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10篇
农学   5篇
基础科学   69篇
  39篇
综合类   119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3篇
畜牧兽医   8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12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26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2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农业节水灌溉新5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平 《农村新技术》2001,(11):15-15
一、田间地面灌水技术。改土渠为防渗渠输水灌溉,可节水加%左右。推广宽畦改窄畦,长畦改短畦,长沟改短沟,控制田间灌水量,是节水灌溉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2.
以苏州市吴中区东吴村生态渠塘氮磷拦截工程建设为研究对象,通过生态渠5 000 m2、生态塘10 000 m2、池塘清淤5 720 m3和渠塘护坡31 000 m2等工程建设,计算工程涵盖农田,径流所产生的N、P排放负荷。结果表明,193.4hm2农田TN、TP年径流排放净负荷分别为14 807.99 kg和557.05 kg,生态渠径流年截留负荷TN为7 107.84 kg,TP为295.24 kg;生态塘年减少径流排放负荷TN为7 700.15 kg,TP为261.81 kg,出水浓度TN为6.32≤15,TP为0.24≤0.5,均达到一级A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03.
利用美国NOAA/NASA归一化植被指数(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数据和英国CRU (Climatic Research Unit)全球气温降水数据,分析了1982-2006年陕西泾惠渠灌区年均植被和年均气温、年总降水的变化趋势,研究了植被变化和气温、降水变化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1982-2006年泾惠渠灌区植被(NDVI)呈明显增加趋势(0.1%/年,p<0.05),年均气温也明显增加(0.085C/年,P<0.05),但年总降水呈微弱减少趋势.年均NDVI与年均气温正相关(相关系数R=0.49,P<0.05),但与年总降水的关系并不明显.气温增加导致生长期延长和泾惠渠合理提供植被用水是泾惠渠植被覆盖增加的主要原因.在月尺度上,月气温增加可为植被的生长提供更适宜的温度环境;月降水量增加可为植被生长提供更充足的水分,但当月降水量大于100 mm时,该月NDVI并无明显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104.
宋扬  周维博  李慧 《节水灌溉》2016,(9):124-128
基于泾惠渠灌区30a的气象资料,采用CROPWAT模型分析了泾惠渠灌区作物蒸发蒸腾量及灌溉需水量的变化,并运用SPSS软件,计算了灌区作物需水量与气象因子的相关系数。分析表明:玉米蒸发蒸腾量平均值为524.33mm,蒸发蒸腾量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到8月下旬;棉花蒸发蒸腾量平均值为869.13mm,峰值出现时间与玉米一致;灌区玉米在抽雄-开花期灌溉需水量为130.12mm,籽粒形成-乳熟期灌溉需水量为359.32mm,9月下旬以后,灌溉需水量下降;棉花生育期需水量空间分布比较均匀,平均值为869 mm,整个灌区灌溉需水量平均值为453.6mm,棉花苗床期灌溉需水量开始增加,花铃期达到最大值,吐絮期灌溉需水量减小;灌区作物需水量与气温呈正相关,与降水呈负相关,与风速和相对湿度相关性较小,与日照时数相关性较大。  相似文献   
105.
耦合地下水模拟的渠井灌区水资源时空优化配置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为控制渠井灌区地下水位,合理确定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分配方案,构建水资源时空优化与地下水数值模拟耦合的模型体系。以灌区缺水量最小、时段缺水率均衡和渠系单元缺水均衡为原则建立灌区地表水地下水联合利用的时间和空间优化模型,分别采用人工鱼群算法和粒子群算法求解,以优化的地表水供水量和地下水开采量为耦合变量,作为地下水模拟模型的输入,以丰、平、枯水年地下水位变幅之和最小为模拟目标,获得不同水文年地表水地下水的时空优化配置方案。泾惠渠灌区优化结果表明,丰水年和平水年不缺水,枯水年在2020年和2030年灌溉缺水分别为4 489万m3和3 941万m3,主要分布在12月、3月、6月、7月、8月。2020年丰、平、枯水年灌区平均地下水位变幅分别为0.49、0.06、-0.42 m,2030年丰、平、枯水年灌区平均地下水位变幅分别为0.21、-0.08、-0.26 m,基本上实现多年采补平衡。耦合地下水模拟的水资源时空优化配置方法,是渠井灌区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和生态健康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6.
宁夏引黄灌区历史悠久,是我国大型灌区之一。自实施宁夏引黄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项目以来,灌区骨干工程安全状况有了较大改善,渠道综合调控能力不断增强,灌区节水意识进一步提高。良田渠灌域是青铜峡河西灌区的组成部分,通过渠道砌护及建筑物新建、维修等改造工程措施,提高灌溉水利用系数,减少引黄水量,完善渠道防洪体系,为渠道提供安全的行水条件。对灌区经济持续发展和工程效益的充分发挥起到推动作用,同时对改善渠道沿线生态环境和城市美化也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07.
以内蒙古磴口引黄扬水灌区为研究对象,根据4个灌水期泵站开、停泵时取水口前的泥沙淤积厚度以及运行期间取水流量和入渠含沙量的检测结果,研究了取水口泥沙淤积特性和入渠特性.结果表明,流速比和取水口分流宽度是影响泥沙入渠的主要因素.流速比越小,取水口分流宽度越大,横向环流作用越强,推移质入渠量越大.侧向取水的泵站,取水主流区偏向下游,当流速比增大时,取水主流区更偏向下游.在平面回流和横向环流的共同作用下,取水口推移质入渠量呈现下游大于上游的分布.取水口前设置拦沙坎可以有效地阻止推移质入渠,拦沙坎顶部设在距自由水面1.6 m以下,既可以极大地减少泥沙入渠,又可以获得较好的水流流态,防止水泵空化、气蚀.  相似文献   
108.
阐述了湟水北干渠南门峡四支渠第Ⅲ标段工程概况、冬季砼施工的必要性以及混凝土冬季施工准备,并从原材料的选用、混凝土的拌制、混凝土的运输和浇筑、混凝土的养护、试件留置等方面重点分析了相应的质量保障技术措施,以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9.
针对传统灌区生态环境评价存在的指标固定和适应性较弱等不足,将信息化技术应用到评价中,提出基于主题服务的灌区生态环境动态评价模式。针对灌区生态环境问题确定评价主题,建立基于主题服务的灌区生态环境动态评价流程,构建评价指标库,对评价方法进行组件化。根据评价主题从灌区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库中筛选合适的评价指标,通过对指标的优选建立针对特定评价主题的评价指标体系。基于综合集成平台绘制评价主题知识图,搭建灌区生态环境动态评价系统。根据灌区生态环境评价主题的特征和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方法。从评价方法组件库中调用相应组件对不同主题下评价指标进行计算,实现对灌区生态环境的动态主题评价。以陕西省泾惠渠灌区为例开展实证研究,首先,根据灌区调研情况和管理部门的关注点,结合专家意见,确定4类评价主题,包括:生态环境影响要素主题、资源利用水平主题、工程保障能力主题和可持续性主题。基于综合集成平台开展动态评价,结果发现:2009年和2014年灌区生态环境介于等级"良"和"一般"之间,且2014年相对于2009年灌区生态环境状况有所下降;1997年至2014年灌区资源利用水平逐年提高,各评价指标逐年向良性发展;2014年灌区工程保障能力为"一般",且偏向"良好";2014年灌区可持续性评价结果等级为"良"。结果表明:基于主题服务模式能快速、多角度实现对灌区生态环境的动态评价,结果更为可信,相比传统评价方法更有优势。引入信息化手段,在综合集成平台上实现基于主题服务的灌区生态环境动态评价,研究结果对促进灌区生态环境健康发展和灌区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0.
农业排水沟渠水质影响因素分析及管理对策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加强农业排水沟渠管理在保护河流水质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影响排水沟渠的主要因素有氮、磷、碳、农药及沟渠淤积物等,沟渠中残留的农药、肥料及生长的植被会导致下游河流富营养化,影响水质。通过介绍美国农业排水沟渠内部、外部管理措施及相关政策法规,为我国农业非点源污染治理提供了借鉴资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