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518篇
  免费   380篇
  国内免费   867篇
林业   143篇
农学   734篇
基础科学   293篇
  1847篇
综合类   3345篇
农作物   659篇
水产渔业   36篇
畜牧兽医   325篇
园艺   244篇
植物保护   139篇
  2024年   82篇
  2023年   288篇
  2022年   318篇
  2021年   317篇
  2020年   315篇
  2019年   318篇
  2018年   214篇
  2017年   302篇
  2016年   285篇
  2015年   289篇
  2014年   361篇
  2013年   310篇
  2012年   444篇
  2011年   407篇
  2010年   433篇
  2009年   395篇
  2008年   367篇
  2007年   332篇
  2006年   305篇
  2005年   249篇
  2004年   193篇
  2003年   166篇
  2002年   138篇
  2001年   100篇
  2000年   103篇
  1999年   93篇
  1998年   76篇
  1997年   60篇
  1996年   65篇
  1995年   49篇
  1994年   35篇
  1993年   64篇
  1992年   68篇
  1991年   57篇
  1990年   54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9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5年   7篇
  1963年   3篇
  1958年   2篇
  1957年   5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9篇
  1952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76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91.
农业固体废弃物肥料化技术模糊综合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周玮 《中国农学通报》2015,31(29):129-135
为了对农业固体废弃物肥料化技术的效益和功能进行综合定量评价,通过对现有成熟且已工程化运用的肥料化技术进行分析和模糊评价,构建出了一套由“目标层—准则层—指标层”3个层次、27个单项评价指标构成的肥料化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应用层次分析法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并在肥料化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评价方法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目前国内外常用的8种肥料化技术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条垛翻抛堆肥技术为华中地区典型的肥料化技术;槽式机械翻抛堆肥技术为东北地区典型的肥料化技术;静态通风堆肥技术为西南地区典型的肥料化技术。并以辽宁、北京2个典型肥料化项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实际情况与结果相吻合,表明本文研究提出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学具有适用性。  相似文献   
992.
为探究秸秆还田条件下化肥减量配施缓释肥对单季稻产量、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于2019年在浙江金华、平湖2个试验点开展单季稻种植化肥减量施肥研究,以确定适合长三角地区秸秆还田条件下单季稻种植的化肥减量施肥方式。试验设置6个处理:不施氮肥(N0处理)、常规施肥(N1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为4∶3∶3;纯氮施用量为225.0 kg/hm2)和4个化肥减量施肥处理[N2处理,常规施肥减氮,氮肥运筹同N1处理;SF1、SF2、SF3处理,缓释肥处理,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比例分别为7∶3∶0、7∶0∶3、7∶0∶0;纯氮施用量为187.5 kg/hm2],磷钾肥施用量一致。采集成熟期水稻植株,测定计算单季稻产量、植株生物量、氮含量、吸氮量和氮肥利用率等指标,并对上述指标进行Pearson相关性分析和产量效益分析。结果表明,(1)与N1处理相比,SF处理水稻籽粒产量实现了稳产甚至增产,但等氮条件下金华试验点只有SF2处理相比于常规施肥减氮处理的单季稻籽粒产量仅提高1.43%;而平湖试验点SF处理的籽粒产量提高幅度为0.46%~9.38%。(2)N...  相似文献   
993.
利用海藻寡糖(ADO)制备ADO与氮素比例(ADO/N)为1%~4%的ADO硝态、铵态、酰胺态增效氮肥,并以相应氮素形态的普通氮肥(不添加ADO)、多肽(Pasp)增效氮肥(Pasp含量为2%)为对照,进行盆栽试验。通过测定油菜在长出真叶后的第1天、第8天、第15天、第22天、第29天(DAE1,DAE8,DAE15,DAE22,DAE29)的干质量及植株全氮量,确定ADO增效氮肥中的最佳ADO/N及增效效果较好的氮素形态,研究ADO对不同形态氮素的影响。结果表明,ADO硝态、铵态、酰胺态增效氮肥的最佳ADO/N分别为2%,3%,2%,且ADO对酰胺态氮素的增效作用最好、最稳定,油菜在生长过程中未出现枯萎、萎蔫现象。试验结果为ADO增效氮肥的实际生产提供一定参考,对提高我国农业氮肥利用率、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推动绿色农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94.
为了探究不同供氮水平下氮素利用相关酶的贡献程度,采用单株砂培培养,严格控制氮素等营养供应,用15N饲喂追踪。研究了氮高效油菜品系742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交替抑制情况下,油菜的子粒氮素转运和积累量、氮素损失的情况以及对氮素利用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胁迫与正常供氮2种情况下,在抑制GOGAT活性时,氮素利用效率最低,子粒中氮素转运比例最低,氮素损失最大,在抑制GS时影响较小。缺氮时GOGAT对子粒氮素积累、作物产量形成及作物体内氮素再利用影响很大,GS影响较小。同时发现在生育后期,正常供氮与氮胁迫2种情况下子粒中来源于营养器官前期积累的氮素达到50%70%。油菜营养器官生育前期积累的氮素主要用于氮素再利用,子粒中积累的氮素大部分来源于营养器官。  相似文献   
995.
为探讨三七在不同氮素水平下根系分泌物的化感作用,以三七种苗为供体植物,小麦为受体植物进行生物测定。结果表明,三七根系分泌物对小麦表现出化感抑制作用(敏感指数M3=-004)。从发育时期来看,小麦种子萌发阶段较幼苗生长阶段更易受化感抑制作用影响,且其发芽指数受抑程度随氮素水平的升高而逐渐增强,即过氮>正常>缺氮;在小麦幼苗生长阶段,三七根系分泌物对其地上部化感作用以促进为主,对根部生长则以抑制作用为主;且三七根系分泌物对小麦的化感作用与培养液氮素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96.
5种生物药剂防治烟田烟青虫药效试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室内和田间小区药效试验对5种防治烟青虫的生物杀虫剂进行筛选,结果表明,供试生物杀虫剂防治效果都优于对照药剂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2000倍液,其中0.5%甲维盐微乳剂1500倍液对烟青虫的防效最好,施药后第3天的室内和田间防效均达到80%以上。施药后第7天,除16000 IU/mg Bt可湿性粉剂750倍液的室内防效为73.70%外,其他4种生物药剂的室内和田间防治效果均超过90%。  相似文献   
997.
从水分和肥料在旱地农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意义、氮素对小麦生长发育和器官建成的重要性及水分对氮素转化的作用等方面对水分和氮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98.
夏玉米施用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的效果及氮肥去向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目的】研究不同缓释化处理氮肥对夏玉米的产量、氮肥去向及氮素平衡的影响,为提高夏玉米一次性施肥的氮肥利用率并降低氮肥的环境影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试验于2014-2015年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连续两年进行大田试验,共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不施氮(CK)、尿素(CU)、树脂包膜尿素(CRF)、控失尿素(LCU)、凝胶尿素(CLP)和脲甲醛(UF)。在玉米成熟期采集植物和土壤样品,用于测定植物含氮量和土壤无机氮含量,并计算作物吸氮量、氮肥利用率、土壤无机氮积累量、氮肥损失量等。【结果】(1)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明显提高夏玉米的产量,促进氮素吸收。与尿素相比,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和控失尿素可分别提高夏玉米产量18.9%、16.8%、13.7%和13.6%,同时氮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提高6.5、4.8、4.0和3.7 kg·kg-1。(2)不同氮肥处理的作物吸收肥料氮以及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脲甲醛、凝胶尿素、树脂包膜尿素、控失尿素和尿素的氮肥表观回收率分别为54.9%、42.4%、38.3%、38.3%和22.0%,肥料氮在0-100 cm土层残留量分别占施氮量的28.3%、43.8%、39.2%、46.2%和46.6%。此外,与尿素相比,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降低肥料氮的损失,凝胶尿素、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分别降低了47.6%、43.1%、40.8%和26.7%。(3)综合分析不同氮肥处理的农田氮素平衡,脲甲醛处理的夏玉米吸氮量最高,为245.0 kg·hm-2,其次是凝胶尿素,为222.5 kg·hm-2。脲甲醛的0-100 cm土层残留量在缓释化氮肥中最低,为153.4 kg·hm-2,树脂包膜尿素、凝胶尿素和控失尿素分别为173.1、181.5和185.7 kg·hm-2。凝胶尿素处理的氮表观损失量最低,为35.6 kg·hm-2,控失尿素、脲甲醛和树脂包膜尿素的氮表观损失量分别为38.8、41.2和51.3 kg·hm-2。【结论】在华北地区中低产田土壤上,氮肥缓释化处理能够显著促进夏玉米对氮素的吸收、减少氮素损失。脲甲醛和凝胶尿素的效果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999.
不同基因型高粱的氮效率及对低氮胁迫的生理响应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不同基因型高粱氮素吸收效率和利用效率及其差异机制,研究低氮胁迫对不同基因型高粱叶片无机氮含量和氮同化酶活性的影响,为耐低氮型高粱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试验,选取2个低氮敏感型高粱(冀蚜2号和TX7000B)和2个耐低氮型高粱(SX44B和TX378)为试验材料,设置高氮(0.24g·kg-1风干土)和低氮(0.04 g·kg-1风干土)2个处理,分别在挑旗期和灌浆期测定高粱叶片NO3--N、NO2--N及NH4+-N含量和硝酸还原酶(NR)、亚硝酸还原酶(Ni R)、谷氨酰胺合成酶(GS)和谷氨酸合成酶(GOGAT)活性,分析不同基因型高粱在2个氮处理下的氮效率相关指标及其差异。【结果】(1)不同基因型高粱籽粒产量对低氮的响应不同,低氮处理显著降低了冀蚜2号和TX7000B的籽粒产量,与高氮处理比较分别降低13.87%和19.25%,但没有降低SX44B和TX378的籽粒产量。(2)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的相对籽粒氮累积量、相对植株氮累积量和相对氮收获指数不能表征各基因型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但相对低氮敏感型高粱,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处理下有着较高的相对氮肥偏生产力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肥偏生产力是高氮处理的6.19和7.49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5.17和4.85倍;低氮处理下SX44B和TX378的氮素利用效率是高氮处理的1.84和1.85倍,而冀蚜2号和TX7000B则分别为1.67和1.35倍。(3)通径分析表明,高氮处理下,植株氮累积量和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贡献相同;而在低氮处理下,氮素利用效率对籽粒产量关联作用更大。(4)高粱的叶片无机氮含量不能表征高粱是否具有耐低氮特性,灌浆期叶片无机氮含量较挑旗期显著降低。(5)与高氮处理比较,低氮处理时冀蚜2号和TX7000B叶片中NR、GS和GOGAT活性显著降低,SX44B酶活性变化不显著,而TX378叶片中GS活性增加。【结论】耐低氮型高粱在低氮胁迫时有着较高的相对籽粒产量和相对氮素利用效率。低氮胁迫时叶片较高的氮同化酶活性是高粱耐低氮的生理基础。发掘和利用低氮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叶片氮同化酶活性和氮素利用效率的高粱种质资源,有助于提高耐低氮高粱品种的培育效率。  相似文献   
1000.
以浙江省6市14区221户农户调研数据,实证分析各环节投入要素对水稻产量和种植收入的影响,并利用基尼系数测算样本中农户的收入差异,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对影响农户收入的因素进行分解,最终测度出各类因素对稻农收入差异的贡献率。研究从环节投入角度出发,综合分析相同规模效应农户的不同环节要素投入及不同规模农户的同一要素投入对稻农最终收入的影响。结果表明,应引导农户加强环节投入产出效益分析和经济核算,研究粮食价格支持政策时,需进一步考虑农户生产环节各要素的贡献程度,提高微观主体市场适应力和宏观政策的针对性,促使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把小农户引入现代农业发展的轨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