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9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7篇
林业   59篇
农学   3篇
基础科学   40篇
  74篇
综合类   59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3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3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0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2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5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9 毫秒
41.
以库布齐沙漠北缘与黄河河岸之间的生态过渡带为研究对象,通过每天野外观测沙丘不同部位的露水凝结量来确定小尺度(典型沙丘的坡位)上露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及日平均露水凝结量.结果表明,在库布齐沙漠边缘地区有凝结水存在,它的形成对维系荒漠化地区植被生态系统的稳定至关重要,该区的日平均露水凝结量为0.172~0.324 mm,其中丘间地露水凝结量为0.248~0.377 mm,阳坡为0.160~0.362 mm,阴坡为0.170~0.305mm,沙丘顶部为0.051~0.272 mm,而0.03 mm的露水量是微生物对于水利用的最低限度,可见露水是该区生态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生态因子.沙丘不同部位的露水凝结量不同:露水凝结量从大到小的次序依次为丘间地、阳坡、阴坡、沙丘顶部.同时,阳坡上、下部位之间露水凝结量的差异要比阴坡上、下部位的差异更加明显.这将为在库布齐沙漠开展露水研究是否可行提供依据,也为今后人工促进植被恢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2.
在沙丘造林中,沙障的设置是影响沙生苗木成活率的一个重要因素;然而沙障的规格不同,设置沙障产生的成本也不同,对沙生苗木的成活率及生长作用的影响也不同;通过在不同坡度的沙丘上设置不同规格的沙障,通过对沙障设置区、未设置区及不同规格沙障设置对苗木成活率及生长状况等因子监测分析,探索总结出不同坡度的沙丘上最合理规格的沙障,以达到节约成本、提高沙生苗木成活率及促进苗木生长、固沙功能最大化的目的。  相似文献   
43.
几乎所有法国大西洋沿岸沙丘都是19世纪由国家圈定,并形成今日的2种主要环境类型:一种为含有天然阔叶树成分的海岸松沙丘林,另一种是受海蚀、风蚀和人为活动影响的裸露流动沙丘。治理措施包括机械沙障、造林封育和自然保护等。以前作为防护屏障严格按标准格式设计的沙丘林带,现被认为是具有浓郁天然遗产价值的海岸生态复合体的组成部分。海岸沙丘的可持续经营包含着灵活的生态工程内涵,从而使防护、休闲、保护3者优化于一体。  相似文献   
44.
刘鑫  高鑫 《干旱区研究》2024,(4):661-673
新月形沙丘的移动特征可以反映区域内风沙运移和地貌演化过程,对于科学开展风沙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卫星遥感影像与气象再分析数据,研究了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6个新月形沙丘群2012—2022年的形态变化与移动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区域内新月形沙丘平均移动速率为6.86 m·a-1,移动方向与对应区域内盛行风方向基本一致;(2)不同区域内新月形沙丘形态参数之间的关联性呈现显著差异;(3)沙丘高度、下垫面植被覆盖、年均降雨量以及地表温度与沙丘移动速率呈负相关关系,分区拟合结果有差异;(4)且末西南区域的年平均输沙通量约为77120.5 kg·m-1。研究结果反映了新月形沙丘移动规律的复杂性,不同地理环境因子的影响程度或存在显著差异,需结合实地情况进行具体分析。同时,在沙丘演化过程中,形态参数的动态变化反映了沙丘迁移的内在机理,进一步为新月形沙丘的发育机理提供了实证数据,也为沙丘危害防治和土地规划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5.
为了阐明青藏高原爬坡沙丘的物源及沉积学意义并揭示其形成机理,对托拉海河爬坡沙丘进行断面采样,分析爬坡沙丘不同地形部位的粒度与地球化学元素特征。结果表明,托拉海河爬坡沙丘地表沉积物的粒度组成总体以极细砂、细砂、中砂为主,粒度特征表现出明显的风成特点;不同地形部位,粒度特征呈现不同的递变规律,自河床到迎风坡顶粒径变粗,分选变好,迎风坡顶到背风坡,粒径粗细混杂,分选变差。沉积物地球化学元素组成以Si、Al、Ca为主,和上陆壳(UCC)相比,除Co、As、CaO、SiO2以外,其余元素都有一定的亏损,不同部位化学元素分布具有一定相似性,且常量氧化物之间有较好的相关性,表明其具有相似的沉积环境。A-CN-K图解及CIA值揭示了托拉海河爬坡沙丘地表沉积物化学风化处于较低程度,大部分化学元素没有显著的风化或迁移,整体属于早期去Na、Ca的阶段;A-CNK-FM图则表明整个断面Fe、Mg元素在空间分布上存在一定的差异,Fe、Mg流失主要是差异风力风选的结果。从化学风化指标来看,不同地形部位风化程度不同,河床风化程度最弱,山地迎风坡的风化程度最强;河床与河流阶地的物源呈现多样性,而迎风坡和背风坡物源较为单一,可能是古沙翻新和就地起沙。因此,初步认为托拉海河爬坡沙丘的形成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古沙丘形成阶段;二是现代爬坡沙丘形成阶段。在不同空间尺度上,托拉海河爬坡沙丘地表沉积物的理化特征差异与风动力和水动力的差异有关,反映出沉积物对风、水交互作用的响应。  相似文献   
46.
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形态及其运移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更合理、精确地计算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的入黄沙量,探明其对黄河沿岸植被造成的影响程度,以黄河乌兰布和沙漠段沿岸沙丘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地貌调查、沙丘形态测量和遥感解译对其沙丘的形态特征及其运移特征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乌兰布和沙漠沿黄段沙丘以走向西南—东北的新月型沙丘和新月型沙丘链为主,沙丘剖面形态不对称,具有明显落沙坡;在发育过程中同时受到了西南风和西北风的显著影响,5年内以沙丘整体向河道推进为主,共移动19.45m,具有单向快速运移的特点,且沙丘不断向黄河侵袭,应采取措施予以遏制。  相似文献   
47.
沙丘部位对聚乳酸纤维沙袋沙障降解速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掌握聚乳酸纤维沙障的降解速度对于沙障防护效益的发挥具有重要意义。在毛乌素沙地的流动沙丘迎风坡设置聚乳酸沙障,采用测定力学性能、质量损失及观察表面形态等多种手段对毛乌素沙丘迎风坡底部、中部和沙丘顶部铺设5a的聚乳酸纤维沙障的降解速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原始聚乳酸纤维沙障相比,从沙丘迎风坡底、迎风坡中到坡顶,沙障的降解速度逐渐增大。障格内纬向障体(垂直于主风向)的整体降解速度较经向障体(平行于主风向)的严重。单根沙障暴露面障体的降解速度均较贴地面的大,且二者的差异随坡位的上升越来越大。表明沙丘不同部位的风沙活动、光照、土壤水分含量等环境因素分布的差异对于聚乳酸纤维沙障降解速度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设置沙障或后期维护时应当注意加强。  相似文献   
48.
不同类型白刺沙丘土壤理化性状与微生物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民勤荒漠绿洲过渡带不同类型白刺沙丘的土壤微生物、土壤理化性状及二者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研究,旨在探讨白刺沙丘的成土过程,为绿洲生态建设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1)固定、半固定和流动沙丘粘粒、粉粒、细砂粒、粗砂粒含量差异较大;土壤养分含量与土壤粘粒、粉粒、细砂粒等细沙物质含量呈正相关性,与粗砂粒含量呈负相关性,表现为土壤养分含量随土壤颗粒的增大,相关性减弱。2)土壤微生物类群数量在半固定沙丘明显高于固定沙丘和流动沙丘。3)过渡带土壤均处于偏碱性状态,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水解氮、速效钾、速效磷和CaCO3含量随沙丘发育年代的增加逐渐增加。4)不同年代沙丘中土壤微生物和土壤理化因子均具较好的相关性,尤其是细菌和放线菌与pH值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土壤有机质含量与三大菌群数量都表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9.
为研究泥石流发生、流动和堆积结构机理,常规采用水文模型试验。而研究泥石流发生时河床堆积泥沙的形状与时间和空间变化关系的相对甚少。2009年日本学者池田晓彦等进行了模拟自然河流的缓慢河道坡度,发生泥石流的试验,结果表明:当坡度为30°~27,°明显在前峰形成流动层,相对流动速度大。在24°~21°流动层停止时形成沙堆。在18°~12°区流动速度慢。相对于陡坡区间形成流动层是表面流或渗透流,在河床堆积的泥沙为饱和状态流动;相对于缓坡区间形成沙堆的表面流与渗透流,河床堆积泥沙是饱和状态。表面流具有越过沙堆肩胛流动的趋势。在坡度变化点等泥沙有大量堆积的现象。有关泥石流发生条件有待于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0.
研究自2007年11月至2010年1月于台湾东部花东纵谷区域之台东县鹿野乡河床新兴地番荔枝栽植区,择定一面积32 000 m2之番荔枝果园为试区(22°56’56.4″N,121°8’56.4″E),果树平均高度为2.2 m,树龄5 a以上。先利用观测铁塔于距离地面2.5 m及6 m处来测定风向及风速,再藉分析以探讨该果园内之气流行进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花东纵谷南部区域河床新兴地于每日出现逐时平均风速趋近静风状态时,可作为区分昼夜间风场特性之依据,而昼夜间之时段分别为7:00—19:00及20:00至翌日6:00。当强盛偏北气流行进至花东纵谷区域河床新兴地之风场内,区域内风速会在1.0 h内激增,且于果园试区内果树冠层上0.3 m高度之风速达3.8 m/s,对于果树之枝干将产生摇曳不止的情形,将造成果实易受磨损及不利果树生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