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903篇
  免费   379篇
  国内免费   147篇
林业   3976篇
农学   60篇
基础科学   16篇
  188篇
综合类   2055篇
农作物   27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93篇
  2022年   103篇
  2021年   159篇
  2020年   133篇
  2019年   174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157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94篇
  2014年   248篇
  2013年   187篇
  2012年   231篇
  2011年   214篇
  2010年   194篇
  2009年   182篇
  2008年   206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53篇
  2003年   148篇
  2002年   161篇
  2001年   219篇
  2000年   257篇
  1999年   206篇
  1998年   212篇
  1997年   201篇
  1996年   253篇
  1995年   212篇
  1994年   226篇
  1993年   203篇
  1992年   195篇
  1991年   196篇
  1990年   182篇
  1989年   121篇
  1988年   19篇
  1987年   11篇
  1982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22篇
  1956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蒋凡  买凯乐 《湖北农业科学》2020,59(11):81-83,88
从两个方面优化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组培苗生根质量,一是在增殖阶段对其进行高浓度和低浓度激素培养基交替处理以优化组培芽苗的质量,从而达到优化杉木组培苗生根质量;二是在生根阶段改变光源,以优化杉木组培苗生根质量。结果表明,高浓度激素和低浓度激素交替处理后的杉木增殖芽苗,具有增殖率高、生长快、节间距适中、木质化程度较高等表观性状,且这些性状随着继代次数的增加表现比较稳定,增殖芽接种到生根培养基后,生根率最高达到86.5%,生根数量最高达到2.7条。LED复合光源红蓝光配比为2∶1时生根率最高,达到86.7%;在红蓝光配比为4∶1时生根数量最高,达到2.8条。  相似文献   
102.
分别以14棵自然生长在毛竹林中的散生杉木为中心,调查16 m范围内毛竹的胸径以及杉木的胸径、冠幅和杉竹间距。以立地为随机效应,建立毛竹胸径与竹杉间距及杉木胸径关系的线性混合模型;采用O函数结合不同零模型分析杉木对周围毛竹的竞争。结果表明:不论样地是否施肥,杉木显著减少4 m范围内立竹密度,但不影响4 m以外毛竹的分布。竹林内散生杉木对其附近新竹生发具有竞争抑制作用,且不因施肥而缓解。  相似文献   
103.
为研究南宁近郊国有七坡林场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不同立地下胸径与树高关系,采用标准地法对杉木的胸径树高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容重值0.95g/cm~3立地下杉木胸径树高拟合曲线为S形曲线:Y=e~2.818-(5.664/X),土壤容重值≥0.95g/cm~3立地下杉木胸径树高拟合曲线为幂函数曲线:Y=1.969*X~(0.626);总体精度极高,对于杉木边缘产区的经营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4.
在12a生密度为2505株/hm2杉木林和火力楠木下栽培红豆杉,经过6a的经营管理,其林木生长良好。调查结果显示:火力楠林下南方红豆杉平均树高、胸径、冠幅、枝条长度、枝下高,分别比杉木林下套种生长的南方红豆杉高6.70%、8.24%、10.11%、8.89%、19.35%;郁密度提高12.50%,单株材积增加25%;火力楠枝下枯枝落叶层比杉木林下厚,土壤养分含量火力楠林高于杉木林,有机质、全N、全P、全K、速效N、速效P、速效K,分别提高2.37%、2.72%、3.64%、5.71%、1.8%、2.32%、2.86%。  相似文献   
105.
赖伟通 《花卉》2016,(22):63-64
近几年人造林工程大量实施,为了保障人造林的存货质量,对于人造林工程中幼林的抚育管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通过幼林抚育管理能有效的提高林木的存活率,为后期的林木快速生长提供优良的条件和基础。  相似文献   
106.
在国有凤旁林场的杉木老林中,一棵棵粗壮挺拔的杉木令人惊叹不已。老杉木林树龄25年以上的有1.8万亩,其中胸径24厘米以上的占90%以上,每亩的出材量达33立方米,在广西的商品杉木林中独一无二。二十多年来,凤旁林场坚持“经济和生态兼顾”的模式发展杉木产业,建成了桂西北面积最大的杉木大径材林示范基地。  相似文献   
107.
在对广西沙塘林场巨尾桉2年生人工林调查基础上,按标准木法测定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建立其估算模型,计算出巨尾桉人工林分的生物量和生产力,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分配规律及林分生产力水平。结果表明,2年生巨尾桉人工林年生物量为16.57 t/hm^2,其中,干、根、叶、枝、皮各器官生物量所占比例依次为46.67%、16.85%、14.62%、12.16%、9.62%。应用建立的估算模型估测巨尾桉人工幼林生物量,其相关程度达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08.
杉木成熟林不同密度条件下土壤肥力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09.
套种是杉木人工林经营的重要措施,磷是南方森林生态系统中主要限制性养分元素之一,但套种模式对土壤磷素的影响尚不明确。以亚热带杉木人工林表层(0-10 cm)土壤为对象,研究套种林(杉阔套种幼林、杉阔套种成熟林)和杉木幼林土壤理化性质和土壤各形态磷含量差异,分析套种对杉木人工林土壤磷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不同套种林显著改变土壤总磷、土壤总无机磷、土壤总有机磷、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MBP)和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APA),大小顺序均为杉阔套种成熟林>杉阔套种幼林>杉木幼林。(2)土壤各磷组分中活性磷含量较低,其中NaHCO3-Po在活性组分中占主导;土壤NaOH-Po是中等活性磷的主要组分,杉阔套种成熟林尤为显著;闭蓄态磷(Residual-P)在总磷含量中最高。(3)与杉木幼林相比,杉阔套种成熟林显著增加了树脂提取态磷(Resin-Pi)、碳酸氢钠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NaHCO3-Pi、NaHCO3-Po)、氢氧化钠提取态有机和无机磷(NaOH-Pi、NaOH-Po)、氢氧化钠残留提取态有机磷(NaOHu.s-Po)、盐酸提取态磷(HCl-Pi)和闭蓄态磷(Residual-P)含量;土壤总无机磷、NaHCO3-Po、HCl-Pi、NaHCO3-Pi、NaOHu.s-Pi和Residual-P对杉阔套种幼林的响应不敏感。(4)除含水率外不同林龄下杉阔套种林土壤磷形态与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总碳氮、土壤可溶性有机氮、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磷、酸性磷酸酶)呈正相关性(P<0.05)。冗余分析表明,土壤磷组分的变化主要受MBP调控,且MBP与有机磷组分(NaOHu.s-Po、NaOH-Po)和HCI-Pi呈显著正相关。总之,套种林的土壤磷素有效性高于杉木幼林,土壤养分状况更佳。  相似文献   
110.
[目的]探讨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对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及土壤质量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以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林下植被保留(UP)、林下植被去除(UR)和林下套种(IP)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土壤酶活性差异,并以土壤酶作为土壤生物活性指标,结合土壤物理和化学性质,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定量评价。[结果]IP处理提高了0~20 cm土层蔗糖酶活性,而20~40、40~60 cm土层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间土壤蔗糖酶活性差异较小;相比于UR和IP处理,UP处理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脲酶活性则相反,UR和IP处理间土壤脲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差异较小;3种林下植被管理措施下,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高低排序为IPURUP,多酚氧化酶活性高低排序为UPIPUR;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间土壤脲酶、蔗糖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差异较大,其中,多酚氧化酶对于林下植被管理措施的响应更灵敏,且能反映于较深土层;除酸性磷酸酶活性外,其余土壤酶活性均具明显表聚性,且随土层加深而递减。有机质和水解性氮含量与各种土壤酶活性具有极显著或显著正相关;有效磷含量与蔗糖酶、脲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速效钾含量与蔗糖酶、过氧化氢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土壤物理性质与土壤酶活性相关性较弱。将土壤酶活性作为土壤质量指标之一,结合土壤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通过主成分分析提取出3个主成分,反映了原信息量的75.31%。林下植被不同管理措施的土壤质量指数排序均为:IPUPUR。[结论]培育杉木大径材林分中,林下套种楠木的林下植被管理措施对于保持和提升土壤质量效果最佳,其次为林下植被保留措施,林下植被去除措施的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