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29篇
  免费   192篇
  国内免费   396篇
林业   439篇
农学   452篇
基础科学   1462篇
  304篇
综合类   3305篇
农作物   259篇
水产渔业   170篇
畜牧兽医   686篇
园艺   1203篇
植物保护   337篇
  2024年   63篇
  2023年   213篇
  2022年   181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226篇
  2019年   219篇
  2018年   120篇
  2017年   265篇
  2016年   320篇
  2015年   257篇
  2014年   420篇
  2013年   429篇
  2012年   501篇
  2011年   514篇
  2010年   480篇
  2009年   457篇
  2008年   511篇
  2007年   442篇
  2006年   367篇
  2005年   299篇
  2004年   269篇
  2003年   228篇
  2002年   204篇
  2001年   166篇
  2000年   127篇
  1999年   134篇
  1998年   138篇
  1997年   113篇
  1996年   117篇
  1995年   123篇
  1994年   133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52篇
  1989年   45篇
  1988年   17篇
  1987年   11篇
  1986年   16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2篇
  1976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50 毫秒
51.
灵芝多糖与三萜类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多糖和三萜两大类活性物质是灵芝的主要药效成分.本文综述了从灵芝子实体、菌丝体和孢子中提取纯化灵芝多糖和三萜类物质的提取纯化工艺研究现状、研究趋势及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52.
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花椰菜 (BrassicaoleraceaL .var.botrytisL .)起源于欧洲地中海东部沿岸 ,属十字花科芸薹属植物 ,1 9世纪中叶传入我国。花椰菜质地洁白娇嫩 ,营养丰富 ,风味鲜美 ,现在我国各地普遍栽培。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可以快速地获得纯合系 ,在蔬菜杂交育种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已成为当前生物技术育种的重要方法〔1~4〕。但花椰菜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目前仍不成熟 ,国内尚未见这方面的详细报道〔1,5~ 7〕。本试验以 1 2种花椰菜基因型为试材 ,进行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研究 ,成功地诱导出了胚状体 ,并获得再生植株。1 材料与方法1 .1 材料…  相似文献   
53.
芸薹属作物小孢子技术的发展与应用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发展 被子植物的花药中,细胞按染色体的倍性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单倍体细胞,即由花药中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后形成的小孢子(未成熟花粉);另一类是二倍体细胞,如药隔、药壁及花丝等组织.1950年Tulecke首次成功地培养了数种裸子植物的成熟花粉粒,发现在特定的培养基上,一些花粉可以不按正常的发育途径发育成成熟花粉,而是形成愈伤组织,1964年印度学者Guha和Ma heshuari首次报道从毛蔓陀罗花药培养中获得了单倍体植株.1972年Sharp等用看护培养法培养番茄的离体花粉,获得单倍体无性繁殖系.1973年Nitsch等首先成功应用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获得毛蔓陀罗的小孢子胚与再生株.1982年,德国的Lichter等人成功诱导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小孢子胚及再生植株.自此芸薹属作物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在芸薹属作物中,小孢子培养已在埃塞俄比亚芥、黑芥、大白菜、结球甘蓝、小白菜和芜菁等蔬菜上获得成功.1989年日本学者Sato首次报道成功地诱导出大白菜游离小孢子胚和再生植株.1992年国内学者曹鸣庆等报道大白菜游离小孢子培养获得成功.目前,游离小孢子培养技术已经涉及芸薹属的6个主要栽培种.  相似文献   
54.
北方灵芝覆土栽培技术要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北方地区的气候特点,近几年着重开展了灵芝覆土栽培技术的研究,通过几年来的试验、示范和推广,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其栽培技术要点是:  相似文献   
55.
超高压技术在果汁、果酱加工中的应用及前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高压技术作为一种食品加工技术的兴起,主要是因为人们对特殊加工食品的需求。随着人们对其了解的深入,超高压技术在食品工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  相似文献   
56.
利用游离小孢子培养育成早熟大白菜新品种‘豫新5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豫新5号’是采用游离小孢子培养双单倍体育种技术选育的一代杂种,该品种生育期60 d,单球质量23 kg,球形指数1.35,高抗病毒病、霜霉病和软腐病,净菜产量56.7 t·hm-2,可兼作早熟、晚熟栽培。  相似文献   
57.
 选以CO39为背景的水稻抗稻瘟病近等基因系,与稻瘟菌生理小种ZC13(菌株97-151a)组成的3类典型非亲和性互作,以亲和性互作为对照,对各互作中过氧化物酶(POD)、苯丙氨酸解氨酶(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的活性变化规律进行了系统研究。完全非亲和性互作C101A51/97-151a、高度非亲和性互作C101L AC/97-151a及中度非亲和性互作C104 PKT/97-151a,POD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明显升高,48h前达到高峰,升高趋势一直持续到7d完全显症时,幅度基本与各互作非亲和程度呈正相关;亲和性互作CO39/97-151a接种后40 h POD比活性才开始升高,4~6 d达到高峰,峰值也较大。3类非亲和性互作PAL比活性在接种后0 h或16 h开始较明显升高,整个互作中形成3~4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中PAL比活性一直明显下降。3类非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升高,基本一直保持升高趋势,在40 h前幅度较大,并形成1~3个较高的峰;亲和性互作外切几丁质酶比活性接种后即开始大幅度升高直至完全显症,48h后幅度远高于非亲和性互作。3类非亲和性互作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在24 h内开始较明显升高,在48h前形成2~3个较明显的峰;亲和性互作在接种后β-1,3-葡聚糖酶比活性即开始升高,在48h后显著高于非亲和性互作。讨论了POD、PAL、几丁质酶及β-1,3-葡聚糖酶参与水稻抗稻瘟病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58.
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中的研究与应用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越来越多的几丁质酶基因被克隆 ,目前几丁质酶在植物保护上的应用日益受到重视 ,利用几丁质酶基因培育抗真菌基因工程植物新品种正逐渐成为植物防御真菌病害的一种有效途径。本文概括了几丁质酶的抗菌活性、诱导表达特性及其在植物抗真菌病害中的应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9.
SeGLP-1的分离纯化及硒活性结构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灵芝(Ganoderma lucidum)加硒深层培养后的菌丝(含Se1600μg/g)分别经水及碱水提取,醇析,透析,Sevage法脱蛋白,DEAE-cellulose柱层析纯化,得SeGLP-1。经SephadexG-100,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和紫外光谱分析鉴定,SeGLP-1为均一级分。GC与TLC分析表明,SeGLP-1含Gal,Glu,Xyl,Rha,Man,其单糖摩尔比为Gal:Glu:Xyl:Rha:Man=0.23:1.00:0.72:0.25:0.09。SeGLP-1硒含量1642μg/g。SeGLP-1中Se活性中心的结构可能为O=Se=O,即Se取代了灵芝多糖GLP-1中-OCH3结构上的CH3,从而形成了硒氧双键结构。  相似文献   
60.
巨德民 《食用菌》2002,24(6):30-30
灵芝定向培育鹿角状 ,因其形态各异、美观 ,倍受花卉爱好者和保健品制造商所钟爱 ,成为市场需求新亮点。1 选 料 应因地而宜 ,就地取材 ,可选用新鲜无霉变的棉子壳、玉米芯、阔叶树木屑等适于灵芝栽培的各种材料。2 配 方  1棉子皮 90 % ,麦麸 8% ,磷肥 1% ,石膏 1%。 2玉米芯 85 % ,麦麸 10 % ,玉米 3 % ,磷肥 1% ,石膏 1%。 3木屑75 % ,麦麸 15 % ,玉米 7% ,石膏 2 % ,磷肥 1%。按料水比 1∶1.4的比例将料拌匀 ,调 p H值 6~ 6.5。3 装袋灭菌 用 17cm× 3 5 cm聚丙烯塑料袋 ,每袋装1.2 5 kg。常压灭菌 10 0℃保持 8~ 10小时 ,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