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14篇
  免费   277篇
  国内免费   243篇
林业   41篇
农学   128篇
基础科学   40篇
  71篇
综合类   1985篇
农作物   72篇
水产渔业   4388篇
畜牧兽医   638篇
园艺   40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4年   38篇
  2023年   147篇
  2022年   164篇
  2021年   182篇
  2020年   185篇
  2019年   184篇
  2018年   78篇
  2017年   113篇
  2016年   107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247篇
  2013年   196篇
  2012年   320篇
  2011年   356篇
  2010年   272篇
  2009年   389篇
  2008年   412篇
  2007年   330篇
  2006年   280篇
  2005年   270篇
  2004年   287篇
  2003年   264篇
  2002年   277篇
  2001年   228篇
  2000年   173篇
  1999年   185篇
  1998年   168篇
  1997年   212篇
  1996年   196篇
  1995年   172篇
  1994年   123篇
  1993年   117篇
  1992年   89篇
  1991年   74篇
  1990年   73篇
  1989年   83篇
  1988年   69篇
  1987年   37篇
  1986年   42篇
  1985年   29篇
  1984年   18篇
  1983年   24篇
  1982年   22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19篇
  1979年   12篇
  1978年   10篇
  1977年   10篇
  1976年   5篇
  1974年   5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3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41.
总结了会昌县稻虾共作的种养技术,分别详细叙述了小龙虾的养殖方法和优质水稻种植要点,并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分析了该综合种养模式的效益,以期为推广稻虾共作模式、提高种养效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2.
总结化肥减量增效条件下的稻虾共作种养技术,包括稻田选择与改造、虾苗投放、水稻品种选择、肥水管理、水稻病虫害防治、龙虾饲养管理等方面内容,以期为种养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43.
[目的]研究有机溶剂法提取南极磷虾粉中虾青素的条件,并以虾青素为评价指标,探讨不同蒸煮方式对南极磷虾粉品质的影响,确定南极磷虾最佳蒸煮方式及工艺参数。[方法]以南极磷虾为原料,通过单因素试验及正交试验分析得到虾青素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研究在不同蒸煮温度、时间条件下,直接水煮、隔水蒸煮、100℃水煮-直接水煮和100℃水煮-隔水蒸煮4种方式对虾青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虾青素的最佳提取条件为:无水乙醇为溶剂,浸提时间6 h、浸提温度50℃、料液比1∶20(g/m L);直接水煮、隔水蒸煮2种单一蒸煮方式在蒸煮温度70℃、蒸煮时间9 min时,所得虾粉的虾青素含量都达到最大值,且直接水煮的效果更好,虾青素含量达到221. 58μg/g;与单一方式蒸煮相比,组合方式蒸煮对虾青素含量的影响更小,南极磷虾的最佳组合方式是100℃水煮-直接水煮,蒸煮参数为第1次100℃直接水煮30 s,第2次50℃直接水煮9 min,最终得到虾粉的虾青素含量为253.16μg/g。[结论]该研究为南极磷虾粉生产中蒸煮加工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44.
稻虾轮作模式下江汉平原土壤理化性状特征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稻虾轮作模式在湖北江汉平原已发展近30年,对农民增产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开展不同年限稻虾轮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影响的研究,有助于科学指导该模式下的农田管理。在同一农渠范围内选择相似的稻田,分别采集水稻单作(CK)和稻虾轮作(1、3、7、13、18和23a)的3个土层深度(0~20、20~40和40~60 cm)原状土样,分析其相应的理化指标。结果显示,与中稻单作相比,长期稻虾轮作会显著降低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容重并提高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和总孔隙度,而40~60 cm土层变化较小;稻虾轮作1 a后土壤pH、全氮和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显著增加,但速效养分和阳离子交换量增幅不明显。与稻虾轮作1 a相比,轮作7~13 a稻田的土壤pH和其他各项指标均显著增加;轮作13 a以上,0~20 cm土层的pH、全氮和速效养分增幅最为明显,但20~60 cm土层的理化性质无明显变化。随着轮作年限的延长,0~20 cm土层的pH和其他各项指标均表现为:23 a18 a13a7a1a0(CK),20~40cm和40~60cm土层的pH、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也有相似规律,但增幅并不明显。因此,长期稻虾轮作有助于改善耕层土壤结构、增强土壤缓冲能力和提高pH及氮、磷、钾等速效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945.
[目的]科学评价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品质特性。[方法]通过对冀东稻区养殖的克氏原螯虾腹部肌肉含肉率、常规成分、氨基酸和脂肪酸组成成分进行分析评价。[结果]不同阶段克氏原螯虾腹肌中水分和肝体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虾苗的含肉率、粗蛋白、粗灰分含量均为最高,分别为25.16%、17.23%、1.13%,红壳中虾粗脂肪含量最高(1.98%);红壳成虾腹肌中含有17种氨基酸(14.06%),包含7种必需氨基酸(EAA)(5.95%),其中第一限制氨基酸为蛋氨酸+胱氨酸,第二限制氨基酸为异亮氨酸,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为77.84%;含有20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6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6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8种,分别占脂肪酸总量的比例为35.61%、26.35%、35.32%,EPA+DHA含量为12.74%。[结论]克氏原螯虾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和食用价值。  相似文献   
946.
(接10月16日版)2.5主要的工艺情况简介从二甲戊灵的结构式(图1)来看,该化合物的苯环上有烷基、硝基、胺基等官能团,故其合成主要涉及硝化、还原烷基化和亲核取代等反应。  相似文献   
947.
稻虾共作模式氮和磷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虾共作模式是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一种新兴的稻田复合种养生态模式,研究稻虾共作系统中氮(N)和磷(P)的循环特征及盈亏状况,对合理调控稻虾共作系统养分循环和平衡,指导系统N和P优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田间试验,采用投入产出法,以中稻单作模式作为对照,研究了稻虾共作模式下N和P的循环特征及平衡状况。结果表明:克氏原螯虾子系统N和P的输出/输入比分别为0.62和0.44,且子系统中N和P以饲料输入最大,占总输入的92.9%和96.4%,以成虾N和P输出最大,分别占总输出的53.3%和59.5%;在目前投入水平下,两种模式土壤子系统中N和P表观平衡均出现盈余,且稻虾共作模式土壤子系统N的盈余量高于中稻单作模式,而P的盈余量则低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1,且稻虾共作模式的N和P输出/输入比均小于中稻单作模式;稻虾共作模式增加了土壤截存的N和P量,其土壤截存的N和P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49.2 kg·hm-2和9.1 kg·hm-2;稻虾共作模式提高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其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较中稻单作模式分别提高10.2 kg·hm-2和1.0 kg·hm-2。可见稻虾共作模式降低了N和P输出/输入比,促进了土壤中N和P的累积,但增加了系统N和P表观损失量。  相似文献   
948.
稻虾连作作为一种绿色高效的农业生产模式,提高了土地资源利用率,产出的小龙虾品质更优,同时生产出绿色稻米,也解决了低湖田因惧怕洪涝威胁而长时间闲置的问题,技术简单可行,能达到稻丰虾肥的效果。介绍了稻虾田标准池田建设、小龙虾高产养殖技术和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49.
稻虾共作对稻田水体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明稻虾共作对水体环境的理化性质和物质含量的影响,选择湖南省南县实施稻虾共作模式和中稻单作模式的稻田,分析稻虾共作前后的稻田水体物质变化和不同稻作模式下稻田水体环境变化差异.结果表明,相较于自然水体和中稻单作田间水体,稻虾共作田间水体的pH值提高了1.88%和1.37%,色度提高了42.19%和10.98%,TDS提高了1.66%和1.14%,电导率提高了13.08%和10.31%,氧化还原电位提高了14.15%和6.03%,溶解氧降低了17.20%和9.41%.稻虾共作改变了自然水体理化性质,对水体环境的影响程度比中稻单作模式更大,创造了适宜稻虾共同生长的水体环境,在抑制潜水蒸发、提高水体自净能力方面有积极作用.但水体溶氧量的降低,不利于水生植物的生长和部分物质的分解消化,影响稻田水质.在稻虾共作过程中,需充分利用水体环境变化的有利因素,合理人工增氧,以规避水体溶氧降低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50.
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的克隆及表达规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简并引物PCR结合RACE技术获得S. turcica中亲环素基因的全长,并通过Real-time 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病菌侵染结构发育过程中的表达模式。结果表明,玉米大斑病菌亲环素基因开放阅读框全长1 125 bp,3′UTR 154 bp,5′UTR 93 bp,编码374个氨基酸,将此基因命名为CyPs1,并将其cDNA序列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EU679371.1,Protein ID为ACD62431.1。系统发育树分析显示,CyPs1与玉米小斑病菌(Bipolaris maydis)、蓝莓枯枝病菌(Neofusicoccum parvum)等物种的亲环素同源性可达到90%以上。该基因在病菌分生孢子萌发、附着胞形成及侵染阶段均有表达,至附着胞形成和侵染菌丝形成阶段,转录水平分别升至分生孢子时期的2倍和3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