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65篇
  免费   149篇
  国内免费   234篇
林业   267篇
农学   245篇
基础科学   166篇
  489篇
综合类   1552篇
农作物   113篇
水产渔业   90篇
畜牧兽医   306篇
园艺   71篇
植物保护   149篇
  2024年   27篇
  2023年   48篇
  2022年   95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82篇
  2019年   114篇
  2018年   74篇
  2017年   118篇
  2016年   170篇
  2015年   136篇
  2014年   178篇
  2013年   176篇
  2012年   267篇
  2011年   255篇
  2010年   198篇
  2009年   174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166篇
  2005年   140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49篇
  2000年   27篇
  1999年   27篇
  1998年   24篇
  1997年   26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16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16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3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8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4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通过对四川省温江、双流两地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及其生物量碳的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设施种植年限大棚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是露地的1.63~3.50倍,且大棚土壤中好气性微生物总数随种植年限的增加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三大微生物数量占微生物总数的比例中,细菌表现为随设施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放线菌和真菌表现为下降;露地土壤微生物多样性指数分别是设施年限为1a、2a和4a的大棚土壤的1.29倍、2.28倍和3.45倍,前者明显高于后者。随设施年限的增加,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有机碳及微生物对有机碳的利用率都表现  相似文献   
132.
我们研究了从京郊地区水稻根际分离出的一株肠杆菌(Enterob acter sp)E-25和一株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12的固氮特性.两种菌均具有较强的固氮活力.用乙炔还原法测定,E-25的比活为552毫微克分子C_2H_4/小时.毫克菌体蛋白,K-12的比活为676毫微克分子C_2H_4/小时.毫克菌体蛋白.在对数生长期菌体蛋白迅速增长,固氮活性也随之增高.对数生长期后,菌体蛋白停止增长,固氮活性开始下降.E-25和K-12均为兼性好氧细菌,在无氧和微氧条件下固氮活力显著高于常氧条件下.E-25比K-12对氧更加敏感.这两种菌可能是在北方碱性土壤中占据优势的根际固氮细菌.由于长期适应生存条件的结果,这两种菌固氮的最适pH值均偏碱性.E-25对碳源的利用也不同于南方水稻根际分离出的肠杆菌.E-25只能利用果糖、葡萄糖和蔗糖,而不能利用琥珀酸、柠檬酸等有机酸做固氮的能源.我们推测E-25在固氮过程中所需能量主要来自糖酵解途经.  相似文献   
133.
土壤微藻对土壤质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研究了土壤微藻对于土壤理化及生物学性质的影响 ,并作定量及定性分析。以土壤和水为两种不同基质 ,在基质中接种 5种土壤微藻藻液 (立方色球藻、土生绿球藻、舟形藻、沙角衣藻以及由 4种藻种形成的混合藻液 ) ,进行见光和黑暗培养 ,分别在 0 ,2 0 ,4 0 ,60 d时 ,测定环境 p H值、微生物量 (不包括藻类 )、有机质含量 ,作极差分析和图形比较。研究结果表明 ,环境 p H值变化、微生物量变化和有机质含量变化在不同藻种相同培养条件下 ,存在一定的相似性。藻种变化对 p H值和微生物增加的影响大于因基质变化和光照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基质变化对于环境有机质含量的影响大于因藻种变化和光照变化而产生的影响 ;微藻在土壤中培养时的 3种数据变化均大于在水中培养时的 3种数据变化。  相似文献   
134.
一种土壤微生物总DNA的高效提取方法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黄婷婷  曹慧  王兴祥  崔中利 《土壤》2004,36(6):662-666
获得高浓度、大片段、多样性程度高的土壤微生物总DNA 是研究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分子生态学基础。本文采用间接法(菌体细胞回收法)提取红壤地区两种土壤类型的土壤微生物总DNA,定量计算其回收率,并与直接法(细胞原位裂解法)比较了提取效率和纯度。结果表明:红壤地区2种土壤每克干土的总DNA提取量,间接法约为0.34和0.53礸/g干土,直接法约为13.62和24.32礸/g干土;间接法的提取效率低于直接法,但所得DNA片段较大,且Sau 3AⅠ 酶切和16 S rDNA通用引物PCR扩增结果显示,间接法比直接法更能有效地去除土壤中的某些抑制剂,所得总DNA的纯度更高,有利于后续操作。  相似文献   
135.
重金属在小麦作物体中残留特征的田间试验研究   总被引:41,自引:4,他引:41  
研究表明经污水灌溉后重金属铅、砷和镉在小麦植物体中的残留量因部位不同而有差异,但清水和污水灌溉对其总体残留特征无明显影响。其总的分布趋势是小麦根部的重金属累积量最大,其次是小麦的茎叶部,再其次是小麦的穗部,即小麦植株体内重金属积累量由大到小依次为根>茎叶>穗。因此认为根可作为一种屏障使重金属铅、砷和镉难于向上部迁移,使地上部分免受其害。  相似文献   
136.
矿区复垦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研究矿区复垦对土壤养分和酶活性以及微生物的影响,并揭示其时空演变规律。[方法]以安徽省庐江钒矿区碳质页岩风化物区域的复垦土壤为对象,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的方法,对矿区复垦下的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数量展开调查。[结果]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电导率、含水量和全盐含量均明显增加,土壤容重、pH值和总孔隙度则明显降低;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土壤全钾和有效钾含量均降低,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增加,而全磷和有效磷并没有明显的变化趋势,其中土壤微生物量的变化幅度最大,对复垦的响应最为敏感;随着复垦年限的增加,矿区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碱性磷酸酶活性和微生物数量均有所增加,但其增加幅度逐渐减小,细菌数量处于绝对优势地位,占到微生物总数的99.3%以上;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酶活性、微生物数量和土壤养分均呈降低趋势,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同层相比,基本呈现出:60a40a20a5a规律,局部有所波动。[结论]矿区复垦能够改善土壤质量和土壤肥力;矿区复垦过程中通过影响土壤微生物活动和代谢进而影响土壤养分及酶活性,同时土壤微生物与养分和酶活性等地下生态指标之间在复垦过程中具有统一性。  相似文献   
137.
基于遥感技术的云南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价值测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遥感影像数据进行生态系统净初级生产力、植被覆盖度等生态参数的采集,同时间接用于土壤保持量和水土保持价值的计算,结合修改过的USLE模型,对云南省生态系统2001,2002,2003年水土保持价值进行了测算,利用NPP对估算结果进行调整.以考虑生态系统类型、结构与质量差异对水土保持价值的影响。结果表明:云南省生态系统2001,2002,2003年土壤保持量分别为131798.92,117845.5,104176.71万t,对应的价值量分别为:1933.351,1707.579,1566.783亿元。3年中林地(39.01%)、灌丛(23.02%)、草地(18.75%)3类生态系统平均土壤保持量占全省的80.77%,在水土保持中起着关键作用,因此一定要加强西部和南部的林地、灌丛和草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与管理。从水土保持价值的空间分布来看。基本保持西多东少。南多北少的格局.这与当地植被地带性分布基本一致。3年间云南省生态系统水土保持价值是逐年减少的,耕地和城市植被的水土保持价值主要受人为因素的影响,而林地、灌丛、草地的水土保持价值减少主要是由降水逐年减少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8.
川西亚高山针叶林植物群落演替对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对川西亚高山针叶林人工重建过程中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及其与土壤养分性状的关系研究表明,云杉人工成熟林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明显低于云杉人工幼林地,也低于同龄的次生阔叶林地,人工云杉林随着林龄的增加土壤肥力严重退化。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全N、全P和碱解N等养分指标呈显著相关关系,土壤生物学指标能较好地反映土壤肥力状况。解决当前人工成熟云杉林土壤退化的主要措施应因地制宜地进行抚育间伐,改善林地的微生态条件,尽量避免营造针叶纯林,建议营造针阔混交林。  相似文献   
139.
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构建及其应用——以焦作市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生态位理论为基础,提出了耕地生态元和耕地生态位的概念。在此基础上,构建了用以量度耕地数量空间格局变化规律的耕地数量生态位重心模型,并运用该模型对焦作市1998-2004年期间耕地数量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模型可以有效测度区域耕地数量整体变化特征及其年际变化程度大小,并可依据其变化规律探求区域耕地数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和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0.
公路绿化主要树种滞尘潜力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绿化植物滞尘已成为缓解大气颗粒污染的最有效途径,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常见公路绿化树种,通过对其叶片滞尘潜力的探讨研究,以期筛选出滞尘能力强的植物,为公路交通环境的改善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不同植物的滞尘潜力差异显著,阔叶乔木中二球悬铃木、杨树、国槐叶片的滞尘潜力最大,分别为6.495 9 g/m2,5.736 8 g/m2,4.791 9 g/m2;常绿乔木中,侧柏是较好的滞尘树种,最大滞尘量为7.568 8 g/m2;灌木植物以忍冬叶片的滞尘能力最强,其次为紫丁香及卫矛,最大滞尘量分别为7.084 7 g/m2,6.062 5 g/m2,5.878 9 g/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