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0篇
林业   2篇
农学   1篇
  37篇
综合类   38篇
农作物   3篇
畜牧兽医   9篇
园艺   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5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3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61.
为了研究污水施用对环境的影响,试验探讨了污水的不同施用方式和添加双氰胺(DCD)对土壤NH3和N2O排放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污水后,NH3排放量呈逐渐减少的趋势,而N2O排放量呈先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表面施用污水的土壤NH3和N2O累计排放量最高;而添加DCD对土壤NH3和N2O排放量无显著影响(P>0.05);深层施用污水的土壤NH3和N2O累计排放量最低,分别为21.97,2.49 kg/hm2(以氮计)。说明深层施用污水可以减少土壤NH3和N2O排放量。  相似文献   
62.
DCD 在不同质地土壤上的硝化抑制效果和剂量效应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硝化抑制剂抑制土壤硝化作用是实现作物铵硝混合营养和提高氮肥利用率的重要途径之一。本试验采用室内模拟的方法, 在人工气候室(25 ℃)黑暗培养条件下, 应用新疆石灰性土壤研究了不同剂量的双氰胺(dicyandiamide, DCD)在砂土、壤土、黏土3 种不同质地土壤中对土壤硝态氮、铵态氮转化的影响及DCD 的剂量效应和硝化抑制效果。处理30 d 内, 各剂量DCD 处理对砂土的硝化抑制率为96.5%~99.4%(平均值为98.3%), 在黏土上为66.9%~85.6%(平均值为77.6%), 在壤土上为49.3%~79.4%(平均值为67.7%), 总体硝化抑制率表现为砂土>黏土>壤土。在砂土上DCD 的剂量效应不明显, DCD 用量从纯氮的1.0%增加到7.0%时, 土壤中硝态氮含量仅增加1.9~10.7 mg·kg-1(培养30 d 时); 而在壤土和黏土中, 土壤硝态氮含量随DCD 浓度的增加而显著下降, 存在明显剂量效应。这说明施用DCD 可显著抑制新疆石灰性土壤的硝化作用过程, 在砂土、壤土、黏土中DCD 的最佳浓度分别为纯氮用量的6.0%、7.0%和7.0%, 并在培养30 d 内发挥显著作用。  相似文献   
63.
为探讨双氰胺(DCD)减少铵态氮肥施用后氧化亚氮(N2O)的排放机制,通过开展好氧培养试验,研究DCD配施铵态氮(NH4+-N)或亚硝态氮(NO2--N)对潮土土壤N2O排放的影响,同时添加不同浓度NO2--N模拟NO2--N累积对N2O和CO2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 DCD仅对NH4+-N氧化过程中N2O排放有抑制作用,对NO2--N还原过程中产生的N2O没有影响;培养前7 d,DCD显著抑制NH4+-N的氧化过程,降低净硝化速率,而在添加NO2--N土壤中加入DCD后净硝化速率显著增加,培养30 d后,DCD对NH4+-N和NO2--N氧化过程均没有影响;添加外源NO2--N明显促进了N2O排放,其排放通量显著高于不施肥的对照处理; N2O累积排放量同NO2--N浓度呈正相关,CO2累积排放量同NO2--N浓度呈显著负相关。研究表明,DCD可以避免NO2--N大量累积而产生的毒害作用,但仅对氨氧化过程N2O减排有效果,因此亟待研发适于抑制NO2--N产生N2O的新型抑制剂。  相似文献   
64.
氮肥增效剂对海南砖红壤土壤氮转化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抑制剂施用能显著降低尿素及含脲肥料施用带来的环境问题。通过室内培养试验,对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和氯唑灵(Dwell)以及长效复混肥添加剂(NAM)对海南花岗岩母质土壤尿素氮转化的影响进行研究。结果表明,NAM和DCD可提高土壤NH4+-N含量,抑制硝化作用,可应用到海南地区以尿素作为氮源的肥料中,其推荐用量分别为施入纯氮量的0.8%和3.5%。但由于NAM和DCD能在较长一段时间内显著提高土壤酸碱度,有导致土壤氨挥发加大及NO2-积累的风险,建议在施肥时不要集中大量施用。  相似文献   
65.
综述了双氰胺的理化性质、毒性、潜在危害等内容,预测了可能存在双氰胺残留的农产品,对其在农产品中出现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解决双氰胺残留的建议。  相似文献   
66.
<正>你知道什么是双氰胺吗?进口奶被查出双氰胺近期中国奶业上空被一张叫做"双氰胺"的大网笼罩着。专家揣测事态的变化,消费者惶恐不安,奶农则在企盼借此契机中国的奶业能够尽快回暖。据悉,近日,全球最大乳制品出口国新西兰奶制品被检出含有双氰胺,这让迷恋洋奶粉的国人骤然一惊。有网友调侃:没想到洋奶粉也"坑爹",如果连"源自新西兰的优质奶源"也不靠谱,难道只能养头奶牛自给自足?  相似文献   
67.
氰胺类肥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集连续种植茄子4年以上的连作土壤进行室内培养,将传统的人工培养法和现代分子技术PCR-DGGE法相结合,旨在探明长期连作蔬菜土壤施用石灰氮和双氰胺(dicyandiamide,DCD)以及配施稻草后的微生物种群结构变化。结果表明:石灰氮处理能有效提高连作土壤中细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减少真菌的数量,提高细菌/真菌比值(B/F)和放线菌/真菌比值(A/F),改变土壤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促使连作土壤从真菌主导型向细菌主导型转化,将失衡的微生物区系恢复到健康状态,从而起到防治土传病害的作用;双氰胺的处理效果不如石灰氮处理。PCR-DGGE的研究结果也表明,氰胺类肥料改变了连作土壤细菌和真菌的种群结构,产生了一些新的种属和优势种群,也对一些种群有抑制作用;氰胺类肥料均提高了土壤细菌和真菌的多样性指数和丰富度。石灰氮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变大于双氰胺,配施稻草明显有利于氰胺类肥料对连作土壤微生物种群结构的改善。土壤微生物区系结构的改变可能是氰胺类肥料防治土传真菌病害的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8.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双氰胺(dicyandiamide,缩写DCD)单次配施和连续配施的土壤氮素形态和蔬菜硝酸盐累积变化。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DCD单次配施的长期叶菜甘蓝生长过程中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幅为21.3%-339.4%,土壤硝态氮和菜体硝酸盐含量降幅分别为5.4%-80.2%和4.4%-58.3%;短期叶菜空心菜收获时土壤铵态氮含量增加了299.4%,土壤硝态氮和菜体硝酸盐含量分别降低了26.2%和31.7%。DCD连续配施的"甘蓝-菠菜-空心菜-萝卜-大白菜"种植体系中,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和菜体硝酸盐含量均呈累积的趋势,配施DCD的土壤铵态氮含量从略高于化肥处理(44.0%)发展到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392.5%,P<0.01),土壤硝态氮含量从极显著低于化肥处理(-68.2%,P<0.01)发展到显著高于化肥处理(146.6%,P<0.05),菜体硝酸盐含量从显著低于化肥处理(-30.2%,P<0.05)发展到极显著高于化肥处理(40.4%,P<0.01)。由此可见,DCD单次配施可显著降低菜体硝酸盐含量,而连续配施DCD的土壤能维持一定量的铵态氮水平,这些盈余的铵态氮会进一步转化为硝态氮残留在土壤中,并可能产生蔬菜硝酸盐累积的风险。  相似文献   
69.
以"上海青"小白菜为试材,采用盆栽方法,研究了氮(0.2g·kg-1土)、镉(2.0mg·kg-1土)互作条件下,添加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为纯氮的5%、10%、20%分别为处理1、2、3)对小白菜地土壤中NH_4~+-N、NO_3~--N、有效镉转化以及土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范围内,添加DCD能显著降低土壤NO_3~--N的累积量,分别降低42.23%、98.45%,DCD施入量为纯氮的20%时土壤中NO_3~--N未检出;且施入双氰胺的量与NH_4~+-N的转化量、NO_3~--N的转化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和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98、0.993。同时,能够显著影响土壤脲酶活性、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酸性磷酸酶活性和土壤有效镉的转化,且土壤脲酶活性与土壤有效镉之间存在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达0.999,土壤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以及土壤酸性磷酸酶活性在不同处理下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与对照相比,处理1与处理3显著提高了土壤蛋白酶及蔗糖酶活性,3个处理均显著提高酸性磷酸酶活性。这说明氮镉交互作用下,添加双氰胺能显著降低土壤NO_3~--N的累积量、显著提高土壤酶活性,可以作为试验范围内菜地土壤系统的有效改良材料。  相似文献   
70.
为在合适的生育期利用芝麻冠层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预测芝麻产量,调查相同氮肥条件下不同双氰胺(DCD)施用量对关键生育期(苗期、初花期、盛花期和终花期)的芝麻冠层NDVI影响和产量变化,探讨不同生育期冠层NDVI与相同氮肥下DCD施用量之间的关系,构建NDVI预测产量的模型。结果表明:芝麻各生育期NDVI均表现出随DCD用量的增加而先增后降的趋势,苗期和盛花期以D3(占氮肥3%的DCD)、D5(占氮肥5%的DCD)和D7(占氮肥7%的DCD)较高,比D0(不添加DCD)增加6.2%~24.8%;终花期则以D5、D7和D10(占氮肥10%的DCD)较高,比D0增加了47.2%~103.1%。在添加DCD条件下,不同生育期芝麻冠层NDVI值与产量的拟合方程不一。结合方差分析发现,盛花期和终花期的冠层NDVI值与芝麻产量间为极显著正相关(p0.01),对数方程y=ln(0.258 7+6.968 7x)和y=ln(0.894 1+3.998 8x)可以用来预测芝麻产量。验证试验发现,根据终花期冠层NDVI计算出的产量预测值和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更小(RMSE10%,RRMSE25%)。因此,采用终花期冠层NDVI建立的模型对芝麻产量具有较好的预测性和普适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