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2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9篇
林业   21篇
农学   17篇
基础科学   5篇
  151篇
综合类   204篇
农作物   8篇
水产渔业   13篇
畜牧兽医   618篇
园艺   7篇
植物保护   55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8篇
  2021年   5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9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52篇
  2016年   67篇
  2015年   51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51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2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9篇
  2001年   1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1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4篇
  1989年   4篇
  197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546 毫秒
891.
白哈斯 《干旱区研究》2007,24(6):826-829
在羊草 苔草低地草甸,通过小区围栏放牧,定量研究了不同放牧率对低地草甸牧草再生性能和地上净初级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放牧率下各再生期间的再生草量存在着明显的季节性差异,其最大值出现在5~6月份,为136.6 g/m2.适宜的放牧率有利于增加草地的再生草量,各放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均大于对照小区的相对生长速率,放牧率较低的P2小区相对生长速率最大.各放牧小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均小于对照小区地上净初级生产力,即不存在超补偿性生长现象.  相似文献   
892.
牦牛放牧是青藏高原重要的人为干扰形式,放牧管理方式以及放牧强度对维持草地健康具有重要作用。为了明晰牦牛短期放牧对高寒草甸土壤真菌群落的影响过程,本研究在川西北典型高寒草甸进行牦牛放牧强度试验,设置了对照(禁牧)、轻度放牧(1头牦牛·hm-2)、中度放牧(2头牦牛·hm-2)和重度放牧(3头牦牛·hm-2)4种放牧强度。结果表明短期(2年)放牧处理通过增加土壤中子囊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担子菌门的相对丰度从而改变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在各放牧强度间差异不显著,但放牧均有增加土壤真菌群落多样性与丰富度的趋势。通过对真菌群落结构变化进行方差分解,发现放牧强度通过改变土壤养分进而影响真菌群落结构;通过对真菌的共现网络进行模块化分析发现,短期的牦牛放牧对真菌相互作用主要模块的相对丰度影响不显著,而放牧强度通过影响土壤中的养分含量来影响模块相对丰度。  相似文献   
893.
通过对甘肃甘南高原合作地区1994—2013年牧草生长季(4—9月)人工观测土壤重量含水率变化特征分析,用线性趋势、突变分析等方法分析其变化趋势,表明近20年来合作地区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呈增加的趋势,其中以浅层10 cm增湿的趋势最为明显。随着深度的增加,土壤湿度呈递减的趋势。在季节变化上,整层土壤湿度在6月中旬、8月中旬呈低值区,7月中、下旬及9月份为高值区;年际变化上,近20年来,合作地区牧草生长季土壤湿度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突变分析表明,合作地区20 cm、40 cm土壤湿度均出现了升高突变;合作地区夏季土壤湿度与夏季平均气温及降水量均呈正相关,其中与降水量的相关性最为显著。牧草生长期各月的牧草生物量与前期土壤水分有较密切的关系,总体上,土壤水分对牧草产量有一定的正贡献作用。  相似文献   
894.
三江源区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特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不同土层的土壤特征.结果表明,三江源区高寒生态条件下草地退化对土壤物理、化学特征具有较为明显的影响.在0~30 cm土层,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容重、含水量、总孔隙度差异显著.土壤容重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和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大,变动范围为1.02~1.61 g/cm3;土壤含水量、土壤总孔隙度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减小,变动范围分别为13.98%~70.75%、40.82%~60.29%;土壤pH总体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增大;土壤有机碳含量随高寒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而下降,以0~10 cm土层下降最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高寒草地该土层有机碳含量与未退化草地相比,分别下降36.05%、61.82%、66.55%;不同退化程度高寒草地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总体为未退化草地>轻度退化草地>中度退化草地>重度退化草地.  相似文献   
895.
高原鼢鼠是天祝县高寒草甸草地的优势鼠类,危害严重。5月鼠密度在5.2只/hm2~15.9只/hm2之间,至9月造成牧草损失322kg/hm2。通过调查鼠密度和牧草损失量,结果充分显示鼢鼠的种群密度与其造成的损失量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其回归方程式为:M=5.07X+26.06。通过防治综合分析研究后提出在甘肃天祝县高寒草甸草地高原鼢鼠的防治指标为8.3只/hm2,在5月份防治。  相似文献   
896.
围封和放牧条件下高寒矮嵩草草甸土壤性质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自2002年围封禁牧和持续冬季适度放牧两种处理下的高寒矮嵩草(Kobresia humilis)草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对其土壤呼吸速率、根系生物量、土壤含水量、土壤容重、土壤有机碳和全氮含量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持续冬季放牧条件下的土壤呼吸速率、根系生物量和土壤容重均高于围封禁牧的高寒草地,而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和全氮含量均显著低于围封草地。适度的放牧活动有利于地下生物量的积累,促进生物量向地下的转移,可以加速氮的矿化和土壤有机碳的分解,增加土壤的活性;适当的围封措施则可以保持土壤养分,避免土壤有机质流失。  相似文献   
897.
围栏封育对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种子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淑均  李伟  杜国祯 《草业科学》2012,29(3):333-340
围栏封育是一种常见的退化草地恢复措施,其改变了草地植物生长繁殖的小环境。在青藏高原东缘高寒草甸中,采用定点监测的方法研究了封育8年之后围栏内外植被与种子雨的差异。结果表明,围栏封育显著降低了植被中物种丰富度、Shannon Wiener指数以及植株个体密度,但显著提高了种子雨中物种丰富度和种子雨密度,种子雨密度增加主要由禾本科植物种子数量增加所致;种子雨中物种多度等级分布模式在封育地中符合生态位优先占据模型,而在放牧地中符合对数正态模型。围栏封育对种子雨的季节动态没有明显影响,表现为放牧地与封育地的种子雨均为单峰模式。封育地中种子雨与植被相似性略高于放牧地,但封育地与放牧地中种子雨具有极高相似性。  相似文献   
898.
草地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植物群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不同恢复措施对高寒草甸生态系统植物群落的影响,分别对高寒草甸天然草地进行了施肥、补播、划破和综合措施(施肥+划破+补播)4种恢复措施处理。结果表明,施肥、补播、划破和综合措施对草地物种功能群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及生产力有不同影响。各种恢复措施对草地植物功能群组成的影响不大,但对功能群内物种数有不同影响;对群落高度有显著影响(P<0.05),但对群落盖度影响不大(P>0.05)。补播和综合措施处理样地物种数与对照呈显著差异(P<0.05),其他处理影响不显著。而Simpson指数除综合措施处理外,其他处理均与对照间呈显著差异(P<0.05)。各恢复措施均对草地生产力的提高有显著作用(P<0.05)。不同草地恢复措施虽然对物种组成、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格局不同,但对草地生产力的提高则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因此,可以认为,这些措施是改良退化草地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99.
刘阳  孙义  颜才玉  张涛  袁航  侯扶江 《草业科学》2012,29(8):1212-1216
用静态箱法测定了藏羊轮牧的高寒草甸温室气体的排放及其季节动态,分析了羊粪的作用。结果显示,高寒草甸土壤为CH4的汇,返青季CH4日吸收量最高,轻牧区为枯黄季最低,适度放牧增强高寒草甸吸收CH4的能力;高寒草甸土壤为CO2的源,牧草生长旺季日排放量最高,枯黄季最低,重牧促进高寒草甸CO2排放;放牧没有改变高寒草甸作为CH4汇/CO2源的功能。分析表明,羊粪具有抑制高寒草甸温室气体排放的趋势,季节对于温室气体排放的作用大于放牧。  相似文献   
900.
选取青藏高原高寒矮嵩草草甸典型退化演替阶段代表样地为研究对象,以空间尺度代替时间尺度的方法,对其植物群落和土壤理化性质(19个指标)进行数量特征分析。结果表明:欧式聚类分析和Fisher’s判别分析可以明确划分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的4个演替阶段,且Fisher’s判别分析能够明确区分小嵩草草甸的3个重要时期,说明可以此指标组构建高寒矮嵩草草甸退化演替阶段划分的指标体系。主成分分析(PCA)提取出4个特征值大于1的主成分因子,其载荷能力依次为44.8%、28.3%、17.2%和7.2%,对演替过程总变异的解释能力累计达97.6%。草地退化是一个系统内各因子协同变化的过程,且它们具有不同步性,进而导致了原有变量对草地退化演替细微阶段划分的不完全性。说明草地生态系统存在两种作用因子,即敏感因子(其数量特征随草地发生变化而迅速变化)和缓冲因子(对生态系统变化的反应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和缓冲性),但这两者如何应对生态系统干扰,其协同及分异特征以及其对草地退化反应的敏感程度还需要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