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47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2篇
林业   3篇
农学   19篇
基础科学   161篇
  33篇
综合类   214篇
农作物   17篇
畜牧兽医   3篇
园艺   15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2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9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27篇
  2008年   29篇
  2007年   32篇
  2006年   21篇
  2005年   31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5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16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0篇
  1995年   14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为解决水稻撒施追肥存在的肥料流失、利用率低及机械深施肥工作部件易堵塞、伤根等问题,该研究设计了一种用于水田深施追肥机的超大颗粒肥气力式加速器。该加速器利用双螺旋高压气流,在其与肥料上端构成的近封闭空间内加速超大颗粒肥,实现其高速射入泥壤,并可避免肥料颗粒与管壁碰撞;出口设置渐扩管扩散气流,可减轻对泥壤的冲击,提高施肥位置的稳定性。根据超大颗粒肥参数与加速器功能要求,确定了加速器的结构参数,并根据肥料入泥深度所需的射出速度,分析确定了加速器的工作参数。在此基础上,基于Fluent软件的六自由度重叠动网格建立了加速器仿真模型,以进口气流速度、螺旋角和加速管直径为试验因素,进行单因素仿真试验与三因素三水平Box Behnken组合仿真试验,研究各因素对肥料射出速度与气流扩散率的影响。多因素试验分析及响应面分析结果表明,加速器的最佳工作参数为进口气流速度47 m/s、加速管直径21 mm、螺旋进气口螺旋角43°。在此条件下进行台架验证试验,得到肥料射出速度均值为12.61 m/s,出口气流扩散率均值为85.5%,肥料入泥平均深度为4.68 cm,达到了水稻追肥要求。该研究可为超大颗粒肥水田气力深施追肥机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2.
推广农机化新技术是建立节约型农业的根本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几年来,全国广大农机推广人员把推广农机化新技术作为建立节约型农业的根本措施来抓,着力推广了精少量播种、保护性耕作、秸秆粉碎还田、化肥深施、旱地节水穴灌精播等农机化新技术,实现了节本增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73.
为探索旱地小麦磷肥施用技术,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不同施磷量条件下不同施磷深度对旱地小麦群体动态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群体分蘖数增加,成熟期穗数显著提高,花后0~10d、15~25d籽粒灌浆速率增加,千粒重提高,且40cm深度施磷较20cm深度的对冬前分蘖有较大的调节效应,提高了灌浆前期(花后10~15d)籽粒千粒重积累速率,显著提高了穗数和穗粒数。增加施磷量,各生育时期植株干物质量增加,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且40cm深度施高磷明显促进生育后期干物质积累,显著提高了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总之,旱地小麦40cm深度配施150kg·hm~(-2)磷肥有利于构建合理群体,且主要通过穗数和穗粒数的提高实现增产。  相似文献   
74.
秸秆深还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采用田间试验方法,将玉米秸秆切段、粗粉碎、细粉碎、细粉碎后压粒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研究玉米秸秆深施还田对土壤水分转移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粉碎程度越细,吸水能力越强,深施后土壤渗水速度越快;粉碎的秸秆较其他处理更能促进土壤水分竖直方向转移;各处理的蓄水能力表现为粉碎状秸秆处理段状秸秆处理CK(不施秸秆),且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在还田初期就能呈现出明显的蓄水效果;秸秆粉碎状态越细,深施后土壤容重减小的速度和幅度越大,细粉碎处理和细粉碎后氨化处理能在还田初期对减小土壤容重产生明显作用,播种后25 d,土壤容重减小幅度最大,分别达0.052和0.045 g/cm3;秸秆深施还田有效提高玉米产量,产量排序为细粉碎细粉碎后氨化处理粗粉碎细粉碎后压粒秸秆切段CK(不施秸秆),其中细粉碎处理对玉米产量的增加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75.
化肥深施是根据作物需肥规律和土壤性质,利用配方施肥技术和肥料根际效应原理,将化肥施入耕层一定深度。以利作物更好地吸收,减少化肥挥发损失,提高化肥利用率为目的的一种施肥方法。化肥机械化深施是在机械化耕地、整地、播种、中耕等过程中,同时完成化肥深施作业,用机械的方法控制施肥的深度、位置、数量等技术指标。  相似文献   
76.
氮、磷、钾等各种化肥都可以通过深施来增加作物对肥料的吸收量,降低肥料的损失,达到增产节肥的目的。一般认为将化肥施于地表以下6-10厘米为深施。当施肥深度达到6-10厘米时,化肥氮的挥发损失显著降低,且基本上符合农作物的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77.
从精量播种、化肥深施、保护性耕作等技术方面,立足我国基本国情,把增产增效并重、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生产生态协调作为基本要求,进行大马力拖拉机配套农机具的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78.
基于自动导航的小麦精准对行深施追肥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冬小麦返青期地表追施氮肥使氮素挥发导致肥料利用率低的问题,结合目前在小麦追肥过程中缺少深施氮肥作业装备的现状,进行了基于拖拉机自动导航技术实现精准对行深施氮肥的技术研究,设计了小麦精准对行精量深施追肥机。追肥机采用安装有自动导航系统的拖拉机牵引实现精准对行,以RTK-GNSS接收机测取的作业速度为基准,通过液压系统驱动排肥机构工作,双圆盘开沟器开沟深施,采用PID控制排肥轴转速与车辆行驶速度实现实时匹配,达到精量控制追肥量的目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设置目标追肥量为200 kg/hm2,车辆行驶速度为5 km/h时,追肥机能完成对行深施追肥作业,机具对行作业误差在±6 cm以内,追肥量偏差小于9%,可满足实际生产需求;对照撒肥机表层撒肥作业,每公顷减施氮肥25 kg左右,小麦每公顷增产486.5 kg左右。  相似文献   
79.
保水剂与秸秆深施对砂质潮土水肥状况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保水剂与秸秆深施对砂质潮土培肥效应的研究,为中低产田砂质潮土的改良提供科学合理的依据。于典型的砂质潮土区设置了五种不同的田间处理方式:秸秆翻埋还田(TS)、秸秆深施(DS)、秸秆与保水剂深施(DS+W)、保水剂深施(DW)和不处理对照(CK)。比较分析了小麦生育期不同土层中水分、有机质、速效氮以及小麦产量。研究结果表明:(1)与CK相比,从孕穗期到灌浆期,秸秆与保水剂的施用均使0~80 cm土层的含水量有所提高,且DS+W与DW均显著提高了60~80 cm土层水分,其中在孕穗期两处理水分含量分别是CK的3倍和2倍,灌浆期为CK的2倍和1.5倍。(2)与CK相比,其余各处理均显著提高了小麦产量(P<0.05),TS、DS和DS+W分别增产了30.7%、27.3%和48.9%。(3)与CK相比,TS、DS、DS+W和DW的水分利用效率显著增加,分别增加了0.63、0.57 0.93和0.29 kg m~(-3)。(4)与CK相比,20~80 cm土层中,深埋处理DS、DS+W、DW均提高了土壤中有机质含量,DS+W处理下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其他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5)与CK相比,TS和DS处理能够有效的提高各土层中硝态氮含量,保水剂的施用在40~80 cm土层中对土壤硝态氮未见显著影响。(6)各处理间单茎小麦各器官干物质积累量大小为:DS+W>DS>TS>DW>CK,且从不同器官的干物质积累量的比例来看,TS、DS、DS+W处理下的籽粒所占比重较CK的籽粒所占比重有所增加,茎+叶所占比例相应减少,植株干物质的积累逐渐向籽粒偏斜。(7)从小麦产量与土壤水分和硝态氮含量的相关分析结果来看,土壤水分主要在小麦灌浆期影响小麦产量,且是砂质潮土中影响小麦产量的最主要因素。综上所述,保水剂与秸秆的施用均能不同程度的改善砂质潮土的理化性状,提高农作物产量,以保水剂与秸秆的配合深施对砂质潮土的改良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80.
化肥深施技术是将化肥定量均匀地施入地表以下作物根系密集部位,使之既能保证被作物充分吸收,同时又显著减少肥料有效成分的挥发和流失,达到充分利用肥效和节肥增产之目的。目前,化肥深施技术已在化隆县逐步加以推广,推广面积占全县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运用效果良好,农民容易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