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975篇
  免费   177篇
  国内免费   363篇
林业   134篇
农学   25篇
基础科学   501篇
  2050篇
综合类   583篇
农作物   17篇
水产渔业   27篇
畜牧兽医   116篇
园艺   12篇
植物保护   50篇
  2024年   33篇
  2023年   90篇
  2022年   105篇
  2021年   77篇
  2020年   92篇
  2019年   101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29篇
  2016年   132篇
  2015年   123篇
  2014年   152篇
  2013年   150篇
  2012年   195篇
  2011年   146篇
  2010年   174篇
  2009年   133篇
  2008年   183篇
  2007年   161篇
  2006年   143篇
  2005年   165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27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98篇
  2000年   55篇
  1999年   49篇
  1998年   55篇
  1997年   68篇
  1996年   36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31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1篇
  1990年   39篇
  1989年   47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1978年   1篇
  1965年   1篇
  195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991.
植被具有很好的水土保持作用。已有的研究成果证实:当森林郁被度或植被群落总盖度或森林覆盖度达到40%左右时,植被的水土保持效益发生质的飞跃,较之裸芒地可减少土壤流失50%以上;当植被群落总盖度达到80%时,就能基本控制水土流失。目前黄土高原的植被很差,以安塞县为例,林草总覆盖度只有45%,而且群落盖度很低,大多在30% ̄50%。而若无人类破坏,在同样的气候、地质条件下,安塞县的自然植被类型为森林和疏  相似文献   
992.
衡山土壤加速侵蚀与花岗岩地貌发育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学军  夏卫生 《土壤学报》2004,41(4):624-627
土壤侵蚀是世界上头号环境问题 ,已得到越来越多国家的普遍重视。中国是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国家之一 ,侵蚀面积多达 4 92万km2 ,占国土面积的5 1.2 % [1] 。土壤侵蚀机理仍是一个正在研究的问题。关于我国土壤侵蚀的状况已有不少详细研究 ,认为北方主要发生在黄土地区 ,南方侵蚀的对象主要是红壤和紫色土 ,而对花岗岩地区加速侵蚀的研究则少见报道。关于土壤侵蚀的影响因素一般认为不外乎降雨、地貌、土壤、植被及人类活动等 5个方面 ,前 3个因素纯粹是自然力所控制 ,与人类活动的关系不大 ,只有植被分布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产物[2…  相似文献   
993.
陈劭锋  陆中臣 《水土保持研究》2007,14(3):206-208,211
黄土高原多沙粗沙区高强度产沙是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该产沙过程对其影响要素存在着多个维度的临界响应。在对多沙粗沙区侵蚀产沙影响要素进行识别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阐述了该地区侵蚀产沙存在的自然临界和社会经济临界问题及其产生的内在机理,以便为该地区的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一定的理论和调控依据。  相似文献   
994.
黄土坡地耕作侵蚀对土壤养分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通过地形测量、铯-137示踪、土壤性质分析及重复耕作的方法对黄土坡地耕作侵蚀对土壤养分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全N、碱解N及有机质含量随投影坡长的变化可用抛物线描述,有效P及速效K的变化可用幂函数描述;全N、碱解N、速效K含量与耕作侵蚀的关系可用线性方程描述,有效P含量的关系可用三次多项式描述;耕作侵蚀对全N、碱解N、有效P及速效K含量的贡献率分别为16.47%、2.69%、48.85%及15.30%;由于耕作侵蚀,15年内碱解N、速效K、有机质及阳离子代换量的含量将在耕作侵蚀区呈减少趋势,在耕作沉积区呈增加趋势  相似文献   
995.
随着人们对植物在增强土壤稳定性方面研究的深入,综合采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稳定河岸边坡越来越受到青睐。美国学者K.Barrett等采用以植物为基础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方法对美国米尔小溪的一个垃圾场进行生态恢复。设计的特点是采用处于休眠状态的天然灌木丛配置:在岩石坡脚的缝隙中安置原木;在土工格栅上面放置灌丛垫;通过椰子壳纤维垫层的活枝扦插;在岸顶附近的沟渠中放置活枝柴笼等。综合生物工程建成后,植被生长茂盛,河岸保持稳定,没有出现侵蚀问题。实践表明,此种护坡技术在类似河道生态修复中有广阔的推广空间。  相似文献   
996.
就河北省迁安市三里河流域大魏庄与白沙坡之间沙化土地,确定与研究该区风蚀气候因子和侵蚀性风能,提出相应治理对策,它将有利于该区的土壤改良、涵养水源、防止沙化扩张,以及对减轻春季沙尘暴的危害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97.
通过对稻草覆盖和客土措施(Ⅰ和Ⅱ)建立荔枝果园14年后严重侵蚀赤红壤理化性质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建立荔枝园后,采取措施的果园土壤的物理性质有明显改善,表层土壤容重和结构体破坏率呈措施Ⅰ<措施Ⅱ<对照的变化趋势。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最大持水量分别是对照的1.75倍和1.65倍,措施Ⅰ和Ⅱ>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分别比对照增加51.88%和42.52%。②措施Ⅰ和措施Ⅱ表层土壤有机质、全N、全P、全K和土壤速效性养分含量明显提高,其中土壤速效K含量增加幅度最大。③利用灰色关联法对土壤肥力进行综合评价,果园不同治理措施土壤物理、化学性质排列顺序为:措施I(1.000)>措施II(0.782)>对照I(0.333),措施I(0.923)>措施II(0.801)>对照I(0.333),表明果园覆草措施是改良侵蚀退化赤红壤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98.
切沟侵蚀是土壤侵蚀的主要形式之一,严重威胁着土地资源。为了研究水平条带整地对切沟发育的影响,该研究基于间隔9 a的2期同时相QuickBird遥感影像,在陕西绥德县选取了32个小流域,应用GIS技术提取小流域内的沟缘线、植被覆盖度、坡度以及土地利用类型,估算研究区的切沟发育速率,并分析了水平条带整地对切沟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2004-2013年研究区内水平条带整地面积增加了16.96%,其中水平阶林地增加的最多,其次是水平梯田,而水平阶草地有所减少;32个小流域的切沟面积变化比例主要分布在0~6%,单位沟谷区面积增加比例为4.18%,且各小流域之间的差异明显;在该研究区内水平条带面积比例是影响切沟发育的最主要因子,相关系数达到-0.801。沟间地存在水平条带整地和植被覆盖度较高的情况下,地貌因子与切沟发育速率无显著相关性。水平条带整地类型的抑制切沟发展作用排序:水平阶林地水平阶草地水平梯田。该研究可为全面评价水平条带整地措施水土流失防治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99.
基于GIS的西藏自治区冻融侵蚀敏感性评价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通过寻找多年冻土下界与等温线的关系,确定了西藏自治区冻融侵蚀的范围,并运用GIS技术对西藏自治区冻融侵蚀的敏感性作了评价:①加权叠加气温年较差、年均降水量和地形起伏度三个单因素图层,得出冻融侵蚀敏感性指数分布图;②根据敏感性指数的分布情况对冻融侵蚀敏感性进行了分级。评价结果表明,西藏大部分地区属冻融侵蚀敏感区,敏感性总体分布表现为南部高海拔冻融侵蚀区高于北部高纬度冻融侵蚀区。  相似文献   
1000.
陡坡耕地施加PAM侵蚀产沙规律及临界坡长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PAM(聚丙烯酰胺 )作为一种土壤结构改良剂施用于地表 ,能显著的减小径流和土壤侵蚀量。本研究设计了一系列人工降雨模拟试验 ,定量研究了坡度、坡长、PAM覆盖度、雨强对陡坡耕地土壤侵蚀产沙的影响。试验采用三种雨强 :5 0mmh- 1 、10 0mmh- 1 、15 0mmh- 1 ,四种坡度 :5°、10°、2 0°、2 5° (8 74%、17 63 %、3 6 4%、46 63 % ) ,四种当量坡长 :8m、16m、2 4m、40m ,五种地表处理 :对照、麦草覆盖、三种PAM覆盖度A、B、C(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