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3545篇
  免费   1332篇
  国内免费   2156篇
林业   977篇
农学   1796篇
基础科学   836篇
  7740篇
综合类   10516篇
农作物   1594篇
水产渔业   311篇
畜牧兽医   1476篇
园艺   781篇
植物保护   1006篇
  2024年   187篇
  2023年   615篇
  2022年   927篇
  2021年   1008篇
  2020年   991篇
  2019年   1092篇
  2018年   808篇
  2017年   1328篇
  2016年   1506篇
  2015年   1181篇
  2014年   1347篇
  2013年   1653篇
  2012年   2074篇
  2011年   1733篇
  2010年   1286篇
  2009年   1245篇
  2008年   1107篇
  2007年   1271篇
  2006年   1106篇
  2005年   888篇
  2004年   602篇
  2003年   487篇
  2002年   378篇
  2001年   317篇
  2000年   300篇
  1999年   197篇
  1998年   197篇
  1997年   195篇
  1996年   176篇
  1995年   151篇
  1994年   105篇
  1993年   107篇
  1992年   110篇
  1991年   92篇
  1990年   67篇
  1989年   65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1篇
  1986年   21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4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3篇
  1978年   1篇
  196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莴笋为供试材料,研究在莴笋叶面喷施、根部灌施EM微生物菌剂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对其植株生长、光合特性、产量和果实品质的影响。本试验设4个处理:不施用任何肥料(CK)、常规施肥处理(T1)、喷施+灌施EM微生物菌剂(T2)、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T3)。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喷施+灌施EM微生物菌剂和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能显著提高莴笋的株高和茎粗,有效促进作物的生长;从光合特性看,T3处理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均显著优于对照CK,和常规施肥T1相比也有明显提高,说明喷施+灌施含氨基酸水溶肥料能提高莴笋的光合作用。产量上,T3T2T1CK,T1、T2和T3的产量相较于CK的增长幅度分别为20.17%、26.05%、31.65%,T2和T3相较于T1的增长幅度分别达到4.90%和9.99%,T3相较于T2的增长幅度为4.44%,表明EM微生物菌剂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均能提高莴笋的产量,而含氨基酸水溶肥料的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992.
开垦草地对土壤有机碳库构成与来源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广西西北部喀斯特地区的开垦草地生态系为对象,研究了草地开垦变为不同农田后对土壤有机碳库的效应。结果表明,草地开垦为农田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总有机碳的含量显著下降。自然草地开垦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农作用地土壤。玉米与甘蔗轮作土壤有机碳含量高于甘蔗连作。13C示踪结果表明,柑桔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含量高于农田土壤;农田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草地的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降低。在玉米与甘蔗轮作的农田中,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玉米的高于甘蔗连作土壤有机碳中来源于甘蔗的。  相似文献   
993.
水土保持措施防治非点源污染的作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进入土壤或水体中的非点源污染物一般可分为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类。这3大类污染物在土壤或水体中通过植物吸收、土壤胶体吸附、微生物降解、径流淋失与挥发等途径进行迁移转化。系统阐述水土保持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技术措施3大措施对化肥、农药和重金属3大污染物的各种迁移转化途径所具有的促进与抑制作用,可为合理配置水土保持措施,有效防治非点源污染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4.
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夏玉米产量、氮肥利用率、硝酸盐淋溶及氮平衡的影响。结果表明,施氮对夏玉米子粒有显著的增产作用,但随施氮量的增加产量变化不大。氮肥利用率在9.2%~22.6%之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施氮可明显提高0~160 cm剖面土壤NO3--N含量,而且随深度的增加NO3--N含量呈降低趋势,累积峰主要在20~60 cm之间。玉米收获后,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氮素的损失量增加,各施氮处理的硝态氮残留量在121~221 kg/hm2之间,以N250处理的残留量最高,残留率近65%。  相似文献   
995.
对国内外现有施肥技术现状进行了调研,结合中国的国情,研究开发出了实用可靠高精密度的施肥机系统。该系统主要由主控制器、高精度的EC、pH传感器,液压水表阀门、压力调节阀、压力计、过滤器、肥料泵等元件组成,在灌溉施肥过程中,肥料泵以微量的脉冲注肥,可以保证精确的肥料施用剂量。该施肥机采用模块化设计,具有结构简单可靠、适用范围广、控制精度高、界面友好等优点,实现了对作物的高产优质栽培所需要的合理营养供给。  相似文献   
996.
有机肥和化肥配施对黑土有机氮形态组成及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有机肥和化肥对黑土中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及其在土壤各层次中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耕层土壤中,常量氮磷钾和倍量有机肥配施,有机氮中铵态氮、氨基酸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最高,各组分含量在不同肥料处理中的顺序是酸不溶氮>氨基酸态氮>铵态氮>酸解未知氮>氨基糖态氮。不同施肥处理有机氮各组分含量随着土层的加深而下降,与有机质的变化规律一致;不同土层的C/N比值在9.03~12.49之间变动。  相似文献   
997.
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养分及有机质组成变化趋势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黄泛平原壤质潮土不同年限的设施栽培土壤为研究对象,探讨了设施栽培条件对土壤养分及土壤有机质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设施栽培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盐分含量均明显高于大田,其含量主要取决于施用化学肥料的种类和数量,随栽培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有机质、腐殖酸、胡敏酸含量随种植年限有升高趋势;HA/FA与栽培年限显著相关,表示设施栽培条件下,土壤熟化程度随有机肥料的逐年施用而有所提高,但HA/FA变化幅度不大,这可能与设施栽培形成的高温高湿条件及施用有机肥料中难分解物质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998.
根据最优设计原理,采用最优混合设计组合成11个处理试验研究表明,1998年小区最高产量为12.92t/hm~2,1999年小区最高产量达13~815t/hm~2,2000年小区最高产量达15.018t/hm~2。由计算机计算筛选出343个方案,其中15~17.625t/hm~2产量的最优组合方案为施有机肥60t/hm~2,追肥施N素462~483kg/hm~2,播前浇底墒水600t/hm~2,补灌1377~1458t/hm~2,马铃薯套种高粱种植密度为马铃薯7.2705~8.3415万株/hm~2,高粱6.5205~7.5915万株/hm~2。  相似文献   
999.
高吸水性树脂在赤红壤及砖红壤上的保水保肥效果研究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在旱地赤红壤和砖红壤上分别以小白菜和辣椒为供试作物,进行盆栽试验和大田试验,以研究高吸水性树脂及其肥料制品对土壤水肥的保持作用。结果表明:PAA能显著降低氮素淋失量,将更多的肥料养分保留在土壤中,同时又能减少土壤水分的无效消耗,从而提高水肥的利用率,最终提高作物产量。在PAA各种处理中,以0.02%、pH6.5的PAA稀凝胶与自来水交替灌溉对水肥保持效果最好,试验条件下,可使N素淋失量减少72.0%,水分利用率提高14.65%,作物产量增加33.20%。以高吸水性树脂和单质肥料为原料的掺混型节水专用肥与等养分的复合肥比较,辣椒果长、肩径宽、果肉厚、单果重明显增加,产量增加5.16%;节水449m^3/hm^2,相当于45mm降水,节水率27.7%。  相似文献   
1000.
Fair-trade and organic products are often sold at price premiums justified by smaller production volumes that are associated with greater social and environmental responsibility. The consumption of these products confers on the consumer a greater sense of morality – and usually a claim to better taste. This paper tells the story of attempts to promote organic/fair-trade rice production by de facto organic Cambodian farmers for export to North American and European markets in order to assist poor farmers to trade their way out of poverty. It demonstrates that instead of promoting sustainable agriculture and fair trade between developed and developing markets, organic/fair-trade projects may impose First World consumer ideals and tastes that are out of step with the larger realities of agrarian transition in Cambodia and the wider region of developing South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