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01篇
  免费   98篇
  国内免费   46篇
林业   275篇
农学   28篇
基础科学   10篇
  474篇
综合类   284篇
农作物   4篇
畜牧兽医   10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16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1篇
  2021年   19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4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49篇
  2015年   45篇
  2014年   54篇
  2013年   78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71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90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77篇
  2005年   72篇
  2004年   65篇
  2003年   55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28篇
  2000年   1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7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81.
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危害现状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论述了我国北方地区沙尘暴的形成原因、类型、源区、传输路径、危害及其对环境空气质量的影响,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减缓和控制沙尘暴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82.
山西高原草地退化及其防治对策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草地退化是我国北方地区突出的资源与环境问题 ,在论述草地退化概念、动因、退化指标及等级的基础上 ,着重分析了山西省草地退化的现状与防治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83.
青海省共和县土地沙化与土地覆盖变化遥感监测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Landsat-TM、ETM+遥感数据为信息源,对青海省共和县1987年至2002年的土地沙化和土地覆盖变化进行了监测.研究结果表明.应用TM、ETM+等中分辨率遥感影像,对以县为单位的区域性土地沙化和土地覆盖变化进行监测是适宜的.监测精度可达90%以上;监测期内.研究区的沙化土地面积不断增加,沙化程度也迅速加深,说明沙化土地治理的效果不明显;由于草地围封面积的扩大,一、二类草地的面积显著增加,草场质量显著改善,但由于未封育草地的过牧仍很普遍,三类草地沙化仍很严重;国营农场的撤离和国家退耕还草工程的实施是农田和居民地面积减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84.
 花江石漠化综合防治工程自1991—2003年治理石漠化面积47.63 km2,其中,轻度以上石漠化面积30.88 km2,占总面积的65%。通过山坡下部坡改梯,种植花椒和砂仁等经果林,配套小型水利水保工程,以及山坡上部加强植被管护,发挥生态自我修复能力等措施,石漠化的发展得到有效遏制。项目区贫困人口由1997年的3072人减少到2003年的764人,年人均纯收入由120元增加到1800元,林灌草覆盖率由14.16%增加到21.29%。该项目为今后大规模治理石漠化积累了经验。  相似文献   
85.
水蚀荒漠化的最大熵模糊优化评价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最大熵原理,应用模糊集合论中的隶属度等概念,综合考虑土地水蚀荒漠化评价的随机性和模糊性,定义加权广义距离表征待评价土地样本与标准样本的差异,建立了最大熵模糊优化评价模型。通过实例,选择沟谷密度、坡度、土壤厚度、土壤有机质和植被指数等五指标,给出土地样本的水蚀荒漠化最优分级;对比模糊综合评判,所建模型评价结果具有较小的Shannon熵,即分级决策具有较小的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86.
为揭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对生态治理的响应,以贵州花江峡谷为例,将提供产品、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土壤肥力、固碳释氧5项功能作为服务价值评估指标,选择生态治理两个时段(前期2000—2005年、后期2005—2010年),基于实测与调查数据,采用物质量和价值量相结合的方法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了估算。研究区10 a的生态系统类型变化过程中,发生转变的面积14.29 hm2,占总面积的27.7%。其中林分、灌丛、其他生态系统面积有所增加,而耕地、裸岩荒地面积大幅度减少。2000—2005年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变的面积11.83 hm2,占土地总面积的22.9%,主要变化区域集中在河岸两侧实施退耕还林区域。2005—2010年研究区生态系统类型发生转变的面积仅占总面积的4.8%,与上一阶段相比转变强度明显降低,变化区域较为分散。研究区生态治理后系统服务价值显著增加,2000—2010年共增加9.61×107元,其中前期增额占18.2%,后期占81.8%。前期年均增长3.49×106元,后期年均增长1.57×107元,后期生态服务价值增长更为显著。其中固定CO2、释放O2价值,产品供给价值和土壤肥力都是服务价值主要组成部分。功能价值的增加一方面源于服务价值低的生态系统向服务价值高的演变(10年间研究区耕地和裸岩荒地向经济生态系统转出868.60 hm2),另一方面归功于生态系统内部服务价值的增加,其贡献率大于80%,是驱动服务价值变化的主导因素。生态治理后生态系统类型间发生明显的空间转变,转变强度、场所与所实施生态治理工程的数量、区域密切相关。治理后生态系统类型间发生转变时间响应较快(前期转变面积占总转变面积的83.0%),但主要服务功能恢复期后才大幅度增加(后期增加功能价值占总增额的81.8%),相比较服务价值变化响应有一定滞后性。  相似文献   
87.
基于MODIS和NOAA/AVHRR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地荒漠化是中国西部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荒漠化遥感监测技术是掌握荒漠化发展趋势的重要手段。基于空间分辨率为1 km的NOAA/AVHRR和MODIS遥感数据,首先依据湿润指数法确定了荒漠化范围和气候分区。然后选取出了可以反映不同荒漠化特征,并且能够通过中低分辨率的NOAA/AVHRR和MODIS遥感影像反演出来的5个荒漠化遥感监测指标,通过精度评价分析,确定了最佳指标组合。由于MODIS和NOAA/AVHRR数据的影像特征存在较大差异,针对每一气候分区, 建立了分别适用于MODIS和NOAA/AVHRR数据的两套遥感指标分类体系。通过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确定了最佳分类方法-决策树分类法。通过对中国1995年和2001年的荒漠化动态变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荒漠化遥感监测方法,不仅能够成功地进行大尺度的荒漠化遥感监测,而且能够取得较好的监测效果。  相似文献   
88.
喀斯特地区土地的石漠化与地层岩性、河流切割、土壤侵蚀、坡度及人类活动等有关。主要从岩性方面来分析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的成因,并以贵州高原的清镇市为例,结合石漠化的相关数据,运用GIS工作平台及计算机数据统计分析系统,分析各岩层组中各岩性石漠化的分布及等级,从而得出石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最大,石漠化程度最高,而泥灰岩地区的石漠化面积最少。因此,喀斯特地区的地层岩性与石漠化的级别和分布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9.
浅谈浑善达克沙地综合治理模式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沙漠化是当今世界上最重要的环境问题之一,也是目前我国最为严重的环境问题,浑 善达克沙地是内蒙古四大沙地之一,是京津地区的风源和沙源,所以治理该沙地有着十分重 要的意义.通过对浑善达克沙地长期的调查和研究,结合当地情况,在总结前人治沙经 验的基础上,提出了比较实用的3个治理模式,分别对一般沙地、沙化草场和重沙地的治理进行了详细的叙述.  相似文献   
90.
小叶锦鸡儿放牧场沙漠化过程中植物多样性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放牧场在沙漠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植物种类消长规律、生活型结构变化、优势度以及生态位宽度的变化情况。物种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沙漠化过程是一个物种多样性衰减的过程,沙漠化导致大多数原生性物种消失。固定沙丘到半固定沙丘这一过程是整个沙漠化过程中物种多样性丧失最快的阶段。从生活型来看,地面芽植物受沙漠化影响最大。采用Levins公式测度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沙漠化阶段中17个主要种群生态位宽度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大多数原生植物种群的生态位宽度沙漠化进程中逐渐降低,而侵入的沙生植物则呈现了相反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