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7篇
  免费   48篇
  国内免费   69篇
林业   123篇
农学   66篇
基础科学   59篇
  218篇
综合类   438篇
农作物   45篇
水产渔业   32篇
畜牧兽医   135篇
园艺   26篇
植物保护   32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4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59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76篇
  2015年   44篇
  2014年   63篇
  2013年   64篇
  2012年   84篇
  2011年   57篇
  2010年   60篇
  2009年   59篇
  2008年   54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53篇
  2005年   45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14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关键时刻"理论能有效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本文将"关键时刻"理论引入图书馆读者服务中,探讨了图书馆如何利用"关键时刻"理论为读者服务,提高图书馆的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992.
采用亚硝酸钠(Na NO2)在酸性条件下与还原剂还原型谷胱甘肽(GSH)反应生成S-亚硝基谷胱甘肽(GSNO),GSNO能够释放出NO,合成不同浓度的GSNO(0、50、125、250μmol·L~(-1)和350μmol·L~(-1))溶液处理受Cd Cl2胁迫的玉米(Zea mays L.)幼苗,以未用Cd Cl2处理的玉米幼苗作为对照(Control),探究GSNO对玉米幼苗Cd胁迫的缓解作用及其抗氧化机制。结果表明:GSNO处理使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株高、茎粗和叶面积与对照组相比显著增加,其中250μmol·L~(-1)浓度的GSNO处理效果最佳;在350μmol·L~(-1)GSNO处理下玉米幼苗各类光合色素含量在胁迫组均达到最大值,有效缓解了叶片黄化;GSNO处理(最适浓度在125~250μmol·L~(-1)之间)也显著增强了Cd胁迫下玉米幼苗的抗氧化酶活性,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氢酶(CAT)、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和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相应地降低了过氧化氢(H2O2)和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积累;GSNO还可以显著提高玉米幼苗螯合重金属离子的能力,其中250μmol·L~(-1)浓度的GSNO处理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993.
为探明不同地域茯砖茶中"金花"菌的异同,采用陕西、湖南和浙江3个产区同等级的黑毛茶为原料,分别在本地及其他2个产区同一时期加工成9个茯砖茶样,运用纯培养技术,观察茶样中"金花"菌在不同培养基上的形态特征,同时结合现代分子生物学技术,对茶样中的"金花"菌进行了鉴定。结果表明:从9个茯砖茶样品中,分离获得了13株"金花"菌,在不同培养基中的形态学特征与散囊菌属的特征非常相近,且菌株G9、G10的形态特征与其他"金花"菌明显不同;通过对特异性区段ITS和β–tubulin序列扩增、测序,经同源序列搜索比对及构建的系统发育树进一步分析,并参照Hubka最新的曲霉属分类系统,最终将不同地域(陕、湘、浙)加工的茯砖茶中的优势菌鉴定为冠突曲霉,异名冠突散囊菌;浙江产区加工的茯砖茶中分离获得的非优势"金花"菌G9和G10鉴定为谢瓦曲霉。  相似文献   
994.
代谢组学作为系统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主要研究生物体系受内外环境扰动后(基因的改变或环境的变化)产生的小分子代谢物的变化,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药理学、植物学、微生物学和食品安全等研究领域。近年茶树的代谢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本文就植物代谢组学技术在茶树生长发育、茶叶加工过程的品质形成、茶叶功能性评价等方面研究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综述。认为代谢组学技术将在茶叶品质形成及调控、茶树基因功能注释、茶树良种选育、揭示代谢网络调控机理等研究方面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995.
根据2014年3月在海南三亚湾及湾内东、西琩洲岛获取的9条潮间带断面(3条砂质和6条岩礁)中潮区生物调查数据,分析底质类型对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功能的影响。结果显示,(1)移动能力弱、掘洞型和滤食性的底栖动物在砂质海滩有较多分布,而不移动、移动能力强、固着型、爬行型以及植食性和捕食性的底栖动物在岩礁海岸分布较多;(2)主坐标典型性分析(CAP)显示,9条潮间带断面的大型底栖动物可明显分为岩礁和砂质2群,不同底质的潮间带断面大型底栖动物具有不同的性状模式,其中迁移能力、栖息方式和食性是造成其差异的主要原因;(3)大型底栖动物的香农多样性指数(H′)和功能多样性指数(FD)均呈岩礁潮间带断面高于砂质潮间带断面;(4)2种底质海滩的大型底栖动物均具有较高的功能冗余,但砂质海滩略高于岩礁海滩。  相似文献   
996.
"十二五"时期是我国战略发展的关键时期,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设立了植物分子设计与品种创制技术、动物分子与细胞工程育种技术、农业生物制剂创制技术、农业生物环境控制与修复技术、农林生物质高效转化技术、数字农业技术与装备、食品制造与安全技术7个主题,围绕这些主题对"十二五"以来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技术领域的发展进行了阐述,并着重强调了各个领域取得的重要性成果,总结"十二五"期间的经验,并为今后工作的开展提出了相应的建议,为"十三五"重点研发计划的顺利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7.
植物乳杆菌是乳酸杆菌的一种,在自然界中广泛存在,尤其是各类发酵食品中。植物乳杆菌是人体肠道微生物的一员,由其生产的发酵食品的发酵作用与其对人体的益生作用使得植物乳杆菌逐渐成为基因组学、蛋白质组学、转录组学和代谢组学研究的模式微生物,阐明微生物环境适应性及发挥有益功能等的分子机制。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乳杆菌的生理功能和组学研究进展,以期为研究者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98.
针对目前国内旱地移栽机存在取苗效率和自动化程度低等问题,设计了一种"8形"凸轮整排取苗机械手,并进行了运动学分析。同时,通过建立数学模型,推导出机械手各个关节速度与加速度方程,以"8形"凸轮整排取苗机械手的设计结构为出发点,建立取苗机械手的样机模型,使用Mat Lab和ADAMS求解苗针位移方程进行对比,并在ADAMS下进行了仿真,验证了数学模型的正确性,且对数学模型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999.
Diagnosis and remediation of nutrient constraints in perennial fruit crop like citrus are the two important pillars of an effective nutrient management program. Efforts were made to develop nutrient indexing (NI) criteria based on generated leaf and soil analysis dataset for “Kinnow” mandarin (Citrus deliciosia Lour. × Citrus nobilis Tanaka) grown on illitic soils of Indogangetic plains (Entisol, Inceptisol, and Aridisol). NI through diagnosis and recommendation integrated system (DRIS) using leaf analysis data showed optimum value of leaf nutrient concentration as 2.22–2.32% nitrogen (N), 0.11–0.15% phosphorus (P), 1.10–1.41% potassium (K), 2.32–2.79% calcium (Ca), 0.38–0.61% magnesium (Mg), 22.4–58.3 ppm iron (Fe), 26.3–56.2 ppm manganese (Mn), 4.2–7.2 ppm copper (Cu), and 21.3–26.9 ppm zinc (Zn) vis-à-vis a fruit yield of 32.4–56.1 kg tree?1. Using these NI criteria, Zn was observed as most deficient (64.7%) followed by Fe (61.5%), Mn (57.6%), N (96.1%), and P (38.5%) using percentage of orchards as basis. While, optimum NI (mg kg?1) using soil analysis data was determined as 114.3–121.2 potassium permanganate (KMnO4-N), 7.8–12.3 Olsen-P, 96.4–131.3 ammonium acetate (NH4OAc)-K, 189.4–248.6 NH4OAc-Ca, 72.3–89.9 NH4OAc-Mg, 5.8–11.1, DTPA-Fe, 4.3–6.9 diethylenetriaminepentaacetic acid (DTPA)-Mn, 0.45–0.69 DTPA-Cu, and 21.3–26.9 DTPA-Zn for the optimum yield of 32.4–56.1 kg tree?1. Soil analysis-based NIs displayed a good complementary with leaf analysis-based NIs evident from the diagnoses indicating Mn (52.2%) as most dominant constraint Zn (61.2%) followed by Mn (48.3%), N (41.2%), and P (35.6%). The recommended DRIS-based NIs would lay a scientific basis in formulating citrus fertilization program.  相似文献   
1000.
重新被“激活”的土壤无机碳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李彦  王玉刚  唐立松 《土壤学报》2016,53(4):845-849
荒漠区植被稀疏、土壤有机碳含量低,在全球碳循环研究中,一直被忽略。但2006年前后,若干研究显示干旱荒漠区具有潜在的碳汇功能,一直被认为是死碳的土壤无机碳开始受到关注,长期被忽视的干旱荒漠区无机碳碳循环重新进入人们的视野。后续的研究显示,土壤中的溶解性无机碳并非来自土壤本身的碳酸盐,而是来自土壤空气或大气,是现代碳循环的一个重要环节。土壤温度的变化改变了CO2在土壤溶液中的溶解度,催生出一个日出夜进的"无机呼吸"过程。这个"无机呼吸"过程在广义干旱、盐碱土区普遍存在;在土壤生物过程微弱的荒漠区,可以主导地-气界面的碳交换。盐碱土改良过程中溶解性无机碳的淋洗,更可以直接形成储存于地下咸水层的无机碳汇。总之,在生命过程微弱的干旱荒漠区,无机碳过程可以主导地-气界面碳交换与碳汇的形成:尽管这里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土壤碳酸盐,而是土壤中的溶解性无机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