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01篇
  免费   418篇
  国内免费   554篇
林业   1750篇
农学   1183篇
基础科学   718篇
  1018篇
综合类   8822篇
农作物   942篇
水产渔业   441篇
畜牧兽医   2555篇
园艺   1152篇
植物保护   892篇
  2024年   115篇
  2023年   360篇
  2022年   389篇
  2021年   434篇
  2020年   444篇
  2019年   505篇
  2018年   291篇
  2017年   423篇
  2016年   518篇
  2015年   567篇
  2014年   975篇
  2013年   884篇
  2012年   1019篇
  2011年   1062篇
  2010年   983篇
  2009年   1060篇
  2008年   966篇
  2007年   957篇
  2006年   841篇
  2005年   861篇
  2004年   719篇
  2003年   800篇
  2002年   585篇
  2001年   597篇
  2000年   475篇
  1999年   340篇
  1998年   286篇
  1997年   283篇
  1996年   256篇
  1995年   215篇
  1994年   204篇
  1993年   166篇
  1992年   189篇
  1991年   200篇
  1990年   166篇
  1989年   168篇
  1988年   29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17篇
  1985年   15篇
  1984年   14篇
  1983年   11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7篇
  1978年   3篇
  1974年   3篇
  1965年   6篇
  1958年   5篇
  1957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 毫秒
991.
[目的]研究路路通清炒法、砂烫法对路路通中挥发性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HS-SPME)提取路路通生品及炮制品挥发性成分,运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GC-MS)分析并鉴定其挥发性成分,经峰面积归一化法计算各成分的相对质量分数。[结果]从路路通生品、清炒品和砂烫品中分别鉴定出65、71和80种化合物,分别占其挥发性成分总含量的74.08%、71.45%和74.14%。与生品相比,清炒品、砂烫品中烯类成分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增加;清炒品、砂烫品中酮类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减少。清炒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29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0.61%;砂烫后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种类从22种增加到36种,相对质量分数从19.15%增加到43.62%。清炒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9.10%,砂烫后挥发油中酮类成分相对质量分数从22.27%减少到6.51%。清炒路路通新产生了7种萜烯类成分,砂烫路路通新产生了14种萜烯类成分,砂烫法较清炒法多增加7种萜烯类成分。[结论]清炒法、砂烫法炮制后,路路通挥发油中烯类成分的种类及相对质量分数显著升高...  相似文献   
992.
[目的]探讨相同立地条件下的不同人工林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为实现人工林养分的精确调控和可持续经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在柳州沙塘林场马尾松采伐迹地上同为1987年营造的木荷、米老排、蓝果树和杉木人工纯林为研究对象,以未造林灌草地为对照,分层(0~15、15~30、30~50、50~70、70~100 cm)测定14个土壤理化性质指标,结合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对土壤质量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同种林分内,随土层加深,土壤密度递增,孔隙度、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递减。不同林分间各土壤理化性质差异明显,5种林地的土壤pH值变幅为3.94~5.12;土壤有机碳、全N、碱解N、有效P含量以及化学计量特征C:N、C:P、N:P比值均表现为:阔叶林>针叶林>灌草地;杉木林土壤的全P含量在所有林分中最低,杉木林生长可能消耗更多的磷元素;与对照灌草地相比,营造这4种人工林后使土壤全K含量明显减少,速效K(除米老排林外)也有相似规律,这种变化规律暗示了人工林对K元素的消耗量大;木荷林和杉木林土壤的p H值、全K、速效K及阳离子交换量的含量明显低...  相似文献   
993.
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对生态环境修复以及农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农林间作是现代农林复合系统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林草复合系统属于农林复合系统的一大类。该文在明确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的概念与内涵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农林草复合生态系统在阻控坡地水土流失方面的研究成果及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提出应把农林草复合种植系统做为一个多层次的整体,综合考量其各层次的耦合机制及防蚀效应。  相似文献   
994.
分析山乌桕绿化大苗培育中采用控根容器和密度动态调控育苗的经营效果。采用控根容器培育的山乌桕绿化大苗与普通无纺布容器苗比,苗高间差异不显著,地径显著大于普通无纺布容器苗,高径比生长协调,苗木较粗壮,主根长显著较短,而一级侧根数和根系生物量显著大于后者。控根容器培育的苗木根系多、不缠绕、无畸形,空间分布合理,苗木质量优于后者。不同密度育苗对山乌桕2 a苗龄绿化大苗根系影响不显著,但2 a苗龄摆放密度9株/m^(2)的苗高、地径总体表现最优。因此,山乌桕2 a苗龄绿化大苗培育进程中,采用控根容器和密度动态调控可以提高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995.
【目的】近年来,贵州省关岭县和贞丰县种植的顶坛花椒出现大量开雄花的现象,表明花性分化过程发生了变化。顶坛花椒花性分化过程中生理特征变化表现出怎样规律,目前尚不清楚。为此,探讨了顶坛花椒花性分化过程中激素、多胺以及C/N变化规律,为顶坛花椒花性分化机制及调控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贵州省关岭县顶坛花椒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法测定花性分化不同时期花芽的赤霉素(GA3)、吲哚乙酸(IAA)、乙烯(Eth)、脱落酸(ABA)和玉米素(ZR)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测定花芽腐胺(Put)、苯乙胺(Pea)、尸胺(Cad)、亚精胺(Spd)、精胺(Spm)、色胺(Try)、组胺(His)和酪胺(Tyr)含量;采用蒽酮比色法测定花芽可溶性糖含量,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花芽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二者的比值为C/N。【结果】(1)在顶坛花椒花性分化不同时期中,IAA和ABA差异显著,且均表现出雌花>雄花>花序轴分化期的花芽的规律,表明高的IAA和ABA含量促进雌花发育;雄花和雌花中GA3含量均显著高于花序轴分化期的花芽,雄花和雌花的GA3  相似文献   
996.
为探究臭氧气浮漂洗对鲢鱼糜的除腥效果,以鲢鱼糜为试验材料,采用电子鼻结合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HS-SPME-GC-MS)检测分析传统漂洗和臭氧气浮漂洗后鲢鱼糜的挥发性成分,寻找其腥味来源。结果显示:鲢鱼糜中共检测到24种挥发性物质。与传统漂洗鱼糜相比,经过臭氧气浮漂洗后,鱼糜中挥发性成分减少,己醛、庚醛、壬醛、癸醛、1-辛烯-3-醇等对鱼腥味贡献较大物质的相对含量皆有所降低,而1-甲基-4-硝甲基-哌啶和5-甲基-2-苯基-吲哚等其他化合物并未被检测出。电子鼻的PCA分析结果与HS-SPME-GC-MS检测结果相一致。结果表明,使用臭氧气浮漂洗鱼糜相比传统漂洗可有效减轻鱼糜腥味,漂洗时间应控制在10~15 min。  相似文献   
997.
为研究不同加工工艺对多穗石柯(Lithocarpus litseifolius)茶挥发性成分的影响,以晾干、炒制和发酵的多穗石柯茶为样品,采用顶空气相色谱-离子迁移谱(HS-GC-IMS)和主成分分析(PCA)定性和定量地对其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58种化合物被识别;三维谱图和指纹图谱显示不同加工工艺样品的挥发性成分有差异,多穗石柯叶在不同加工条件下产生热分解和一系列化学反应.HS-GC-IMS与PCA相结合,可快速、灵敏地对样品挥发性成分进行鉴定和分类.  相似文献   
998.
森林影响降水水质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质型缺水是当今社会面临的重大难题,充分利用森林对水质的净化调节作用是解决该难题的有效方法之一。文中在归纳国内外森林水质研究历程的基础上,将森林影响水质整个过程划分为大气降水输入,森林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再分配,以及溪流输出3个部分,概述这3个部分降水中的不同阴阳化学离子的变化规律及响应机制,分析不同空间层次(林冠层、枯落物层和土壤层)对水质的影响因素和理化过程;探讨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未来研究重点:细化研究枯落物层和土壤层与降水发生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重视森林影响溪水和周边流域水质的作用机制,丰富研究树种,并将野外试验与室内控制试验相结合,提高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同时在时间和空间尺度上进行长期和系统观测,定量评价森林净化水质的能力,从而了解森林净化水源的作用机制,为我国解决水质型缺水问题和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99.
本试验探究了江西省森林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为今后森林的高效培育及土壤养分的精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在江西省7个市随机选取56个样地,分为0~10、10~20、20~30、30~50、50~100 cm 5个土层并分别取土,测量各个土层的C、N、P含量并分析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研究发现,随着土层的加深,土壤C、N的含量逐渐减少,其主要集中分布在0~20 cm土层,分别占0~100 cm土层的55.05%,50.35%.在0~100 cm土层中,C:N、N:P和C:P的值随土层加深呈现下降的趋势,每个地区的C:N、N:P和C:P分别为60.91、21.53和258.87;土壤C、N、P含量总体上都表现为:赣北>赣东>赣南>赣中.综上,江西省森林土壤C、N、P含量显著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应适当添加C、N、P肥来提高森林土壤的肥力.  相似文献   
1000.
以福建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采用不同间伐强度(23%、32%、不间伐),研究间伐后不同密度样地内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1)各处理叶和枝的C、N、P含量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均以下降-上升的波动下降;凋落物分解1 a后,3种处理叶和枝的N、P含量以D2(弱度间伐)处理最低,叶C含量D2处理最低,枝C含量D1(强度间伐)处理最低,且D1和D2处理的叶C和叶N含量显著低于对照CK(P<0.05),D1处理的枝C含量显著低于D2和CK处理(P<0.05),3种处理的枝N含量有显著差异(P<0.05);(2)凋落物分解1 a后,2种间伐密度处理的叶和枝C︰N与对照处理CK有显著差异(P<0.05),3种处理之间叶和枝的C︰P、N︰P无显著差异(P>0.05);(3)叶C与叶N、叶C︰N,叶N与叶P均呈显著正相关,叶C与叶P呈极显著正相关;叶C︰N与叶N︰P呈显著负相关;枝C与枝P,枝N与枝N︰P呈显著正相关;枝C︰N与枝N︰P呈显著负相关;枝N与枝C︰N,枝P与枝C︰P呈极显著负相关。弱度间伐在分解240 d显著增加了枝C︰N和枝C︰P,在分解360 d时显著降低了叶C︰N,增加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弱度间伐处理对N︰P无显著影响。强度间伐在凋落物分解60 d显著降低了枝C︰N、枝C︰P和枝N︰P,在分解300 d显著降低了叶C︰P,在360 d显著降低了枝C︰N;在整个分解过程中,强度间伐对叶N︰P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