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23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207篇
林业   35篇
农学   180篇
基础科学   127篇
  269篇
综合类   640篇
农作物   52篇
水产渔业   33篇
畜牧兽医   74篇
园艺   105篇
植物保护   181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66篇
  2021年   58篇
  2020年   77篇
  2019年   84篇
  2018年   63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86篇
  2015年   74篇
  2014年   92篇
  2013年   83篇
  2012年   104篇
  2011年   121篇
  2010年   84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7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35篇
  2002年   2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3篇
  1998年   12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12篇
  1995年   9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21.
Variability in aboveground herbaceous biomass and its quality were studied in response to three different stocking densities during a 2-yr grazing experiment with sheep on a montane summer pasture in the Chinese Altay. We determined herbaceous cover and aboveground biomass in 16 paddocks of 0.25 ha each. Vegetation cover showed high spatial variation, prompting us to implement a randomized block design. Forage intake of one male sheep per paddock was quantified four times per grazing season by collection of total feces and estimation of diet digestibility. Sheep weight was recorded every 3 wk. Aboveground herbaceous dry mass (DM) was characterized by pronounced annual variation. Biomass quality declined with progressing season and increasing sheep density. Daily organic matter intake per sheep ranged from 0.7 to 1.4 kg, which was paralleled by a biomass removal of 710 ? 1 560 kg DM/ha at densities of 8 ? 24 sheep/ha. At 8 sheep/ha, animals gained weight throughout each grazing period, whereas weight losses of 40 ? 100 g/d occurred at higher densities. These results challenge the presently followed concept of a fixed stocking density for summer pastures in Altay Prefecture, Xinjian, China. Such practice may result in low herbage allowances and thus deficient sheep nutrition in one year, as well as underutilization of forage resources in another. Flexible adjustment of stocking densities is also advisable for montane pastures where spatiotemporal variability, although less pronounced than in desert steppes of the Altay foothills, is nonetheless highly relevant.  相似文献   
922.
为筛选出适宜南京地区春夏季栽培的矮脚黄类型小白菜品种,引进12个新品种并进行了比较试验,对其主要植物学性状和抗性进行调查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沃尔矮脚白、雪莲矮脚黄2个品种在商品性方面表现突出,适宜在南京地区春夏季栽培推广.  相似文献   
923.
不同耕作方式对北疆夏大豆荚粒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大区试验设计,研究滴灌条件下翻耕覆膜(TP)、翻耕(T)、旋耕(RT)、免耕(NT)四种耕作方式对北疆复播大豆的农艺性状、单株荚数、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每荚粒数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大豆的主要农艺性状基本表现为土壤实施耕作处理均优于免耕,其中以翻耕覆膜的效果最好,翻耕次之;单株荚数和粒数的空间垂直分布因耕作方式而异,翻耕覆膜、翻耕、旋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的中层和上层,免耕的主要分布于主茎中层和下层;不同荚粒的数量均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其中2粒荚和3粒荚的数量是构成不同耕作方式单株产量的主体,相关系数分别为r=0.99**和r=0.98**;各类荚的数量均以翻耕覆膜的最多,使得其单株荚数和单株粒数的数量均最多,与其它各处理均达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其产量分别比翻耕、旋耕、免耕的增产7.43%、10.85%和16.05%。  相似文献   
924.
为研究季节变化和养殖活动对桑沟湾表层海水二氧化碳分压(pCO_2)的影响,尤其是海带(Saccharina japonica)养殖活动对表层水pCO_2的影响,本研究分别在海带收获前(2015年5月)、后(2015年8月)采用走航式二氧化碳分压仪对中国北方典型的贝藻筏式养殖海域——桑沟湾养殖区表层水pCO_2及有关环境参数进行了大面调查,探讨了季节、养殖模式以及海带收获前、后表层水pCO_2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调查结果显示:(1)春夏两季桑沟湾湾内表层海水中pCO_2的平均值分别为(346.78±13.85)μatm(1 atm=101325 Pa,1 μatm=10~(-6) atm)和(351.50±8.00)μatm;湾外自然海域pCO_2值分别为(353.42±0.71)μatm和(358.05±2.01)μatm,均小于大气中pCO_2。(2)pCO_2的平面分布特性为:由湾底向湾外递减并在外海空白区升高,两个季节最低值都出现在海带养殖区,最高值都出现在贝类养殖区。(3)春季表层海水pCO_2与水温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与叶绿素a(Chl a)、溶解氧(DO)显著相关(P0.05),反映了生命活动对pCO_2影响较大;夏季,养殖海带已收获,表层海水pCO_2与水温、溶解无机碳(DIC)、Chl a、DO显著相关(P0.05)。(4)桑沟湾养殖区以及外海自然海域表层水pCO_2都低于大气中pCO_2,表现为二氧化碳(CO2)的汇区。藻类养殖区表层水pCO_2远低于自然海域,表现为CO2的强汇区;贝类养殖区表层水pCO_2略高于自然海域,表现为CO2的弱汇区,贝藻混养区则介于二者之间。春季海带的光合作用是影响表层水pCO_2的主要因素之一,养殖活动对海区表层水pCO_2的影响使得桑沟湾pCO_2表现出不同于自然海域的特性。夏季养殖活动减少导致物理因素的影响开始显现。  相似文献   
925.
不同氮素水平下夏玉米冠层光辐射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不同氮素水平(0、7·5和15g·m-2)下3个夏玉米品种的群体光辐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叶面积指数(LAI)随生育进程呈抛物线单峰变化,且生长约55d时各氮肥处理的LAI值及其差异性达到最大;平均叶簇倾斜角(MLIA)在抽雄期达到最大且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变小;散射辐射透过系数(TCDP)和直接辐射透过系数(TCRP)随生育进程和施氮量增加均呈递减的趋势,TCRP随天顶角增加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37·5°时最大;消光系数在抽雄期最小,且随天顶角增大而增大,随施氮量的变化因生长期而异;叶片分布(LD)值随生育进程和施氮量呈增加趋势,随方位角增大呈先增后减的趋势,以180°~270°最大。此结果为实现夏玉米冠层结构改良和高产、稳产目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26.
为探究不同类型肥料对土壤养分含量、夏玉米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选择6种不同类型复合(混)肥料,以安农876为供试品种,采用大田试验,设不施肥(T1)、常规施肥(T2)、缓释掺混复合肥(T3)、增效控释肥+黄腐酸钾(T4)、增效玉米控释肥+腐殖酸(T5)、稳定性复合肥(T6)和腐殖酸类复合肥(T7)7个处理,研究了皖北地区6种肥料对夏玉米光合特性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夏玉米季,5种新型肥料处理的土壤碱解氮、有效磷含量与常规复合肥相比(T2)在玉米需肥关键期(吐丝期)差值最大,土壤速效钾在拔节期到吐丝期均比常规复合肥(T2)高,更符合夏玉米生长发育需求,其中以T5处理最高;5种新型肥料对夏玉米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玉米产量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SPAD值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5种新型肥料的夏玉米产量比常规肥料高3.6%~21.88%,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以T5产量最高,为11 867.18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皖北砂姜黑土区玉米季,5...  相似文献   
927.
水分胁迫对夏玉米生理指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及胁迫后复水对夏玉米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叶绿素含量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Pn、Tr、Gs等生理指标有着明显的日变化特征;不同水分处理峰值的大小受胁迫程度的影响;Gs、Tr、Pn的日变化呈单峰趋势,峰值出现在12∶00左右;胁迫后复水的玉米叶片机能恢复速度与胁迫程度有关,中度胁迫恢复速度最快,重度胁迫恢复速度最慢;苗期到抽雄期各种水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呈上升趋势,且叶绿素的含量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加而减小,灌浆期开始各种水分处理的叶绿素含量均缓慢下降,灌浆期处理3(T3)叶绿素相对含量比同期其他水分处理高;对夏玉米各阶段及整个生育期的日耗水量与叶面积的日增长量进行分析,得出了各阶段及整个生理期的日耗水量与叶面积日变化量的二次相关的方程。  相似文献   
928.
夏玉米茎流和茎直径变化规律及其关系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夏玉米生育期的茎直径微变化和茎流变化过程的监测,分析了茎直径微变化、茎流随土壤含水率和气象因子的变化规律,并对茎流与茎直径微变化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茎直径微变化的日变化过程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收缩,夜间复原;茎直径日最大收缩量随含水量的升高而降低,可将其作为诊断作物水分状况的一个指标。茎流同样呈现明显的昼夜变化规律,白天茎流逐渐增大,在13:30左右达到最大值,然后减小。茎直径微变化、茎流的变化均受到太阳辐射、饱和水汽压差、空气温度、风速的影响。茎直径微变化与主要气象因子均呈负相关,茎流与其均为正相关关系。茎直径微变化与茎流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且相关性很好。  相似文献   
929.
夏粮生产主要受到物质投入、资金投入、气象因素、政策因素等诸多因素的综合影响。如何利用如此多的因素进行准确的产量预测是一个困难的问题。本文从系统观点出发,分析了在以上诸因素的共同作用中,气象因素对夏粮生产的影响。并采用新的预测方法——全息协调预测方法,在总结诸因素对夏粮产量整体作用规律的基础上预测了1997年的夏粮产量,预测结果表明在宏观粮食产量预测上应用全息协调方法会取得很好的结果。  相似文献   
930.
主题园为以某一特定主题为表达对象的观赏性游园。以太原市和平公园的春夏秋冬主题园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我国古典园林(扬州个园、杭州西湖、佛山梁园)、国内现代园林(四盒园)和国外园林(米兰四季花园、日本Kitagata公寓、美国Oldfields四季花园、法国凡尔赛宫四季喷泉)的园林要素和象征意义,总结了春夏秋冬主题园春园、夏园、秋园、冬园的景观设计手法和技巧,并统计了主题园景观营造所运用的植物种类,以期为主题园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