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3篇
  免费   0篇
林业   62篇
基础科学   5篇
  1篇
综合类   24篇
畜牧兽医   5篇
园艺   5篇
植物保护   11篇
  2022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0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2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3 毫秒
81.
在科尔沁沙地南缘的内蒙古奈曼旗白音他拉苏木,老哈河南岸沙带像一条巨蟒横亘在整个苏木北部,风沙危害严重影响着当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经济贫困和土地沙化成为当地农牧民难以摆脱的困境。面对一望无际的茫茫沙海,大多数人选择了无奈和叹息。然而,在白音他拉苏木南宝格吐嘎查,一位名叫宝秀兰的蒙古族妇女,用她柔弱的身躯同沙魔展开了不屈的抗争。1997年以来,这个普通的农家妇女,凭着战胜沙害的坚定信念,在科尔沁沙漠南缘的茫茫沙海里植树近30余万株,  相似文献   
82.
奈曼旗位于内蒙古通辽市西南部,东与库伦旗、科尔沁左翼后旗交界,南与辽宁省阜新市、北票市接壤,西与赤峰市敖汉旗、翁牛特旗毗邻,北与开鲁县隔西辽河相望。  相似文献   
83.
兴隆沼位于内蒙古奈曼旗东北端,地处科尔沁沙地腹部,在西辽河、教来河之间。辖区有6个苏木镇、5个国营农牧林场站。东西长44公里,南北宽12公里,总面积78.95万亩。境内村屯侣个,1509户,6870口人。这里荒漠化严重,几乎全部是流动、半流动沙丘,群众的生活极其困难,人们称这里为“穷棒子梁”。  相似文献   
84.
选取位于科尔沁沙地腹地的奈曼旗为研究对象,分析了研究区1977到2009年沙漠化进程情况.研究结果表明:沙地面积从1977年开始呈上升趋势,1989年后有所减少.研究发现年降水量和耕地面积的变化对沙地面积的影响较大,退耕还林还草和禁牧政策的提出对沙漠化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85.
1基本概况 桥河乡果树基地位于奈曼旗人民政府所在地大沁他拉镇南4km处,东经120°30′~120°44′35″,北纬42°45′16″~42°50′,基地北面是大型的防风固沙林城防林屏障带,南面是教来河。属于北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气候特点是四季明显,春季干旱多风,夏季温热多雨,秋季清朗凉爽,冬季寒冷少雪,寒流频繁。日照时数2941~2952.2h,全年总辐射量为122.7千卡/cm2,年平均气温6.4℃(1月份平均气温-13.1℃),极端最高气温38.9℃,极端最低气温-29.3℃,≥1…  相似文献   
86.
奈曼旗生态脆弱性及空间分异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遥感技术与GIS技术支持下,以内蒙古自治区奈曼旗近25 a来的土地利用变化为例,根据其景观结构及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构造综合性生态脆弱性指数;利用空间分析方法对生态脆弱性指数进行空间化,对生态脆弱性指数进行空间插值和半变异函数分析,绘制奈曼旗不同时期生态脆弱性分布图,分析解释奈曼旗生态脆弱性分布特征及变化机理。结果表明,1976~2000年间,奈曼旗处于较高的生态脆弱性状态,平均脆弱性指数由1976年的0.7445增加至2000年的0.7803,奈曼旗南部及西北部区域较低,大沁他拉镇至六号农场之间111国道及教来河两侧生态脆弱性较高。不同农业生产类型区的平均脆弱性顺序为半农半牧区>牧区>农区,农区的脆弱性相对稳定,半农半牧区的生态脆弱性变化较大,半农半牧区的中度脆弱区比例降低,而重度脆弱区的比例明显升高。要根据不同的土地利用覆被特点及农业生产类型制定不同的生态措施。  相似文献   
87.
奈曼旗是科尔沁沙地乃至中国北方沙漠化典型地区。在"RS"、"GIS"技术支持下,对奈曼旗1990年和2000年土地利用现状进行监测,在此基础上,应用生态足迹分析方法,分析奈曼旗1990年、2000年人类活动强度及其变化。在研究期,用生态足迹表示的人类活动强度呈增强趋势,1990年和2000年人均生态足迹分别为1.0144hm2/人、1.9735hm2/人,表明人类对生态的占用在扩大;奈曼旗生态承载力1990年、2000年分别为2.1760hm2/人、2.2183hm2/人,10年间变化不大;生态有一定程度盈余,1990年、2000年生态盈余分别为1.1616hm2/人、0.2448hm2/人,减小明显;耕地是承载力最高、利用强度最大和生态盈余量减小最大的土地利用类型,研究期耕地的承载力分别为2.0330hm2/人、2.0842hm2/人,分别占生态承载力的93.43%、93.95%,耕地承载的生态足迹分别为0.6111hm2/人、1.6238hm2/人,占总生态足迹的60.24%、82.28%,耕地的生态盈余由1990年的1.4219hm2/人减小到2000年的0.4604hm2/人,说明耕地是当地主要生产性土地、且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该区域在今后发展过程中需要控制土地的利用强度,尤其是耕地的利用强度,以保证当地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88.
以内蒙古奈曼旗1975,1985,1995年和2005年4期遥感影像为信息源,在3s技术支持下,对不同时期土地利用及各类型沙地的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耕地和沙地是土地利用的主要类型,分别占总面积的40.33%,40.14%.近30年来,林地、耕地的增加幅度最大,分别由22827 hm2,207493 hm2增加到121375 hm2,331442 hm2.草地减少幅度最大,南120 75l hm2减少到13 299hm2,主要土地利用转移方向为:草地转化为耕地,沙地转化为耕地,耕地转化为林地.从沙地的空间格局特点来看,沙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0%以上,其中以固定沙地的分布为主,在50%以上.从变化趋势来看,沙地面积呈下降趋势,沙漠化程度指数由O.24下降到0.19,沙漠化过程正处于全面逆转期.沙漠化的逆转主要表现为沙地向耕地和林地的转化,沙漠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草地和耕地向沙地的转化.  相似文献   
89.
王晶  刘艳 《现代农业》2022,(2):22-28
发展和壮大合作社经济,是助推乡村振兴的关键路径之一,也是迈向共同富裕的重要一步.农牧业合作社作为有效衔接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其发展水平对于农牧业经济的促进作用不可小觑.本文以奈曼旗农牧业专业生产合作社为例,对其发展现状及面临的困境与难题展开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以期推动奈曼旗合作社的可持续发展、助力乡村...  相似文献   
90.
为了研究科尔沁沙地最典型地区大风天气的变化特征及致灾情况,利用1981—2018年奈曼气象站逐日风的观测资料,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对奈曼旗大风天气的年月变化及大风天气的致灾特点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38年奈曼大风呈显著减少趋势,奈曼旗一年四季均有大风天气出现,且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征,致灾程度因季节不同也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