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5篇
  免费   47篇
  国内免费   115篇
林业   225篇
农学   132篇
基础科学   226篇
  180篇
综合类   1171篇
农作物   86篇
水产渔业   26篇
畜牧兽医   966篇
园艺   121篇
植物保护   94篇
  2024年   29篇
  2023年   79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98篇
  2020年   98篇
  2019年   9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67篇
  2016年   88篇
  2015年   114篇
  2014年   109篇
  2013年   112篇
  2012年   129篇
  2011年   170篇
  2010年   135篇
  2009年   129篇
  2008年   144篇
  2007年   136篇
  2006年   117篇
  2005年   137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29篇
  2002年   90篇
  2001年   96篇
  2000年   91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48篇
  1997年   71篇
  1996年   66篇
  1995年   53篇
  1994年   47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47篇
  1991年   43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22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5年   3篇
  1958年   1篇
  1957年   4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195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51.
在稻麦轮作区,在水稻秸秆全量还田的条件下,在小麦生产上以释放期100d的控释尿素为试验材料,开展“生物腐熟菌+速效尿素+控释尿素”一次性施肥技术集成应用模式试验,探索不同比例条件下对小麦茎蘖动态、农艺性状、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控释尿素50%-70%之间一次性基施表现较好,但需在拔节期或者孕穗期增加拔节孕穗肥施用。2、控释尿素的施用,减少施肥次数,对于规模种植户来说,省工节本的同时又缓解了劳动力不足的压力。  相似文献   
952.
草皮缓冲带作为防治农业面源污染的一种有效技术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以去除氮磷效果最佳为目标,提出了将草皮混播技术运用到缓冲带的构建中,并筛选出了合理的草种混播比例。根据豆科牧草和禾本科牧草的相容性,选择扬州本地具有推广价值的草坪草本植物白花三叶草(Trifolium repens)与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作为供试植被,研究不同草种混播比例下草皮缓冲带对农田径流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总氮、总磷进水浓度分别为7.7827.22mg/L和0.4727.22mg/L和0.471.61 mg/L的试验条件下,混播草皮的存在明显提高缓冲带对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且对渗流水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明显高于径流,当白花三叶草与高羊茅混播比例为1∶3时,缓冲带对径流水和渗流水中总氮、总磷的去除效果较好,且植物生长状况良好,具有较好的环境适应性。  相似文献   
953.
杂交水稻混播制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朱启升 《作物研究》2004,18(4):204-207
将含水稻除草剂敏感(致死)基因的水稻变异系农林8号M系,采用有性杂交的手段,将其转移到含强恢复基因的架桥系中,进而培育含敏感基因的三系恢复系1m056-1,同步选育与该恢复系播始历期相近的三系不育系绿三A配制杂种,选育成功能混播混栽,可以进行机械化收割的强优势组合2E06.采用混播混栽方法制种,在授粉后喷施9 000mL/hm2苯达松,杀死父本,保留母本.制种产量可达6 690kg/hm2,比常规制种产量提高40%左右;商品代杂交种单产可达10 500kg/hm2左右,比对照增产10%左右.  相似文献   
954.
缪新伟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19):130-132
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不同品种水稻混合栽培对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两迁"害虫)及其天敌种群的影响,结果表明,T优7153和丰两优1号对稻飞虱具有抗性优势;新两优6号和天协1号对稻纵卷叶螟具有抗性优势;新两优6号、晚稻153对田间生态系统的影响较小,天敌蜘蛛种群数量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955.
研究天线机构静力学和运动特性是提高天线轨迹跟踪精度的有效途径。首先,对混联天线机构结构进行构型描述;然后,基于力旋量变换关系对混联天线机构各部件进行受力分析,借助数值计算软件进行静力学求解,分析特定位姿混联天线机构驱动力的分布情况,并将理论求解结果与仿真结果进行对比,以验证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应用有限元软件分析混联天线机构特定位姿下的变形情况,对混联天线机构的整体变形进行评估;针对混联天线机构进行振动特性仿真,获得混联天线机构特定位姿下的振型和固有频率;采用数值计算软件进行混联天线机构运动仿真,获得混联天线机构俯仰运动和方位运动的包络空间;最后,基于设计完成的关键零部件模型设计了混联天线机构物理样机。  相似文献   
956.
原位混肥挖坑回填复式果树栽植机设计与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避免土壤连作障碍,果树幼苗栽植时需将树穴土壤与菌肥充分混匀,以提高果树成活率。针对果树栽植过程中混肥质量差、作业流程分离且劳动强度大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原位混肥挖坑回填复式果树栽植机。根据栽植农艺要求对关键部件进行设计,挖坑混肥回填装置实现挖坑混肥同步进行,垂直挖坑进给、肥料计量排放及原位回填浇灌,根据原位作业距离确定举升装置各连杆长度,动力传动系统实现机器的行进及液压栽植动力分配。开发了相配套的栽植作业控制系统,并依据监测油压表征的作业负载,实现基于PWM控制的挖坑进给量实时调节。针对菌肥少土壤多的混匀难题,使用离散元(DEM)技术模拟不同转速、不同掺混时间下菌肥和土壤在掺混腔的掺混过程,通过相对标准偏差法分析树穴中不同深度土肥混合物的掺混均匀度变异系数,得到最佳理论掺混作业参数:转速250 r/min、掺混时间14 s。田间验证试验表明,样机单次栽植作业总时间在3 min内,树穴上、中、下3层掺混均匀度变异系数均不超过16%,作业深度为0~400 mm可调,作业直径为500 mm,样机各项指标符合果树栽植农艺要求。  相似文献   
957.
以辽宁省高效种植模式的先进经验为依据进行了3种不同高效模式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种植模式的效益和产值都高于对照,其中最高的是双行亚洲百合间单行单株玉米混芸豆组合模式,其次是双行亚洲百合间单行双株玉米混芸豆;然后是单行亚洲百合间单行单株玉米混芸豆的组合模式。从种球繁育的角度来说,双行亚洲百合间单行单株玉米混芸豆高效模式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958.
印度西孟加拉的混农林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959.
针对我国粗放式地表种植土剥离的现状,提出了自动化精确种植土剥离的方案。同时,结合振动切削减阻理论与二维切削原理,提出了一种刚柔混联振动剥离机的设计思路,并基于数字样机技术对整机结构建模仿真,然后进行结构优化,为以后物理样机的研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60.
【目的】将有机物料与化学钾肥按不同比例复混制成有机无机复混钾肥,研究其对优化化肥钾的吸收利用效应和机理,可为复混肥的科学应用提供依据。【方法】以味精厂制糖形成的糖渣作为有机原料,与硫酸钾按照3:1、1:1、1:3(w/w)比例复混,采用团粒法制成含钾量分别为K2O 12.2%、24.7%和37.3%的有机无机复混钾肥。采用土柱栽培方法,设置K2O低(75 kg /hm2)、中(150 kg /hm2)、高(225 kg /hm2) 3个施钾水平,每个施钾水平下,采用不同含钾量的有机无机复混钾肥为供试肥料,以硫酸钾为对照,同时设置与钾处理等量的糖渣施用量处理作为对照,以消除有机物料可能带来的影响。以玉米为供试作物,玉米收获后,分别测定叶片、茎鞘、籽粒中的含钾量,并根据生物量计算钾的累积量和化肥钾的利用率。【结果】1)低钾、高钾水平下,复混钾肥比硫酸钾处理分别增产27.75%和10.77%;而中钾水平下,复混钾肥没有表现出明显的增产效果;低钾、中钾和高钾水平,复混钾肥玉米植株籽粒平均产量较硫酸钾增产11.36%。2)低钾、高钾水平下,复混钾肥玉米植株钾素吸收量比硫酸钾处理分别提高31.32%和16.11%;中钾水平下,复混钾肥植株钾素吸收量较硫酸钾处理没有明显增加;有机无机复混钾肥处理在低钾、中钾和高钾水平下的植株平均吸钾量较硫酸钾处理提高11.43%。3)低钾、中钾、高钾水平复混钾肥玉米植株平均吸钾量较等量有机物料处理提高11.92%,而硫酸钾处理较不施钾肥的对照处理(CK)仅提高3.31%,有机物料与钾复混后,显著提高了玉米植株吸钾量。4)低钾、高钾水平下,复混钾肥的平均化肥钾表观利用率比硫酸钾有所提高;中钾投入水平下,复混钾肥处理钾的表观利用率与硫酸钾处理基本相同;低钾、中钾和高钾水平,复混钾肥平均钾素表观利用率比硫酸钾处理提高17.92个百分点。【结论】有机物料与硫酸钾复混,可以优化硫酸钾的肥效和玉米对其中钾的吸收利用。综合考虑玉米产量和钾肥利用率,糖渣与硫酸钾的适宜复混比例可定为1:3(w/w),其施用量在与本试验类似的土壤条件下应低于硫酸钾的施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