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7823篇
  免费   366篇
  国内免费   591篇
林业   1609篇
农学   1038篇
基础科学   453篇
  977篇
综合类   8410篇
农作物   774篇
水产渔业   479篇
畜牧兽医   3331篇
园艺   848篇
植物保护   861篇
  2024年   100篇
  2023年   333篇
  2022年   462篇
  2021年   498篇
  2020年   441篇
  2019年   514篇
  2018年   289篇
  2017年   386篇
  2016年   475篇
  2015年   532篇
  2014年   940篇
  2013年   851篇
  2012年   1054篇
  2011年   1082篇
  2010年   981篇
  2009年   1031篇
  2008年   974篇
  2007年   891篇
  2006年   804篇
  2005年   782篇
  2004年   691篇
  2003年   745篇
  2002年   501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454篇
  1999年   322篇
  1998年   252篇
  1997年   244篇
  1996年   221篇
  1995年   182篇
  1994年   189篇
  1993年   156篇
  1992年   191篇
  1991年   178篇
  1990年   158篇
  1989年   170篇
  1988年   24篇
  1987年   30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0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4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为了在中华鲟洄游生态学研究上有新突破,实验首次比较研究了中华鲟3种硬组织(耳石、背骨板和胸鳍条)的微结构和微化学特征.结果 发现,耳石结构松散,存在多个耳砂(微晶球霰石球晶)颗粒,且每个颗粒均具有独立的核心;背骨板存在分层现象;胸鳍条结构较为致密,且均一.胸鳍条、耳石中生境元素Co/Ca、Sr/Ca和Ba/Ca比特征变...  相似文献   
102.
为研究长蛸神经系统结构及神经调控机制,通过解剖学和石蜡组织切片技术对长蛸的脑部结构进行观察。结果显示,以食道为参照,根据所处位置将脑分为3部分:食道上神经团、食道下神经团以及位于食道上下神经团两侧的视叶区。食道上神经团包含垂直叶、上额叶、下额叶、前基底叶和后基底叶,食道下神经团包含腕叶、足叶、巨细胞叶、色素细胞叶、内脏叶、外套内脏叶和血管舒缩叶,视叶区包含视神经、视叶、视腺、嗅叶、脑脚叶和视神经束。采用石蜡组织切片、光镜和透射电镜技术对视腺进行显微和超显微结构观察,结果发现视腺外有一层结缔组织包裹,位于视神经束区上,与嗅叶和脑脚叶相邻;内部可观察到大量分泌细胞,细胞核较大,直径范围为4~8μm;分泌细胞含有丰富的粗面内质网、高尔基体及高尔基体分泌的分泌小泡与大泡。研究表明,长蛸视腺结构特征与曼氏无针乌贼和真蛸的高度相似。  相似文献   
103.
本试验结合化学分析与电镜技术,探讨了氨化与碱化处理对稻草硅化程度的影响,分析了稻草硅化程度与降解率的相关性。化学分析显示,碱化或氨化处理稻草的总硅含量随氢氧化钠或碳酸氢铵处理剂量的增加而线性下降(P<0.01);可溶性硅含量随碳酸氢铵处理剂量的增加变化不显著(P>0.05),但随氢氧化钠处理剂量增加线性下降(P<0.01);总硅与稻草干物质降解率间存在极显著负相关(r=-0.560,P<0.01)。电镜观察发现,氢氧化钠处理的稻草茎表皮根毛皱缩、乳突和瘤状结构部分溶解,碳酸氢铵处理的稻草茎外表皮层部分脱落;氢氧化钠处理的稻草茎表皮有明显的降解优势,碳酸氢铵处理的稻草茎表皮瘤胃降解72h后仍保持完整的乳突和瘤状结构。上述结果表明,氨化和碱化处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稻草的硅化程度,借此提高稻草的降解率,但两者降低稻草硅化的程度与方式不同。氨化处理通过使稻草表皮层部分脱落,降低稻草总硅含量,但借此提高稻草降解率的作用较弱;碱化处理可使稻草表皮硅酸盐部分溶解,从而使稻草总硅含量、可溶性硅含量下降,加速稻草降解。  相似文献   
104.
为明确紫色土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碳(C)、氮(N)、磷(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的影响,对比分析了3种典型土地利用方式(林地、园地、耕地)下,不同土层(0~5,5~10,10~15,15~20 cm)C,N,P质量分数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0~5 cm土层,林地C及园地N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耕地(p<0.05),而5~10,10~15,15~20 cm土层C,N质量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所有土层中,园地P质量分数显著高于林地、耕地(p<0.05).研究区土壤C∶N,C∶P,N∶P均值分别为10.63,36.08,3.32,皆低于中国与全球土壤均值. 0~5 cm土层,林地C∶N,C∶P,N∶P显著高于园地(p<0.05); 5~10,10~15,15~20 cm土层,耕地C∶P,N∶P显著高于园地(p<0.05).相同土地利用方式下0~5 cm土层的C,N,P质量分数均显著高于5~10,10~15,15~20 cm土层(p<0.05),但C∶N,C∶P,N∶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相似文献   
105.
为明确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间营养元素限制性和分配格局的差异性,以国内外收集的10个不同秋眠级紫花苜蓿品种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叶片和茎秆的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比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花苜蓿叶片和茎秆中N和P含量均随着秋眠级的升高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C含量以及C∶N、C∶P和N∶P呈相反的趋势。不同秋眠级苜蓿品种叶片中各元素含量为:秋眠级为4级的新疆大叶苜蓿叶片C含量、秋眠级为9级的WL656HQ叶片N含量均显著大于其他各秋眠级苜蓿品种(P<0.05)。苜蓿茎秆C含量在各秋眠级苜蓿品种间均差异不显著,N、P含量变化与苜蓿叶片相同,且第2茬叶片和茎秆C、N和P含量的变异系数均低于第1茬,两茬表现出相同的规律。除第2茬苜蓿的叶片外,秋眠级对苜蓿叶片和茎秆P含量的影响最大,其次为N含量,对C含量的影响最小。不同茬次间,秋眠级对苜蓿叶片C∶P的影响最大,对N∶P的影响最小。苜蓿叶片C含量与叶片和茎秆C∶N、C∶P呈显著正相关(P<0.05),而与叶片和茎秆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P<0.05);叶片N、P含量分别与茎秆N、P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06.
以饲料玉米为研究对象,采用化学计量学方法,利用全波段光谱数据建立玉米粗蛋白预测的简单快速精准预测模型。结果表明:原始光谱经去趋势算法预处理后,Rank-KS算法选择校正集和预测集,使用偏最小二乘(Partial least square,PLS)方法进行建模,校正集和预测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91 5和0.981 3,校正集和预测集的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063 4和0.113 8。预测集的相对分析误差RPD为5.02,大于评估阈值3.0。所建模型精度和稳定性较为理想,可满足在线生成检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7.
为了解珍贵树种在环境适应中的资源获取与生长策略,对巴里黄檀Dalbergia bariensis、交趾黄檀Dalbergia cochinchinensis、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大果紫檀Pterocarpus macrocarpus、檀香紫檀Pterocarpus santalinus叶、茎、根中C、N、P化学计量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5种黄檀族树种叶片有机物含量在中国地区处于平均水平,叶片具有高N低P的养分特征,其中交趾黄檀可能是一种潜在的高碳汇树种;(2)黄檀族树种的C元素主要储藏在茎中,N、P元素的分配则趋向叶片;(3)黄檀族树种具有较低养分利用效率和较高生长速率,生长过程主要受土壤P元素限制;(4)生态化学计量比变异分析中,C元素的变异系数最小。  相似文献   
108.
当前,大田病虫害的防治主要采取喷施化学药剂,这样就导致“四多和四害”:“四多”:广谱性的多、复配剂的多、毒性大的多、残留高的多。“四害”:污染环境,危害人类、动物健康和植物正常生长发育;杀灭田间有益生物,由过去的天敌和药剂共同杀虫变为现在的化学药剂单独杀虫;害虫抗药性越来越强,用药量越来越大,防效越来越差,防治成本越来越高;产量更易受到病虫害制约,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109.
绿色化学对农业生产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绿色化学的研究内容、理想、最大特点和目标,分析绿色化学的理念对农业生产中各种污染的防治和发展绿色农业的启示作用,为运用绿色化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110.
雷电灾害一直是我国常见的一类自然灾害,其经常给各个地方带来极大危害,尤其是我国农村地区防雷措施十分薄弱,一旦发生雷电灾害,不仅会对农村人民的正常生产生活造成不良影响,还会对农村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结合福建省宁德市雷电防护经验,重点剖析了宁德市农村雷电灾害频发的原因,并提出有效的雷电灾害防御对策,为不断提升农村地区防雷减灾水平,更好地降低农村雷电灾害事故发生的损失,保护农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