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0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5篇
林业   37篇
农学   4篇
基础科学   1篇
  2篇
综合类   79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1篇
园艺   64篇
植物保护   37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11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17篇
  2008年   1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6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桃蛀螟是石榴的第一大虫害。从分布与危害、形态特征、生活史与习性及防治方法等方面介绍了石榴桃蛀螟虫害的发生与防治,为石榴桃蛀螟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2.
板栗桃蛀螟有机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北京市怀柔区板栗桃蛀螟的形态和危害特征、发生动态和大发生原因进行了调查,研究了板栗桃蛀螟的有机防治措施。结果表明,桃蛀螟在北京发生3代,第1代、第2代主要危害桃、杏、玉米,第3代转移到板栗危害,生物农药施安的防效与化学农药辛硫磷,可用于有机板栗生产;采用综合防治措施可以将板栗虫果率由20%~30%降低到4%以下。  相似文献   
33.
研究了玉米螟和桃蛀螟在夏玉米茎秆和雌穗上的生态位差异及其种间竞争。结果表明,在玉米茎秆上,玉米螟和桃蛀螟的虫口数量接近;在雌穗上,桃蛀螟的数量明显多于玉米螟。两个种群在不同部位的分布显示,玉米螟在茎秆下部和雌穗基部的分布比例较大,桃蛀螟则较多地分布在茎秆下部和雌穗端部。在茎秆上玉米螟的生态位宽度大于桃蛀螟;在雌穗上后者的生态位宽度大于前者。对其空间生态位相似性比例和种间竞争系数进行分析,两者在茎秆和雌穗上的相似性比例分别为0.934 9和0.742 6,竞争系数分别为0.990 9和0.873 1,玉米螟和桃蛀螟在玉米雌穗上的竞争程度小于茎秆。  相似文献   
34.
桃蛀螟研究的历史、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就国内外对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 feralis(Guene)]的研究历史与现状进行了综述,涉及桃蛀螟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性信息素组成、交尾行为、分类学、人工饲养及综合防治技术等方面。提出了今后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35.
山东肥城单植桃园食心虫发生与为害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明确食心虫在山东肥城单植桃园的生活史和对肥桃的为害,对其在该园中成虫发生动态、幼虫为害和越冬规律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桃小食心虫、桃蛀螟、梨小食心虫在山东肥城单植桃园中一年分别发生2代、3代、5代,都具有世代重叠现象,其中梨小食心虫发生数量大,对肥桃为害最为严重。幼龄桃园与老龄桃园的折梢率分别为13.70%与24.20%,但两者差异不显著;在幼龄桃园中,5、6、7月份间折梢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分别为1.80%、5.40%、33.80%,老龄桃园中,5月份的折梢率(9.20%)显著低于6、7月份的折梢率(29.40%、34.00%);肥桃树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的折梢率没有显著差异性,分别为23.00%、22.80%、25.80%、27.00%、22.00%。水蜜桃树6月份和7月份虫果率分别为10.40%和12.20%,差异不显著,其在东、西、南、北、中不同方位的分布也无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36.
危害桃果实的主要害虫有桃蛀螟、梨小食心虫、苹小卷叶蛾等。 一、桃蛀螟 桃蛀螟多以幼虫从桃果柄基部和两果相贴处蛀食桃果,蛀孔分泌黄褐色透明胶液造成流胶,蛀孔外堆有大量虫粪,果实易变色腐烂,造成严重减产。  相似文献   
37.
(1)危害症状:桃蛀螟Dichocrocispunctiferalis Guenee常以幼虫危害木瓜Chaenomeles sinensis果实。先在果梗、果蒂基部吐丝蛀食果子,后人果梗基部沿果核蛀入果心危害,蛀孔较大,蛀果内外有较多红褐色粒状虫粪,引起木瓜早期落果。  相似文献   
38.
桃蛀螟是栗实重要虫害,在陕西镇安县板栗产区调查,为害率一般为20%~30%,严重时高达50%以上。被害果实空虚,虫粪和丝状物粘连,失去食用价值。采用林业防治、物理防治、化学药剂防治等综合防治技术,防治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39.
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测了不同温度对桃蛀螟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在15~30℃范围内,随温度的升高,桃蛀螟发育历期缩短。卵、幼虫、蛹及从卵至成虫的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1.08、11.00、15.25、12.80℃,有效积温分别为63.29、263.16、98.04、400.00日度。  相似文献   
40.
桃蛀螟Conogethes punctiferalis (Guenée)是一种食性杂,为害十分严重的害虫,近年来发现其对玉米的为害呈加重趋势.为了揭示桃蛀螟不同地理种群内及种群间的遗传分化和系统发育关系,本研究对来自我国广西、广东、四川、浙江、山东、河北、河南、北京和辽宁等省(市、区)的24个地理种群622头桃蛀螟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Ⅱ亚基基因(COⅡ)片段(648 bp)进行了序列分析,共有51个变异位点,变异位点占分析总位点数的7.87%,形成了53种不同的单倍型(GenBank登录号为JQ363873~JQ363922).在桃蛀螟COⅡ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序列中,A+T平均含量为75.32%,表现明显的A/T偏倚性.24个地理种群的平均基因流(Nm)为1.09,总群体的固定系数(Fst)为0.18629,表明我国桃蛀螟总群体产生了一定程度的遗传分化.北方和东部(Fst=0.01197)和西南地区(Fst=0.0133)遗传分化系数较小,而南方地区(Fst=0.24381)种群内部的遗传分化系数较大,基因流也呈现相对应的结果(北方和东部地区Nm=41.58,西南地区Nm=118.90,南方地区Nm=0.99),表明南方地区桃蛀螟的遗传分化程度明显大于北方和东部以及西南地区.对53种单倍型用邻接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和单倍型网络结构关系图,结果发现,南方地区广东和广西的桃蛀螟和其他地区不同寄主上的桃蛀螟之间存在比较明显的遗传分化,而其他地区桃蛀螟单倍型与地理种群之间没有明显的对应关系;AMOVA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中国桃蛀螟的遗传分化主要来自种群内部(89.99%);对其群体进行核苷酸错配分布分析,并对地理种群的历史发生动态进行Tajima's D和Fu's Fs test中性检测,结果发现,群体核苷酸错配分布呈现一个不平滑的单蜂,并且桃蛀螟种群Taijima's D为负值(-2.5776),且达到显著水平,Fu's Fs值是绝对值很大的负值(-112.603),结果证明,桃蛀螟种群在演化历史中发生过种群扩张,并且扩张时间久远,发生在至今大约46700~116800年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