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9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38篇
农学   59篇
基础科学   9篇
  6篇
综合类   364篇
农作物   49篇
畜牧兽医   7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1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5篇
  2013年   70篇
  2012年   47篇
  2011年   38篇
  2010年   33篇
  2009年   1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宁夏引黄灌区玉米大斑病发生严重,本文针对宁夏灌区玉米大斑病的越冬茵源、侵染循环、发病条件以及不同玉米品种的抗病性等进行了系统性调查与研究.结果表明在宁夏引黄灌区大斑病以茵丝在田间和秸杆垛的病残体上越冬,病残体5月上旬开始产孢,产孢期30天以上.田间初次发病时间是6月上旬,7月上旬~8月下旬是病害的快速增长期,此期的降雨量大小是影响病害发生程度的关键因素.宁夏现行大面积种植掖单13号玉米品种和麦套玉米的耕作方式十分有利于病害的流行,稻旱轮作和早期摘除玉米底部病叶对病害的发生发展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病害严重发生年份,可在7月上中旬至8月上旬,以75%百茵清500-600倍液、50%甲基托布津500倍液、65%代森锰锌600倍液和50%扑海因1000倍液等喷雾防治1~2次,防治效果可达80%以上.  相似文献   
42.
用真菌毒素处理玉米叶片的方法,研究玉米品种对大斑病的抗性。结果证实,大斑病菌毒素对玉米叶片有很强的毒性,造成叶组织细胞膜损伤,损伤程度与玉米品种的抗性程度有关。不具Ht基因型的感病品种的叶组织细胞膜损伤程度随着毒素处理时间的延长而加重,但抗病品种叶组织细胞膜的损伤程度不明显。Ht基因型的玉米品种叶组织细胞膜对真菌毒素的敏感性高于不具Ht基因型的品种,其叶组织在毒素作用下很快枯萎,限制了体内菌丝体的进一步扩展,从而对大斑病产生高抗。  相似文献   
43.
玉米大斑病病斑扩展LOGISTIC模型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玉米大斑病自然发病情况调查显示,沈单12、沈单14、辽单120、铁单17、新铁单10、沈农1号、丹玉90等7个品种严重感染玉米大斑病,而辽单37、铁单16、掖单2等品种几乎未感染玉米大斑病,感病情况有明显差异;在感病品种上,病斑扩展模拟结果表明,LOG ISTIC模型能够反映大斑病随时间增长的动态情况,模型随品种不同而差异;病斑扩展速率在0.1196~0.1640之间,扩展情况没有明显差异。玉米大斑病指数增长期从玉米出苗开始到7月末,逻辑斯蒂期从7月末到9月初,衰退期从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44.
通过硅胶G柱层析(27×670mm)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进行了分离、纯化。试验结果表明,用丙酮(1/3)氯仿(2/3)混合为洗脱液,以16.7mL/h的洗脱速度可获得单一的Ht-毒素组分I,经气相色谱分析证实分离得到的组分I确为纯品。  相似文献   
45.
《现代农业》2004,(8):33
大斑病以为害叶片为主,一般先从下部叶片开始发病(也有少数从中部叶片开始发生),逐渐蔓延到上部叶片。发病初期,叶片上首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以后逐渐沿叶脉向两端扩展,形成中央黄褐色,边缘褐色的棱形大斑。后期病斑常出现纵裂现象,多数病斑连片后,叶片变黄枯死。防治方法:该病在玉米抽雄前后始见,进人叶丝至灌浆期一旦遇到气温22度以下的多雨天气,病害将迅速流行蔓延。药剂防治可选用70%甲基托布津或50%多菌灵或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每亩50~100克,对水30公斤喷雾,每7~10天防一次,共防2~3次。霜霉病症状种类表现繁多,且不同年份,不…  相似文献   
46.
<正> 1993年夏玉米大斑病在冀北三地市突然爆发成灾,造成很大损失。为找到原因,并为今后控制病害的发生提供依据,我们对大斑病的发生、危害进行了调查,现分析如下。 一、发生情况与危害 玉米大斑病七十年代在我省曾严重发生,近20年发生很轻,一般不进行防治。1992年在张家口、唐山等地普遍发生。1993年全省发生重于往年,并在唐山、廊坊二市和保定地区北部5县流行成灾,发病面积600万亩以上,其中唐山、廊坊发病面积在500万亩以上,占玉米播种面积的90%,保定地区玉米播种面积500万亩,发病面积120万亩。集中  相似文献   
47.
单基因Ht1、Ht2、Ht3、HtN处于不同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对大斑病抗性的基因效应不同。通过单基因Ht1、Ht2、Ht3、HtN与同一水平抗性自交系以及与不同水平抗性自交系组配,研究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在控制病斑数量、面积、病斑扩展速度、产孢量和潜伏期等方面的单基因、多基因的联合效应。结果表明,抗性单基因HtN处于F1代杂合状态时,控制病斑数和病斑面积的效应最强;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时,湿培48 h病斑全部能产生分生孢子,且处于同一水平抗性杂合状态时,Ht1控制产孢量的效应最强;Ht1处于中水平、Ht3处于高水平和HtN处于低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强;而Ht2处于高水平垂直抗性杂合状态下,控制病斑扩展效应最弱;抗性单基因处于杂合状态下,控制潜伏期多表现超亲现象,HtN控制病害潜伏期比其它单基因显著。  相似文献   
48.
49.
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的硅胶G柱层析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硅胶G柱层析(27×670mm)对玉米大斑病菌Ht-毒素进行了分离、纯化。试验结果表明,用丙酮(1/3)氯仿(2/3)混合为洗脱液,以16.7mL/h的洗脱速度可获得单一的Ht-毒素组分I,经气相色谱分析证实分离得到的组分I确为纯品。  相似文献   
50.
 1992年在陆良采用二次旋转回归正次设计试验方案,对玉米大斑病发生规律、危害产量损失与气象之间的关系等几方面进行系统调查.在百年罕见的严重干旱、发病不充分,1992年大斑病始发期比1991年推迟5天,发病始盛期推迟15天,发病盛期推迟5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