状,分析了保护区的管理机构独立性不足和级别不高、执法能力和管护能力不足、软硬件能力薄弱等三方面存在的问题。并从加强制度建设和优化管理措施角度提出了加强管理的对策性建议。  相似文献   
74.
  目的  探究海南长臂猿与夜宿生境的关系,了解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和利用,为海南长臂猿的保护与栖息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于2019年7—9月,在海南热带雨林国家公园原霸王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片区,以海南长臂猿4个家庭群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夜宿树及夜宿地的选择。利用样方调查法共调查了74个夜宿地样方和515棵夜宿树,确定了夜宿树种类及其生态因子特征。利用两独立样本Mann-White U检验和逐步判别分析确定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关键因子。通过选择指数和选择系数分析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生态因子的选择偏好。  结果  本次研究发现海南长臂猿夜宿树种类有83种,隶属于38科62属,均是乔木。夜宿树中数量最多的树种是公孙锥和杏叶柯,数量最多的科是壳斗科,有3属分别是锥属、青冈属和柯属。与非夜宿树相比,海南长臂猿偏好选择胸径更大,高度更高,冠幅更大,枝下高更高的乔木夜宿。在影响海南长臂猿夜宿树选择的生态因子中按照贡献值的大小依次为乔木胸径、乔木冠幅、乔木高度、乔木枝下高。海南长臂猿对夜宿地的选择上,其喜欢在海拔800 ~ 1 000 m区域、坡度15° ~ 30°之间、半阴半阳坡、山坡夜宿。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山地雨林、乔木密度667~1 000 株/hm2、乔木胸径20 ~ 30 cm、乔木高度15 ~ 20 m、乔木枝下高5 ~ 15 m、藤本密度 ≤ 56 株/hm2、藤本胸径5 ~ 10 cm、郁闭度50% ~ 75%的生境。海南长臂猿喜欢夜宿在距道路距离2 ~ 4 km、距居民点距离 ≤ 10 km、距离水源 ≤ 500 m范围内的生境。  结论  因此可以看出海南长臂猿对夜宿树和夜宿地都有一定的选择偏好。其对夜宿生境的选择是多种生态因子综合影响的,对于生态因子的选择可能和环境的稳定、舒适、食物的可获得性、减少捕食风险和体温调节有关。   相似文献   
75.
2010—2011年连续2 a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采用摄录方法对人工巢箱条件下繁殖白眉姬鹟(Ficedula zanthopygia)育雏期双亲投入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白眉姬鹟亲鸟可根据窝雏数调整育雏投入,育雏次数随窝雏数的增加而显著增加。白眉姬鹟日育雏行为无显著节律性,双亲每天不同时段的育雏频次差异不显著。雌雄双亲育雏期投入差异显著,雌性亲鸟单位时间内育雏频次随雏鸟日龄增大而显著增加,雄性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76.
《江西饲料》2014,(6):48-48
正一个国际科研小组10日说,他们已经完成了对生活在东南亚热带雨林中的长臂猿的基因组测序工作。至此,地球上所有猿类的遗传密码全部被"破译"。长臂猿是一种小型类人猿,因其前臂长而得名,它的手腕关节灵活,能在树林中像荡秋千一样灵巧、快速地前进。猿类分为大猿和小猿,其中大猿包括黑猩猩、红毛猩猩、大猩猩和倭黑猩猩,  相似文献   
77.
为探究某动物园西部白眉长臂猿死亡的可能原因,无菌采集病死白眉长臂猿肺脏组织进行细菌分离鉴定。通过分离纯化、培养特性观察、革兰染色镜检、生化试验以及16S rDNA克隆测定对分离菌株进行鉴定;进一步研究分离株的致病性、耐药性,并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检测及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分离得到1株革兰阴性小杆菌,命名为J181121,该分离菌的培养及生化特性符合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其16S rDNA基因序列与Genbank中支气管败血波氏杆菌(登录号:CP018761.1)的同源性为99%,对小鼠致病力强。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分离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PCR检测到超广谱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bla-SHV。  相似文献   
78.
白颊长臂猿是中、老、越三国交界地区的特有种,属于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目前我国白颊长臂猿主要分布于西双版纳自然保护区和绿春黄连山自然保护区。北京动物园目前共饲养了十几只白颊长臂猿,繁殖状况良好。2009年9月我园1只白颊长臂猿体表出现多处脓肿。后抽取脓液,分离到1株革兰氏阴性小杆菌。该白颊长臂猿经治疗无效后死亡。剖检时发现其体内有亦有大量脓液,经分离培养,与体表分离到的是同一株细菌。该菌株经鉴定是肺炎克雷伯氏菌肺炎亚种(Klebsiella pneumoniae ssp pneumoniae)。并对其进行了药物敏感试验。  相似文献   
79.
扬州动物园1只雄性白颊长臂猿"二丁"由于与其余3只长臂猿打斗,造成左臂撕裂伤,经保守治疗无效,引起伤口处感染后进行截肢手术。手术后伤口处恢复良好,行动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80.
彭超  李奇  宋晴川 《安徽农业科学》2013,(21):8918-8919,8922
长臂猿(Hylobetidae)是现生猿类中体型最小的类群,现主要生活在东南亚热带、亚热带森林中,由于栖息地被破坏,长臂猿的数量急剧减少。对长臂猿的呜叫行为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分析了长臂猿呜叫的时间、结构和声谱特征以及呜叫的主要功能和假说,总结了影响呜叫的因素,并对今后长臂猿呜叫行为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