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4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林业   15篇
农学   13篇
基础科学   9篇
  5篇
综合类   84篇
农作物   8篇
畜牧兽医   12篇
园艺   22篇
植物保护   4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7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9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 毫秒
11.
烤烟主要经济性状遗传力及遗传进度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估算了18个烤烟品种的遗传力和遗传进度,结果表明;性状遗传力的大小顺序为叶脉角→叶数→株高→节距→叶宽→单叶重→茎围→小区产量→叶长。在5%的选择强度下,除茎圈、叶长较低外,其余性状的均可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叶脉角、叶数、株高,宜在早代进行一次性单株选择,单叶重、叶宽、节距可适当加强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12.
1.症状病毒病常见的有花叶型、坏死型、黄化型、蕨叶型4种。花叶型:轻的叶脉轻微褪绿或产生淡绿相问的花叶;重的产生褪绿斑驳,叶面凹凸不同.叶脉皱缩畸形。坏死型:产生褐色坏死斑,如条斑顶枯,叶脉幼芽坏死、环斑等。黄化型:病叶变黄并出现落叶。蕨叶型:叶子变成线形,或植株矮小,形如鸡爪状的丛枝。  相似文献   
13.
<正>1 缺铁 表现叶脉、脉间黄绿相间明显。严重时叶片变白并出现坏死斑点,幼叶症状表现明显。缺铁可导致生长停滞或植株死亡。 用0.2%-1.0%的硫酸亚铁溶液叶面喷施,可在药液中加入适量尿素,一般每隔7-10天喷1次,连喷2-3次。  相似文献   
14.
淮北地区,随着杨树纯林逐年增多,杨树常见的害虫也呈上升趋势。经调查,2~3年生杨树虫株率一般在30%,高的达80%基至更高,存在大面积爆发蔓延的潜在危险。一、蛀干类害虫杨树天牛有107种,淮北地区主要有桑天牛和光肩星天牛两种,一般一年发生1代或两年完成1代,以幼虫在树干蛀虫孔越冬,第二年3月下旬取食危害树干,4月下旬化蛹,5月中旬成虫羽化,5至7月为盛发期。成虫取食叶脉及嫩枝表皮,然后刻槽于2~3厘米粗枝条韧皮下并产卵,约15天后幼虫孵出钻蛀危害木质部,从蛀道排泄木屑虫粪。桑天牛产卵刻槽呈“川”字形或“U”字形,部位在粗1~3厘米的2年生枝干上,排粪孔在枝或干上均近等距离排列,粪便白色;光肩星天牛产卵刻槽呈椭圆形,部位一般在2年生枝或枝分叉处,排出的粪便呈褐色。二、食叶类害虫主要有杨小舟蛾、杨扇舟蛾、杨黄卷叶螟、草履蚧、绿刺蛾、金龟子等,共同特点是食杨树的叶片,特别是新生嫩叶,常常能将小树叶片吃光,对1~5年生幼树危害最大。一般6~8月发生严重,白天卷在叶子里面,晚上出来活动,杨黄卷叶螟每年发生4~5代,幼虫3~5天即可把嫩叶吃光,仅留叶柄。高温、高湿天气对幼虫生长极为有利。三、综合防治方法1.加强植树检疫,...  相似文献   
15.
B型烟粉虱危害青萝卜造成其叶脉、表皮及木质部变白(白心)。随着接虫密度的增大,青萝卜叶脉变白株率、外表皮退绿株率和白心率依次增加,单株有虫40头以下时,青萝卜白心率在10%以下;青萝卜定苗期和膨大期接虫,白心率分别是57.14%和75.00%,定苗期和膨大期是烟粉虱危害的敏感期。  相似文献   
16.
柑橘栽培管理小技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沈兆敏 《科学种养》2012,(11):23-23
1.改土处理穴(沟)积水 穴(沟)中积水会导致柑橘烂根、落叶,甚至死树。要想知道刚挖好的穴(沟)会不会积水,可先不回填土,待大雨过后检查,要是积水12小时全部消失,就可认定为不积水。对柑橘树已经栽好的穴(沟),判断积水可在大雨1天后挖开树下泥土,要是离地面0.6米范围内的泥土为水浸状,则有积水可能。也可从柑橘叶片的叶脉判断:叶脉肿胀,叶片黄化,甚至脱落,有可能是土壤积水所致。  相似文献   
17.
基于ORF Finder方法的植物ITS片段结构特点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非编码区ITS(The 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片段是目前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用最广的分子标记之一。运用生物信息学ORF finder技术,以单子叶网状叶脉植物的ITS片断为例进行分析,探讨了ITS内编码区5.8S和非编码区ITSI和ITS2的基本位置。并通过分析单子叶网状叶脉植物和菝葜科部分种类的ITS序列特点,研究了该片段在科、属、种间存在的关系和变异特点。  相似文献   
18.
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与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究在玉米-大豆套作模式下,玉米大豆共生期内玉米荫蔽对大豆光合特性及叶脉、气孔特征的影响。方法 在自然光照射下采用两因素完全随机盆栽试验,以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和弱耐荫性品种桂夏3号为研究对象,设置T1(2行玉米间隔2行大豆套作)、T2(1行玉米间隔1行大豆套作)和CK(净作大豆)3种空间配置,探究不同处理下大豆光合参数、叶脉和气孔特征参数对光环境的响应。结果 与净作相比,玉米荫蔽下大豆冠层的远红光光谱辐照度显著增加,T1、T2处理下的光照强度分别降低48.62%和77.39%。在玉米荫蔽下大豆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显著低于CK(P<0.05),且下降幅度都随着荫蔽程度的增加而增加(由T1到T2处理)。与CK相比,T1、T2处理下南豆12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下降41.00%、44.15%,桂夏3号的净光合速率分别显著下降44.62%、47.93%;南豆12的气孔导度分别显著下降29.19%、39.69%,桂夏3号的气孔导度分别显著下降26.83%、49.50%。同时,南豆12的叶脉密度在T1、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下降14.99%、20.01%,气孔密度分别下降12.79%、18.27%;桂夏3号的叶脉密度在T1、T2处理下分别比CK显著下降10.38%、27.62%,气孔密度分别下降15.77%、22.46%。此外,大豆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叶脉闭合度、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叶脉间距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玉米荫蔽下,南豆12的叶脉密度、叶脉长度、叶脉闭合度、叶脉间距都显著优于桂夏3号。在荫蔽程度更高的T2处理下,除蒸腾速率和叶脉闭合度以外,强耐荫性品种南豆12的光合、叶脉和气孔各参数的变化幅度都小于桂夏3号,且净光合速率更高。结论 在玉米-大豆套作的种植模式中,大豆冠层光环境、叶脉和气孔特征的变化会影响大豆的光合能力,但不同耐荫性大豆品种的叶脉、气孔特征对荫蔽的响应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枣(Ziziphus jujuba Mill.)和酸枣(Z.jujuba var.spinosa)叶脉序的关系,选用黄土高原丘陵枣区的枣(55个)、酸枣(28个)和过渡型(7个)共计90个样品,利用LEAF GUI叶脉序分析技术,测定了叶脉密度(VLA)、叶脉间距离(IVD)和节点数(Nodes)等14个指标,主成分分析选出8个枣叶脉序特征指标,研究了枣和酸枣叶脉序指标特点及特征。结果表明,在干旱、贫瘠生境中生长的酸枣,其叶脉间距离(0.094 mm)、网眼面积(2.84×10~(-4)mm~2)和节点数(17 823个)都显著低于黄土高原丘陵区枣园栽培条件下的枣(p0.05),而酸枣的叶脉密度(7.14 mm·mm~(-2))显著高于栽培条件下的枣,表现出很高的生态适应性。并且,枣叶脉序特征指标的变异系数范围(15.24%~74.69%)大于酸枣(20.37%~52.84%)。因此,枣和酸枣可以通过权衡叶脉序指标之间的关系,采取不同的适应策略。酸枣相比枣,更倾向于选择高叶脉密度、低网眼面积、低节点数的适应策略。对陕北样品聚类分析,在相似系数为1.8时,分为I、II两大类群;对黄土高原丘陵区的样品聚类分析,在1.69时,分为I、II两大类群,分别为酸枣和枣,过渡型在两个类群中都有。说明酸枣经过渡型向枣的演化,也说明叶脉序可以区分枣和酸枣。而栽培枣被分为4个类群,相似系数为1.29,种间结构较为复杂,是由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营养繁殖模式所决定。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