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229篇
  免费   361篇
  国内免费   551篇
林业   611篇
农学   632篇
基础科学   392篇
  2148篇
综合类   2062篇
农作物   296篇
水产渔业   129篇
畜牧兽医   491篇
园艺   99篇
植物保护   281篇
  2024年   49篇
  2023年   145篇
  2022年   222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251篇
  2019年   279篇
  2018年   196篇
  2017年   309篇
  2016年   315篇
  2015年   260篇
  2014年   288篇
  2013年   355篇
  2012年   443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42篇
  2009年   310篇
  2008年   302篇
  2007年   423篇
  2006年   335篇
  2005年   251篇
  2004年   215篇
  2003年   152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20篇
  2000年   114篇
  1999年   68篇
  1998年   78篇
  1997年   89篇
  1996年   81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73篇
  1993年   60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2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25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4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4篇
  1981年   2篇
  1979年   2篇
  1978年   2篇
  1976年   2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1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53 毫秒
951.
口蹄疫是一种感染牛、羊和猪等偶蹄动物、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动物疫病。疫苗免疫是控制该病的关键措施之一,口蹄疫灭活疫苗在口蹄疫流行地区广泛使用。灭活疫苗中,完整口蹄疫病毒粒子(146S粒子)是至关重要的免疫抗原,它的数量和稳定性决定了疫苗的免疫效果。不同血清型,甚至同型不同毒株的口蹄疫病毒粒子稳定性不同,146S粒子在一定温度、酸、碱条件下容易分解为五聚体(12S粒子),导致疫苗免疫效力大幅下降。近年来口蹄疫病毒结构及其稳定性的分子基础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为研究口蹄疫病毒稳定性提高疫苗质量,开发新型口蹄疫空衣壳疫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本文简要介绍了口蹄疫病毒结构基础、稳定性研究方法和研究进展。为同行了解口蹄疫病毒结构与免疫的关系,评价新型疫苗提供一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952.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表层土壤大团聚体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土壤大团聚体含量能表征土壤结构稳定性,反映土壤结构变化趋势。本研究在辽河干流中下游流域主要沙化区分析湿地、林地、农田和草地4种土地利用方式对0-20cm土层土壤大团聚体(0.25 mm)含量和稳定性的影响,及各粒径大团聚体的空间异质性,并进行空间插值模拟其分布。结果显示,农田土壤团聚体破坏率最大,达到46.98%,林地最小,为26.36%;依据土壤水稳性大团聚体含量、团聚体颗粒平均重量直径和几何平均直径,评价土壤结构稳定性强弱为湿地林地农田草地;4种土地利用导致土壤大团聚体稳定性差异显著(P0.05),湿地和草地之间的差异性最显著;湿地土壤结构相对最好,其次是林地和农田,草地相对最差。本研究结果可为辽河干流流域土地沙化程度评价及分区治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53.
典型喀斯特山区无籽刺梨基地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贵州省兴仁县回龙镇无籽刺梨种植基地为研究对象,综合考虑表征土壤物理、化学和生物学性质的16个土壤指标,利用数理统计方法确定最小数据集并评价土壤质量,同时根据划分样方所在坡位的不同,对其相应的土壤质量评价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质量评价适用的最小数据集(MDS)包括土壤有机质、pH值、全钾、水解氮、真菌和磷酸酶;(2)研究区上坡位、中坡位和下坡位土壤质量属于中等及以下水平,SQI依次为0.544,0.408,0.503;(3)影响该地区土壤质量的重要指标为土壤有机质和土壤真菌数量。  相似文献   
954.
王佳运    张成航    高波    冯卫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359-364
特大型滑坡空间分布规律及其类型划分是研究其形成机理、致灾模式与风险减缓对策的重要基础。通过遥感解译、野外调查与解剖勘查等手段,查明陕西省特大型滑坡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分布规律:在地貌上主要分布于关中盆地黄土塬边44处,其次是黄土梁峁、丘陵区22处,秦岭北坡6处,汉中盆地中低山区6处;在构造单元上分布于包括秦岭北坡断裂带在内的关中断陷盆地72处,汉中断陷盆地6处;在斜坡结构类型上,主要分布于黄土+泥岩型斜坡41处,其次为黄土+基岩型斜坡11处、黄土+红黏土型斜坡9处。特大型滑坡在空间分布上受活动断裂、地貌单元与斜坡结构类型的控制,不同区域发育特大型滑坡类型不同,特大型滑坡类型划分为宝鸡黄土塬边黄土—泥岩顺层型、灞桥白鹿塬边黄土—红黏土逆层型、蓝田横岭地区黄土—红黏土接触面型、关中盆地渭北地区黄土—基岩接触面型、陇县北部及韩城黄土梁峁区岩土混合型以及秦岭北坡与陕南“勉略宁”地区的堆积层型、顺向或块状岩质型滑坡等。  相似文献   
955.
贵州省关岭县蚂蝗田小流域属典型喀斯特流域,根据小流域2009—2012年6个坡面径流小区的定位观测资料,研究了乔木林(黄花梨)、灌木林(女贞)、撂荒草地三种不同植被类型下坡面径流对产沙的影响。结果表明:三种植被类型的产流次数相同,但产沙次数存在较大差异,表现为荒草地 > 乔木林 > 灌木林;灌木林与乔木林的年均径流量相差不大,荒草地的年均径流量是它们总和的2倍;荒草地的年均产沙量最大,为55.17 t/km2,是灌木林的11倍,乔木林的6倍;乔木林的产流量与产沙量无明显相关关系;灌木林表现出线性关系,拟合方程为y=0.1707x+0.2526,R2值为0.48;荒草地表现为幂函数关系,拟合方程为y=0.3246x1.2965,R2值为0.64。  相似文献   
956.
陆绍娟    王占礼    王栋栋 《水土保持研究》2017,24(2):31-35,42
为研究连续两场次降雨过程中喷施不同剂量Jag C162对黄土坡面水流切应力的调控效应,在20°坡度,2.0 mm/min雨强条件下对裸坡和喷施Jag C162剂量为1,3,5 g/m2的坡面进行连续两场模拟降雨试验,主要结论有:(1)在连续两场降雨过程中,裸坡和喷施不同剂量Jag C162的坡面水流切应力随降雨历时的变化皆呈先增加后趋于稳定的状态,都可用对数方程描述,且喷施不同剂量Jag C162的坡面水流切应力皆比裸土坡面水流切应力小,喷施不同剂量Jag C162的坡面产流时间也均晚于裸土坡面产流时间;(2)在连续两场次降雨过程中,Jag C162具有减小坡面水流切应力的作用,且随Jag C162剂量增大,其对坡面水流切应力影响的持效性增强;(3)综合考虑Jag C162对坡面水流切应力调控作用的稳定性及持效性,建议在连续两场次降雨中采用剂量5 g/m2的Jag C162调控坡面水流切应力,以期达到控制土壤侵蚀的目的。  相似文献   
957.
坡长和雨强对氮素流失影响的模拟降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氮素的流失特征,探索坡长和降雨强度对氮素流失的影响,选定坡长(2,3,4,5m)和降雨雨强(0.65,0.69,0.83,0.85,1.01,1.20,1.37,1.54,1.68,1.80mm/min)作为可变因素,在红壤裸坡上进行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结果表明:(1)坡面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流失随时间推移基本趋势为降雨初期径流携带氮素的浓度大,随后氮素浓度下降,至20min左右下降趋势变缓,最终径流中同一形态氮素的浓度趋于一致。(2)坡长一定时,径流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随降雨强度的增大而增大,呈现较为明显的正相关性。各场次降雨中,各形态氮素的总流失量均为5m坡长最大,2m坡长最小。(3)径流量与TN、NO_3~-—N的总流失量之间存在极为显著的相关性,而对NH_4~+—N的总流失量影响较小。(4)径流中TN、NO_3~-—N的流失量与坡长、雨强、径流量都达到了极显著相关水平,相关性依次为径流量雨强坡长,而径流中NH_4~+—N的流失量只与雨强显著相关。(5)坡长、雨强及径流量与径流中各形态氮素总流失量的综合影响分别可以用线性相关方程进行描述,显著性依次为TNNO_3~-—NNH4+—N。  相似文献   
958.
为了探究崩岗崩积体长时间序列的侵蚀变化,在崩积体典型坡度(30°)及研究区强降雨(3.33mm/min)条件下,进行了持续20场次降雨的崩积体侵蚀过程模拟试验。结果表明,在本试验条件下降雨溅蚀和径流冲刷对崩积体产沙的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7.6%和52.4%,在崩积体侵蚀过程中,其产沙量呈幂函数减小;弗劳德数、径流功率、达西-韦斯巴赫阻力系数与崩积体产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关系,在沙源充足时,其参数可用于定量描述坡面径流产沙效能;崩积体侵蚀过程可分为4个阶段:(1)含沙量为0.099kg/L,以片蚀为主,坡面未见粗化;(2)含沙量为0.052~0.101kg/L,以细沟侵蚀为主,坡面粗化不明显;(3)含沙量为0.011~0.064kg/L,以细沟侵蚀为主,坡面粗化显现;(4)含沙量为0.008~0.036kg/L,无明显的主导侵蚀方式,坡面持续粗化。降雨及其径流对崩积体的分选性搬运,致使崩积体坡面粗化,而崩积体坡面粗化,反过来又使得降雨及其径流产沙效能降低。  相似文献   
959.
檀香紫檀和染料紫檀快速微损鉴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气质联用(GC-MS)技术鉴别檀香紫檀和染料紫檀2种木材,檀香紫檀心材木屑分别在不同处理条件下通过超声提取,分析GC-MS图谱.结果表明最佳条件为:以二氯甲烷为提取溶剂,超声波功率160 W,超声提取时间10 min.通过不同陈放时间和不同样本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验证了结果的可靠性.在此优化的试验条件下,通过对檀香紫檀和染料紫檀的GC-MS图谱的分析与比较,实现对这2种木材快速微损鉴别.  相似文献   
960.
【目的】研究不同条件下复合菌系的秸秆分解能力和酶活性,评价该复合菌系的功能稳定性及适应性,为进一步完善该复合菌系的筛选技术及其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复合菌系GF-20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温度和pH值条件下连续继代培养,测定所得复合菌系的滤纸分解特性、玉米秸秆降解率、发酵液pH值、纤维素酶和半纤维素酶活性,以评价复合菌系的功能稳定性。【结果】在温度4~30℃、pH 6.0~9.0时,经过15代的继代培养,复合菌系GF-20在培养的108~140h可分解滤纸纤维素,玉米秸秆降解率保持在30%以上,发酵液pH值随发酵时间的延长趋近于中性,pH调节能力良好,纤维素酶活性为1.22~2.34 U/mL,半纤维素酶活性为12.82~14.23U/mL。【结论】复合菌系GF-20可在较大的温度和pH范围内保持较高的纤维素和半纤维素酶活性,能发挥秸秆降解作用,具有良好的开发潜力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