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81篇
  免费   23篇
  国内免费   62篇
林业   15篇
农学   201篇
基础科学   10篇
  155篇
综合类   369篇
农作物   77篇
水产渔业   2篇
畜牧兽医   6篇
园艺   4篇
植物保护   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26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43篇
  2010年   30篇
  2009年   29篇
  2008年   44篇
  2007年   42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25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32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17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10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7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21.
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土壤抗蚀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采用室内分析与野外试验测定相结合的方法,对研究区坡耕地土壤理化性状和土壤崩解速率进行了分析,并采用EPIC(土壤侵蚀和生产力影响估算)模型计算了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研究了东北丘陵漫岗区坡耕地抗蚀性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该区土壤容重的变化趋势为:0—5cm土层<20—25cm土层<40—45cm土层,坡下部<坡上部,7°<10°。土壤有机质含量变化趋势相反,中值粒径无明显变化规律。(2)土壤崩解速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逐渐增大,它与土壤容重和有机质相关性较好。容重越小,有机质含量越高,崩解速率越小。(3)土壤崩解速率随坡度和坡位变化规律一般表现为:坡上部>坡下部,7°<10°。(4)该区坡耕地土壤可蚀性K值处于0.20~0.40之间,土壤抗蚀性能较弱,应加强土壤抗侵蚀研究及水土流失方面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822.
Abstract

Limited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regarding the utilization and loss of fertilizer nitrogen (N) applied to intensively managed upland rice. Effects of N fertilization on upland rice were conducted as N0 (no N applied), N225 (225 kg N · ha?1), N300 (300 kg N · ha?1), and N375 (375 kg N · ha?1) in pot experiments. 15N‐labeled techniques were used in basal and topdressing N fertilizations. Results showed with the increase of N quantity applied, tiller, panicle numbers per pot, and spikelet number per panicle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P<0.05). Chlorophyll b content of N225 and N300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N0 (P<0.05), and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Pn) of N300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compared with N0 and N225. Under basal fertilization, N use efficiency (NUE) of root, stem, leaf, and grain in N300 was the highest. The NUE and loss rate ranged from 23.3% to 30.3% and 62.4% to 73.8%, respectively, under basal fertilization. They varied from 16.5% to 27.5% and 70.7% to 80.4%, respectively, under topdressing fertilization. The highest NUE was observed in N300 under basal fertilization. As increased quantities of N were applied, Pn and bi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improved, thus crop yield of upland rice increased. Grain yield of N300 and N375 were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N0 and N225 (P<0.01); however, there wa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hem. Therefore, N fertilization with medium applied quantity under basal fertilization will facilitate growing, photosynthesis, and grain yield increase of upland rice.  相似文献   
823.
陆地棉主要品种的遗传距离估测与聚类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通过主成分分析,对40个常用陆地棉亲本进行了遗传距离分析,并采用最短、最长、类平均及重心法等对供试材料进行了系统聚类。主成分分析表明,以产量,重量与比强度、纤维细度、纤维成熟度及衣分为代表的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可达到91°。以上聚类分析证明,40个供试品种可分5类,最长距离聚类法比较适宜,亲本起源与血缘关系及类型划分无必然联系。亲本必须根据性状表现及主成分值综合选择后,再根据遗传距离进行选择,不宜过分强调遗传距离远(如本研究之Ⅰ/Ⅳ类间杂交)。根据主成分值选配的9个理想亲本为:鲁棉六号、鲁棉四号、邢台6871、岱字16号、PD0113、冀棉八号、冀合3016、徐州514及鄂荆92。  相似文献   
824.
遗传分析表明:2.5%跨长、整齐度、比强度、从播种到初花天数的加性效应显著;伸长率、麦克隆值、从播种到初絮天数,除加性效应显著外,有的显性效应也显著。二个生育期,2.5%跨长、比强度的 h~2较高,整齐度和伸长率中等,麦克隆值较低。两个生育期间;两个生育期与多数纤维性状间以及2.5%跨长与比强度、伸长率间均呈正相关。麦克隆值与整齐度间以及它们与2.5%跨长、比强度间均呈负相关。伸长率对比强度的相对贡献最大。通过伸长率来选择2.5%跨长和比强度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825.
利用砂培试验,研究了铵态氮和硝态氮,以及不同铁供应水平对旱稻和水稻生长与铁营养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供铁显著促进了水稻和旱稻的生长,提高了铁吸收量;与铵态氮相比,不供铁时硝态氮加重了缺铁旱稻和水稻的铁缺乏状况。就氮素形态的影响而言,铵态氮明显促进了旱稻和水稻的生长,表现在株高、地上部干重的显著增加,植株铁营养状况的显著改善,叶片SPAD值和植株铁含量、铁吸收量的显著增加,尤其是不供铁条件下,这种促进作用更加明显。同时,铵态氮还促进了植物体内铁的转移。硝态氮的作用则与此相反,特别是在铁供应不足的情况下,硝态氮的供应降低了叶片SPAD值和植株铁含量,加重了铁缺乏症状。以上结果表明,铵态氮有利于旱稻摄取更多的铁营养,并改善生长状况;土壤中氮素以硝态氮为主可能是水作转为旱作后旱稻缺铁黄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826.
通过测坑试验,研究了在蕾期、花铃期和吐絮期分别持续受渍7d对陆地棉(Gos-sypium hirsutum L.)植株成铃空间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持续受渍导致棉株各部位成铃率降低,蕾期持续受渍主要影响下部果枝内转部位成铃,花铃期持续受渍主要影响中上部中外围部位成铃,吐絮期持续受渍主要影响上部、顶部中外围成铃;持续受渍对棉花成铃影响最大的时期是花铃期,其次是蕾期和吐絮期。棉株具有较强的自身补偿能力,采取适当的田间管理措施可提高棉花成铃和抗涝渍能力。  相似文献   
827.
针对雷州半岛降雨时空分布不均,季节性干旱十分严重的特点,论述了该区旱地甘蔗节水的主要农业技术措施及其效果;提出了“提高蔗田蓄水能力;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高效利用土壤水分;改革栽培制度,适水种植”等环节集成的节水综合农业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28.
紫云英轮作与退化山地红壤肥力恢复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研究了稳定耕作系统下的不同利用方式的高原山地红壤肥力变化特征。结果表明:紫云英冬季旱地轮作的B地与传统耕作利用的C、D地比较,0~20cm土壤体积质量降低0.22~0.33 g/cm3,自然含水量增加3.89~5.00%,>1mm团聚体增加3.22~5.52%,有机质增加27.68~30.47 g/kg,HA/FA比值提高1.24~1.41个计数单位,土壤速效N、P、K分别提高66.97~75.87 mg/kg、5.89~7.51mg/kg、67.12~84.54 mg/kg,并对调节土壤PH值、抑制红壤磷素养分退化的作用最为明显。此研究结果,为促进我国南方红壤区冬闲山地的开发利用及改良培肥,提供科学依据与方法途径。  相似文献   
829.
通过对红壤旱地长期不同施肥处理的土壤研究,发现不同的施肥处理对红壤旱地性质影响极为明显:长期施用化肥,耕作13年后,土壤活性有机质下降39.6%,在NPKS处理中,活性有机质上升16.9%,M中上升11%。长期施用有机物的处理中,土壤的微生物的数量和土壤酶的活性显著高于长期施用化学肥料的处理,由以长期单度施用化学氮肥为最低。在红壤旱地上长期施用化学肥料,使土壤严重酸化,不利于玉米的生长,肥料的长期效果为:氮肥仅增产24.9%,化学肥料配合施用的NPK处理增产率267%,NPKS处理增产率319%,M处理增产率267%,NPKM处理增产率高达367%。施用有质物还可防止土壤酸化,提高土壤的养分的有效性和肥料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830.
不同栽培条件下巴西陆稻的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巴西陆稻(IAPAR9)从灌溉时期、施氮量及配比、土壤含水量三个方面进行了产量及其经济性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生育时期灌溉,其产量达显著差异,产量大小顺序为长期灌水>孕穗期灌水>抽穗期灌水>分蘖期灌水;(2)IAPAR9的施氮量及配比以667m212kg纯N(60∶20∶20)为最优;(3)巴西陆稻的耐旱性强,生长发育的水分极限为土壤持水量的35.9%,最适宜、利用率最高的土壤水分为土壤持水量的90%左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