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5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31篇
农学   3篇
  4篇
综合类   175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75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123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5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3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27篇
  2009年   34篇
  2008年   23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3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8篇
  1998年   23篇
  1997年   12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15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蚕种滞育卵浸酸冷藏再浸酸实用性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滞育印浸酸冷藏再浸酸的实用孵化率与室温保护日数、初浸酸比重、冷藏日数和品种等有关系。试验表明不同品种宜采用不同技术措施。一般说来室温保护20d内,初浸酸比重为1.085~1.094,冷藏50~60d,可得到90%以上的实用孵化率,满足秋种调节需要。  相似文献   
82.
烟蚜茧蜂Aphidius gifuensis滞育诱导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研究了不同温度、光周期以及温光组合条件对烟蚜茧蜂滞育诱导的效果。结果表明,僵蚜形成前,各种温度、光周期及温光组合条件均著的作用。僵蚜形成后,低温可大量诱导产生滞育,0℃处理30d,60%以上个体进入滞育,而光周期的诱导作用仍不明显。作者认为你温是引起烟蚜茧蜂滞育的主要因素,处理的敏感时期为老熟幼虫-预肾期。滞育虫态为肾。  相似文献   
83.
为实现赤眼蜂滞育技术在工厂化生产中的应用,在实验室条件下测定了诱导始期(卵期,幼虫前期、中期、后期,预蛹初期)、温度(8、10、12和14℃)及诱导历期(10、20、30和40 d)对松毛虫赤眼蜂Trichogramma dendrolimi滞育诱导的作用,并对其解除滞育的条件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松毛虫赤眼蜂从卵期到预蛹初期均可被诱导滞育,以幼虫中期诱导效果最佳。12℃为诱导松毛虫赤眼蜂滞育的最适温度,12℃下诱导滞育20 d,松毛虫赤眼蜂即可进入稳定的滞育状态,滞育率达97.4%。赤眼蜂滞育后,需经过一段时间的低温后才能完成滞育发育。滞育松毛虫赤眼蜂在3℃条件下储藏70 d,解除滞育率达95.9%,3℃条件下经历各储存时间的滞育解除率均高于0℃。  相似文献   
84.
伞裙追寄蝇是草地螟的优势寄生天敌,是对草地螟进行防控的有效手段之一。为了提高天敌防控效果,本试验在室内条件下通过温度和光周期的设定,研究了伞裙追寄蝇的外源滞育诱导条件和低温储藏。结果表明,17℃下光照时间小于12 h,伞裙追寄蝇滞育率为100%,随着温度的升高,滞育率逐渐下降,29℃时,伞裙追寄蝇不发生滞育;不同温度(4~25℃)储藏后伞裙追寄蝇羽化性比为1.38~1.63(P>0.05);16℃时伞裙追寄蝇滞育诱导临界光周期为12.53 h,18℃时临界光周期为11.12 h;越冬虫茧低温储藏后羽化率随着储藏时间的延长而下降。结果说明,温度对伞裙追寄蝇滞育起主导作用,在伞裙追寄蝇幼虫期施以低温处理,可以有效的诱导滞育,4℃低温贮藏最佳时间为50 d。  相似文献   
85.
为明确管侧沟茧蜂Microplitis tuberculifer寄生对粘虫Mythimna separata在玉米植株上分布位置的影响及相关机理,采用生物学观察法在温室和实验室内监测了被寄生与未被寄生的粘虫幼虫在玉米活体植株和离体叶片上的分布及管侧沟茧蜂结茧位置的变化。结果表明,被管侧沟茧蜂寄生的粘虫幼虫在玉米叶片背面的平均分布比例为36.29%,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粘虫的14.60%;寄生后第8天开始,被寄生粘虫在黄色叶片上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未被寄生粘虫;非滞育滞育条件下,管侧沟茧蜂在玉米植株黄色叶片上的平均结茧数目分别为19.3个和15.3个,显著高于绿叶上的6.5个和4.7个及土面上的0.8个和0.7个,选择性试验发现湿度在结茧位置的选择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研究表明,管侧沟茧蜂可以通过调控寄主粘虫在玉米植株上的分布位置协助其找到合适的结茧位置。  相似文献   
86.
茶树干燥型大冻害气象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茶树大冻害是制约北方茶叶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解决这一问题,从山东主茶区的日照、青岛、临沂三个地区42年、共计126年的气象资料中,选择可能导致茶树干燥型大冻害形成的30个气象因子作为自变量,以干燥型大冻害作为因变量,进行单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根据单因素分析的结果,从30 个气象因子中筛选出10个有统计学意义的气象因子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茶树干燥型大冻害发生的logistic回归模型,并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显示,1月平均气温、上年8月平均气温、上年11月空气相对湿度3个气象因子是茶树干燥型大冻害发生的主要决定因素。研究结论为山东以及其他北方茶区有效预防茶树干燥型大冻害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7.
为分析七星瓢虫滞育相关蛋白质的类别和功能,在滞育调控及滞育后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上,应用双向电泳、质谱分析(ESI-QUAD-TOF)、生物信息学等蛋白质组学方法,对表达量存在2倍及以上差异且差异显著的蛋白点进行鉴定。应用Mascot软件进行数据库检索,根据数据的匹配程度鉴定蛋白质。所得蛋白质中,参与三羧酸循环的两种关键酶呈现差异性表达,其中苹果酸脱氢酶(gi|212508346)呈上调表达,异柠檬酸脱氢酶(gi|21392222)则呈下调表达。苹果酸脱氢酶的增加,推测与滞育状态下的生理需求相关:一方面与昆虫对NAD的合成和利用有关,另一方面或是七星瓢虫应对滞育环境条件的一种应激方式,与正常个体的代谢通路相比,滞育个体开启了另外的代谢通路以适应环境条件的改变。异柠檬酸脱氢酶作为三羧酸循环中起关键调节作用的限速酶,在滞育个体中下调表达,或反映了三羧酸循环整体速率的降低,表现在滞育七星瓢虫体内维持了低水平的能量代谢。本文的研究结果,为从蛋白质水平深入揭示七星瓢虫滞育调控及其机理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88.
寄生蜂的滞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寄生蜂在农林害虫生物防治中至为重要,调控其发育对提高产品贮存期、延长控害时间、适时防治等具有积极意义。本文列举并分析了127种寄生蜂的滞育特点,总结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归纳出:(1)温度与光周期是影响滞育状态的关键因子,寄主及营养状态会影响滞育;(2)滞育敏感虫态多为滞育虫态的前一个发育时段;(3)部分种类存在母代效应,其子代抗逆性与适应力更强;(4)通过滞育延长寄生蜂产品的货架期是可行的,滞育贮存期最长可达16个月;(5)滞育后生物学研究表明,滞育解除后当代及子代的生防性能提升,但也付出种群死亡率增高的代价。在此基础上对寄生蜂滞育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9.
温度是影响蝗虫滞育的重要环境因子,为明确有效积温对东亚飞蝗卵滞育的影响,本文设置6个有效积温梯度处理饲养2代飞蝗,结果表明544.3、662.2、678.8、760.2、840.0、843.5日度处理下蝗卵滞育率为73.1%、58.6%、48.6%、12.1%、0、0;越冬蝗卵部分滞育,滞育率(D)与越冬前卵期有效积温(Y)负相关,D=-0.719Y+82.75,R2=0.774,Y≥115.1日度时蝗卵全部孵化。进一步分析越冬前不同温度积累有效积温对蝗卵滞育影响,结果表明27℃以上有效积温(E)对滞育率(D)影响最显著,呈线性负相关,D=-0.058E+0.732,R2=0.967。越冬蝗卵经历负积温(X)越小,滞育率(D)越低,呈线性负相关:D=-0.155ln(|X|)+1.136,R2=0.970。本文明确了不同时期越冬蝗卵滞育率与有效积温关系,为飞蝗发生期、发生量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0.
生产上通常将当年所生产的蚕种5℃温度冷藏,且冷藏期在30~40天内出库浸酸的蚕种,为短期冷藏浸酸种。经短期冷藏的蚕种因未完全解除滞育,在正常的加温冷藏浸酸标准下实行浸酸,往往是孵化率偏低,甚至达不到实用孵化率的要求。常温浸酸法不需要加温,盐酸浓度和浸渍时间的有效范围大,且操作简单较安全,用于冷藏浸酸种方面,在国内外已有报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