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012篇
  免费   377篇
  国内免费   593篇
林业   599篇
农学   380篇
基础科学   473篇
  1087篇
综合类   2399篇
农作物   273篇
水产渔业   405篇
畜牧兽医   909篇
园艺   88篇
植物保护   369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113篇
  2022年   193篇
  2021年   205篇
  2020年   234篇
  2019年   228篇
  2018年   150篇
  2017年   302篇
  2016年   292篇
  2015年   297篇
  2014年   305篇
  2013年   431篇
  2012年   528篇
  2011年   477篇
  2010年   360篇
  2009年   341篇
  2008年   297篇
  2007年   317篇
  2006年   275篇
  2005年   236篇
  2004年   191篇
  2003年   137篇
  2002年   120篇
  2001年   117篇
  2000年   94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77篇
  1997年   70篇
  1996年   78篇
  1995年   66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2篇
  1992年   63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19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5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9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991.
丁泽勤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475-15478
以研究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对农业生产力发展的要求为切入点,分析了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在和谐社会视域下促进我国农业生产力发展的相关对策.  相似文献   
992.
王红霞  王文锋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15220-15221
[目的]探讨香水百合染色体的变异程度,为引种驯化和杂交育种提供依据。[方法]用SAS软件统计,并进行巢式方差分析,对香水百合居群问、个体间、同源染色体闻的变异作出定量评估。[结果]在相对长度方面,香水百合12对染色体变异约有88.91%来源于居群内,约有11.09%来源于居群间;在臂比方面,香水百合12对染色体变异约有80.98%来源于居群内,约有19.02%来源于居群间;在染色体长度比、平均臂比、核型不对称系数和染色体组实际长度方面,香水百合染色体变异约有96.36%来源于居群内,约有3.64%来源于居群间。[结论]香水百合染色体变异居群内具明显的多态性,居群间具多型性,且染色体结构变异主要来源于居群内。  相似文献   
993.
基于因子分析的中原经济区城市经济发展水平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吉献  杨铭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1):5132-5133
综合运用多要素主成分分析法,在中原经济区最新统计数据中选取能够反映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借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对数据进行处理。得出中原经济区各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排名,分析各城市排名差别的原因。根据评价结果,提出经济区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4.
 【目的】研究长期施用氮(N)、磷(P)、钾(K)化肥和稻草(RS)对中国亚热带地区红壤水稻土肥力变化的趋势和水稻生产力可持续性的影响。【方法】利用1981年建立在湖南省望城县黄金乡第四纪红土红壤发育的水稻土(分类为普通简育水耕人为土)上的定位试验田,对氮、磷和钾化肥及其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的5个处理的土壤肥力和生产力可持续性进行了评价。【结果】氮、磷和钾化肥与稻草长期配合施用能维持和提高红壤水稻土的生产力和土壤肥力;水稻获得了持续高产,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可矿化氮量均增加,速效磷和速效氮比试前土壤增加。长期施用氮、磷肥而不施钾肥的NP处理水稻产量、土壤氮、钾逐年降低,稻田系统生产力的可持续性和土壤肥力难以维持。稻草还田对水稻具有显著的增产作用,27年54季的稻草还田配合化肥处理的平均水稻产量比仅施化肥的NP和NPK处理分别增产12.2%和6.7%,稻草的增产作用还随着稻草还田时间的延长而逐年提高。【结论】稻草还田携入的钾与化学钾肥具有相同的营养功能,稻草可替代部分化学钾肥。  相似文献   
995.
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及其战略对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本文从阶段论、状态论、过程论的视角,阐释了现代农业的基本内涵;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贡献率、农业土地和劳动生产率、农业资源利用率、农产品商品率、农业集约化程度等指标,分析了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基本现状,以及走有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历史必然性;从现代农业发展理念、现代科学技术和物质条件、现代管理方法和手段、公共财政投入,提出了发展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996.
选择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einer指数、均匀度指数和Simpson优势度指数,根据石羊河中下游8个调查样地的11个地下水位观测井和植物样地野外采集的数据,对石羊河中下游河岸带地下水位及物种多样性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石羊河中下游物种多样性与地下水埋深有显著的关联性,随着地下水埋深增大,石羊河中下游物种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递减趋势,反映了水分是影响植被分布和生存的主要因素,地下水位的不断下降和土壤含水率降低是引起石羊河下游植被多样性变化的主导因子。  相似文献   
997.
水氮耦合对北疆地区春小麦光合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目的]在滴灌条件下,研究不同的滴灌定额和施氮量对北疆地区春小麦生理生态及产量的影响,为北疆地区春小麦节水高产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对水氮耦合条件下春小麦的净光合速率(Pn)、胞间二氧化碳浓度(Ci)、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拔节总茎数、抽穗数以及产量指标的相关研究来筛选最佳的灌水施氮模式.[结果]在春小麦的整个生育期,以灌水量500m3/667 m2,施氮量30 m3/667 m2(M3N1)处理的春小麦的Pn、Ci、Gs、Tr及拔节总茎数和抽穗数都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以灌水量400 m3/667m2,施氮量50 m3/667 m2(M2N3)处理的春小麦其千粒重、单株穗粒重和产量均达到显著差异(P<0.05),千粒重和单株穗粒重分别为43.04和1.672 g,从节约水资源而言,以灌水量300m3/667 m2,施氮量30 m3/667m2(M1N1)、灌水量300 m3/667 m2,施氮量40 m3/667 m2(M1N2)和灌水量300 m3/667 m2,施氮量50 m3/667m2(M1N3)处理的小麦灌溉水分生产率最高,分别为2.166、2.257和2.255 kg/m3,但产量大大降低,相反,以灌水量400 m3/667 m2,施氮量50 m3/667 m2(M2N3)处理的小麦水分生产率为1.935 kg/m3,产量却高达8709.1 kg/hm2.[结论]在滴灌条件下,建议以灌水量400 m3/667 m2,施氮量50 m3/667 m2 (M2N3)处理为最佳.既提高了小麦产量,又节约了水资源.  相似文献   
998.
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近10年NPP时空变化及其与气候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vity, NPP)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是全球变化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改进的光能利用率模型(CASA模型),利用MODIS NDVI数据、土地覆盖分类数据、气象数据等,逐像元模拟2001-2010 年内蒙古草地生态系统NPP的时空变化,分析其对气候因子变化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1)2001-2010年内蒙古草地多年平均NPP为281.3 g C/(m2·a),空间分布呈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平均NPP分别为431.8,288.7和123.5 g C/(m2·a);2) 2001-2010年间内蒙古草地NPP总体上呈上升趋势。NPP上升趋势最明显的草地主要分布在毛乌素沙地、浑善达克沙地、科尔沁沙地、呼伦贝尔盟和大兴安岭南麓地区,而下降趋势最明显的草地主要分布在阴山山脉和锡林郭勒盟中部的典型草原区;3) 总体而言,降水量是内蒙古草地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影响因素。草甸草原NPP与降水量、温度的关系均很密切,而且与温度的相关性更强;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NPP则主要受降水量控制,其中荒漠草原NPP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  相似文献   
999.
云南滇西玉米施肥现状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更好地指导农户施肥,采用实地农户访问和田间调查典型区的设点方式,对云南省滇西地区的洱源县、隆阳区和永胜县玉米种植农户进行调查,分析了玉米施肥现状和偏生产力。结果表明:滇西地区玉米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仅占12.3%~14.2%。洱源县、隆阳区、永胜县化肥施用量(N+P2O5+K2O)分别为535.0 kg/hm2、567.8 kg/hm2、505.1 kg/hm2,玉米产量分别为8962.5 kg/hm2、6986.8 kg/hm2、7923.2 kg/hm2。化肥(N+P2O5+K2O)偏生产力分别为23.9 kg/kg、15.5 kg/kg、24.3 kg/kg。以150~250 kg/hm2为氮养分的合理施用量,18.8%农户合理,而过量的农户占70.3%;以45~135 kg/hm2为磷养分的合理施用量,施磷不足和过量的农户分别占29.7%和20.3%;以30~90 kg/hm2为钾素养分的合理施用量,有26.6%农户合理,不足的农户占51.6%。因此,在滇西地区应减少玉米化肥氮的施用,提高玉米氮的偏生产力;增加磷钾肥的施用,提高其产量,获得较高的玉米磷钾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00.
Chao WANG 《干旱区科学》2013,5(2):207-219
The runoff generated from mountainous regions is recognized as the main water source for inland river basins in arid environments. Thus, the mechanisms by which catchments retain water in soils are to be understood.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soil depends on its depth and capacity to retain water under gravitational drainage and evapotranspiration. The latter can be studied through soil water retention curve (SWRC),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to soil properties such as texture, bulk density, porosity, soil organic carbon content, and so on. The present study represented SWRCs using HYDRUS-1D. In the present study, we measured physical and hydraulic properties of soil samples collected from Sabina przewalskii forest (south-facing slope with highest solar radiation), shrubs (west-facing slope with medium radiation), and Picea crassifolia forest (north-facing slope with lowest radiation), and analyzed the differences in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these soil samples. Soil water content of those three vegetation covers were also measured to validate the soil water storage capacity an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and soil water content. Statistical analysis showed that different vegetation covers could lead to different soil bulk densities and differences in soil water retention on the three slope aspects. Sand content, porosity, and organic carbon content of the P. crassifolia forest were relatively greater compared with those of the S. przewalskii forest and shrubs. However, silt content and soil bulk density were relatively smaller than those in the S. przewalskii forest and shrubs. In addition,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linear positive relationship between averaged soil water content and soil organic matter content (P<0.0001). However, this relationship is not significant in the P. crassifolia forest. As depicted in the SWRCs, the water storage capacity of the soil was 39.14% and 37.38% higher in the P. crassifolia forest than in the S. przewalskii forest and shrubs, respectively, at a similar soil dept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