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38篇
  免费   40篇
  国内免费   92篇
林业   11篇
农学   202篇
基础科学   31篇
  85篇
综合类   1230篇
农作物   71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296篇
园艺   234篇
植物保护   107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50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42篇
  2016年   71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112篇
  2011年   95篇
  2010年   110篇
  2009年   132篇
  2008年   117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1篇
  2005年   93篇
  2004年   98篇
  2003年   65篇
  2002年   59篇
  2001年   63篇
  2000年   43篇
  1999年   46篇
  1998年   38篇
  1997年   57篇
  1996年   44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52篇
  1993年   2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23篇
  1990年   32篇
  1989年   2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3篇
  1981年   1篇
  1965年   2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6篇
  1956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两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龟纹瓢虫捕食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协调化学防治和生物防治二者间的矛盾,掌握药剂对龟纹瓢虫捕食功能的影响,利用吡虫啉和高效氯氰菊酯对龟纹瓢虫的LC_(25)和对豌豆蚜的LC_(25)分别处理2种昆虫,测定了2种杀虫剂亚致死剂量对龟纹瓢虫捕食豌豆蚜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龟纹瓢虫捕食功能反应模型没有发生变化,仍是典型的Holling-Ⅱ型,但模型的各项参数发生了改变。高效氯氰菊酯直接处理龟纹瓢虫,对其捕食能力抑制最强;龟纹瓢虫捕食吡虫啉处理后的豌豆蚜,对其捕食能力抑制最弱。龟纹瓢虫以2种方式受药后,瞬时攻击率a下降,最大为0.860 4,最小为0.782 3,相对于对照组(CK)下降5.21%~15.78%;处理猎物的时间T_h延长,最长为0.017 6 d,最短为0.013 7 d,相对于CK延长16.10%~49.15%;最大理论捕食量下降,最大为73.09头,最小为56.74头,相对于CK下降14.00%~33.24%;药剂处理18h后,捕食速率均显著(P0.05)低于同时间下的对照,18h时最大为1.67头/h,最小为1.56头/h,相对于同时间时的CK降低13.04%~18.84%,24 h后最大为1.66头/h,最小为1.46头/h,为同时间下CK的9.14%~20.00%。因此,不论龟纹瓢虫以何种方式受药,都不利于其捕食豌豆蚜。其中,高效氯氰菊酯直接作用于龟纹瓢虫时负面影响最大,但不改变其对豌豆蚜的捕食功能反应模型。  相似文献   
102.
通过对甘肃42份箭筈豌豆(Vicia sativa)种质资源进行研究评价,以期为甘肃绿肥种植筛选优良的箭筈豌豆品种。结果表明,42份箭筈豌豆种质资源各性状指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是构成箭筈豌豆产量的主要要素。籽粒产量、鲜草产量、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4个指标可以反映箭筈豌豆性状的优劣。通过籽粒产量、鲜草产量、单株粒数和单株荚数4项指标进行聚类,可以分为4类,Ⅰ、Ⅱ类相对较好,共有7份材料,籽粒和鲜草产量分别在2 623.26~2 990.25和32 357.70~35 967.38 kg·hm-2,其中苏箭3号、陇箭1号和333/A属于早熟品种,麦类作物收获后的套复种、玉米(Zea mays)前期间作、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绿肥间作、果树绿肥间作和单种绿肥5种利用模式均适宜;山西春箭碗和MB5/794属于中熟品种,则适宜与马铃薯间作、果树间作和单作;西牧820和波兰箭碗属于晚熟品种,则只适宜与果树间作和单作两种利用方式。  相似文献   
103.
硼对豌豆根尖铝毒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许苗苗  喻敏  王昌全  徐彩娟  萧洪东  冯英明 《土壤》2007,39(6):1000-1003
研究了B(0、 100、 1000μmol/L)对豌豆根尖Al和胼胝质含量的影响,以揭示B是否能减轻Al胁迫.发现:Al浓度100 μmol/L时,浓度100 μmol/L B处理的根苏木精染色颜色较不加B处理浅.Al浓度100 μmol/L和500μmol/L时,100μmol/L B处理的豌豆0~0.5 cm和0.5~1 cm根段的Al含量均比未加B处理有明显降低的趋势;高B处理(1000 μmol/L)均引起根段的Al含量高于不加B处理.Al浓度100 μmol/L时,加B处理后豌豆0~0.5 cm根段胼胝质含量显著低于不加B处理.结果表明:适量B可以减轻豌豆根尖Al毒.  相似文献   
104.
为降低陇中半干旱区冬小麦种植过程中化肥的施用量,减少土壤环境污染,提高化肥利用效率,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方法,通过大田试验,研究陇中半干旱区有机肥代替部分化肥对冬小麦间作豌豆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配施有机肥可以显著提高冬小麦和豌豆的吸氮量,以及复合群体氮素利用率和产量。在配施有机肥的条件下,复合群体的氮素利用率在施用常规化肥减量30%的处理及施用常规化肥减量15%的处理下比施用常规化肥处理分别提高了12.99%和4.65%。在相同的常规化肥水平下,配施有机肥处理的冬小麦和豌豆的经济产量及生物产量均大于不配施有机肥处理的产量。常规施肥且配施有机肥处理豌豆和冬小麦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均为最高,分别高于常规施肥处理5.22%和6.76%,高于常规化肥减量15%且配施有机肥处理5.97%和6.64%;常规施肥处理豌豆的经济产量和生物产量小于常规化肥减量15%且配施有机肥处理,说明在间作体系中,常规化肥减量15%并配施有机肥与单纯施常规化肥相比,有利于提高豌豆产量。  相似文献   
105.
高产优质豌豆新品系06-9选育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豌豆新品系06-9-3-3-1-2(简称06-9)是以银豌1号为母本、青914为父本,在灌溉条件下经系谱选育而成。在地区多点试验中,新品系折合平均产量为5076 kg/hm2,较对照品种银豌1号增产11.8%。该品种为半无叶型,生育期95 d,株高60 cm,百粒重24.6 g,籽粒粗蛋白质含量24.28%,淀粉55.9%,赖氨酸1.90%,脂肪1.29%,灰分2.95%。适宜在甘肃省高扬程灌区及高寒阴湿及同类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106.
白银地区豌豆套种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豌豆套种玉米是白银地区农民近年在生产实践中摸索的一种全新高产种植模式。据统计,2013年种植面积达0.67万hm2,玉米平均产量10 560 kg/hm2,豌豆平均产量5 640 kg/hm2,按玉米1.5元/kg和豌豆2.6元/kg计算,实现豌豆产值14655元/hm2,实现玉米产值15 840元/hm2,两项合计31 495元/hm2,扣除机械、肥料等投入为7 440元/hm2,最终实现效益23055元/hm2,高于该地区粮食种植效益,达到了很好的增收效果,该项种植技术已成为该地区农民增产增收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7.
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种间竞争力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玉米/豌豆种植模式的生产水平,在甘肃省绿洲灌区,试验通过调整玉米/豌豆带田中两作物的间距及玉米行距,研究了不同空间布局对玉米/豌豆复合群体的光合物质积累、种间竞争力及经济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各试验处理复合群体的干物质积累量都符合Logistic的"S"型生长曲线,其中间作玉米、豌豆的干物质积累量都以间距30cm的处理最大,较间距15cm和45cm的处理提高了19.5%、18.0%和25.9%、25.6%,间距的改变对间作豌豆的干物质积累影响不显著.间作模式中整个共生期内玉米相对豌豆的竞争力均大于0,其中以间距45cm处理最大为0.50,较间距30cm和间距15cm的处理高31.6%和16.3%.间作与单作相比较增产优势明显,间作各处理的土地当量比均在1.20以上,两作物间距30cm时,经济产量最大,两作物总产量为12 915kg/hm2,比间距15cm和间距45cm的处理分别提高了11.8%和11.1%.  相似文献   
108.
为了减少普通地膜和氮肥的投入,实现该地区农业生态良性循环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在甘肃武威试验站采用完全随机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模式(玉米单作、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和覆盖方式(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对玉米和绿肥作物氮素吸收以及土壤硝态氮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覆盖和间作对作物的氮素吸收利用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玉米收获期,与无覆盖相比,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的玉米植株吸氮量分别增加21.46%,11.22%和34.63%,与玉米单作相比,玉米//毛苕子和玉米//箭筈豌豆的玉米吸氮量分别增加6.94%和6.26%。玉米收获期,秸秆覆盖的牧草植株吸氮量较普通地膜覆盖、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46.75%,72.31%和21.76%,间作毛苕子的吸氮量较间作箭筈豌豆增加25.26%。玉米收获期,各处理玉米带、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牧草收获期,无论牧草收获期还是玉米收获期,单作玉米的玉米带、裸露带土壤硝态氮累积量均低于间作玉米。玉米收获期,普通地膜覆盖和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的玉米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无覆盖分别显著增加32.87%和27.82%,普通地膜覆盖的牧草(裸露)带0~140cm土壤硝态氮累积量较生物可降解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分别增加9.17%、6.07%和35.45%。  相似文献   
109.
导读:高山蔬菜由于以十字花科蔬菜生产为主,出现了较为严重的连作障碍问题,病虫害问题日益突出。种植荚豌豆不仅能解决上述问题,还能优化高山地区种植结构,丰富高山蔬菜花色品种,满足秋淡市场,有利于提高农民种植效益,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10.
本文通过对"中国最早的城市——城头山古文化遗址"蕴藏的野茶陶杯文化的研究剖析,挖掘出"和"文化内涵是起源中国野茶文化并促进人类文明进步的进化哲理;探讨并提出了城头山野茶的"和"文化利用、弘扬与建设是推进茶叶大省向千亿茶业强省转变的哲理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