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30篇
  免费   406篇
  国内免费   468篇
林业   217篇
农学   74篇
基础科学   173篇
  3691篇
综合类   55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24篇
畜牧兽医   61篇
园艺   13篇
植物保护   177篇
  2024年   34篇
  2023年   137篇
  2022年   191篇
  2021年   120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33篇
  2018年   133篇
  2017年   225篇
  2016年   221篇
  2015年   129篇
  2014年   132篇
  2013年   226篇
  2012年   256篇
  2011年   256篇
  2010年   229篇
  2009年   216篇
  2008年   256篇
  2007年   272篇
  2006年   270篇
  2005年   209篇
  2004年   161篇
  2003年   176篇
  2002年   126篇
  2001年   118篇
  2000年   85篇
  1999年   72篇
  1998年   74篇
  1997年   53篇
  1996年   58篇
  1995年   58篇
  1994年   54篇
  1993年   53篇
  1992年   25篇
  1991年   26篇
  1990年   33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41.
南方红壤区植被覆盖因子估算模型构建与验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红壤区植被覆盖因子变化规律、构建植被覆盖因子计算模型可为该区域水土流失防治及动态监测提供科学依据。该研究基于广东省五华县水土保持试验推广站200余场降雨试验观测数据,分析了影响水土流失的各关键因子与次降雨土壤侵蚀模数(Individual Rainfall Event Soil Erosion Modulus,ISEM)间定量关系,基于中国土壤流失方程计算了系列次降雨事件不同植被覆盖度对应植被覆盖因子值,构建了植被覆盖因子值与植被覆盖度间数学模型,从点、面2个尺度对模型计算精度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1)ISEM随植被覆盖度增加而降低;ISEM与雨前土壤表层含水率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对数关系;ISEM随坡度增加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规律;ISEM随次降雨量、次降雨侵蚀力和次降雨径流深呈显著正相关线性变化关系。2)构建了植被覆盖因子值与植被覆盖度间二阶指数衰减模型,该模型决定系数和纳什系数分别达0.947和0.876。点尺度验证结果表明90%样本模型计算值与观测值相对误差均小于0.30;面尺度验证结果表明,70%~80%的植被覆盖因子计算值相对误差不超过0.1。总体而言,该模型计算精度较为理想,但由于研究对象典型的时空尺度特征,仍需要更多观测数据对该模型进行完善和验证。研究成果可为深入理解红壤区土壤侵蚀规律、水土流失动态监测提供有益参考。  相似文献   
142.
治黄之本在于水土保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论证了在漫长的地质时期,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幅度很大,有时异常强烈,有时则很轻微。根据子午岭地区土壤侵蚀由强变弱的实例,以及许多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先进典型,说明黄土高原的土壤侵蚀完合可以治理。只有水土保持才是根治黄河水害,促进当地农业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  相似文献   
143.
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分析的土壤侵蚀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侵蚀作为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之一,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共同影响。而湖泊(水库)沉积物作为流域物质迁移的“汇”,可以连续、高分辨率地记录流域土壤侵蚀的信息。通过湖泊沉积指标的研究,可以反演流域土壤侵蚀过程、演化规律。与流域人类活动、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综合分析,可对流域土壤侵蚀发生机制等做出科学论断,为目前水土流失治理等提供参考依据。介绍了基于湖泊(水库)沉积物的放射性同位素示踪研究、矿物与磁性分析、粒度分析、孢粉、元素地球化学分析方法应用于土壤侵蚀的研究进展,并对其应用前景做了瞻望。  相似文献   
144.
电厂建设项目土壤加速侵蚀系数测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采用实验小区法、类比法、实地调查和地面观测等多种方法对萍乡赣能电厂建设项目的厂区扩建区、施工区、施工临时用地区、厂外公路、临时堆土弃渣场和取料场等区域施工当中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进行测算,结果表明:厂区扩建区和施工临时用地区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21,施工区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32;厂外公路路堑边坡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35,路堤边坡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44、路面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21;取料场采挖边坡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76,采挖台面的土壤加速侵蚀系数为64;临时堆土场、弃渣场的年均流弃比为6.4%。  相似文献   
145.
[目的]以长江源头陕西省商南县为例,分析县域土壤侵蚀空间分布,为正确认识与防治长江上游水土流失和做好水土保持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Landsat TM7和ETM+影像,获取商南县2010年土地利用信息,采用修正通用土壤流失方程(RUSLE)确定方程中各影响因子,对商南县土壤侵蚀现状进行定量评价。[结果]林地是商南县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占县域总面积的87.05%,其次是耕地(9.43%)、居民地(2.82%)、水体(0.64%)、未利用地和草地(0.06%)。受坡耕地和低覆盖林草地的影响,商南县2010年土壤侵蚀较严重,平均侵蚀模数4 953.76t/(km2·a)。受侵蚀(轻度以上)面积1 319.3km2,占总面积的57.03%。强度和极强度侵蚀级别面积所占比例为24.10%,其次为轻度侵蚀级别,面积为14.31%,中度和剧烈侵蚀级别面积分别为6.23%,12.39%。剧烈和强度侵蚀主要分布在北部、中部及东南部的山区地段的坡耕地。虽然强度和剧烈侵蚀级别面积比例不是很高,但对该县总侵蚀量的贡献最大,达到52.29%。[结论]不适宜的土地利用是引起严重土壤侵蚀的主要原因;应将县域北部、中部及东南部山区的坡耕地作为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6.
强度侵蚀红壤区不同治理措施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生态治理措施对强度侵蚀红壤区土壤质量的影响,2005年对治理区4种不同治理措施下土壤理化性状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强度侵蚀红壤区经过5年治理后,土壤的理化性质有了明显的改善。封禁措施改善土壤的物理性状最明显,生态果园措施次之,种植胡枝子最差。全面播种百喜草和封育措施能显著改善土壤的化学性状,生态果园措施略差,种植胡枝子改善作用并不明显。同时,这些措施的效果离原始林区的土壤质量还有很大差距。  相似文献   
147.
福建省花岗岩坡地沟谷侵蚀试验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野外考察和定点径流泥沙资料,对花岗岩坡地沟谷侵蚀动力机制、径流泥沙运行规律、发育过程、侵蚀模数等进行定量分析。指出浅沟在坡地折坡处是引发切沟发育的主要地段,是浅沟治理的重点部位。崩岗沟发育地区土壤侵蚀模数大,是花岗岩坡地水土流失防治的重点。  相似文献   
148.
土壤侵蚀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的时空关系   总被引:45,自引:7,他引:45  
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是指在一定的景观内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土地侵蚀特征存在明显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是多重尺度上的植被、土地利用、气象 (降雨 )、地形和土壤等多因子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是就某一具体地区而言存在重点尺度和主控因子 ,土壤侵蚀的重点尺度与主控因子的时空关系因时间、空间和尺度而异。综述了土壤侵蚀的时空变异及其与环境因子时空关系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49.
提高土壤抗蚀性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土壤抗蚀性是影响土壤侵蚀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提高土壤抗蚀性的措施主要有:提高土壤胶体的含量和质量 ;改良土壤结构;采用少耕法 和免耕法耕作;采用秸秆、砂石、作物残茬、 地膜、青草等覆盖耕作法; 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种植根系发达的植物。  相似文献   
150.
Many studies across the central and southern Maya Lowlands of Belize, Guatemala, Honduras, and Mexico have produced records of land degradation, mostly sedimentation and soil erosion, during the ancient Maya period from before 1000 BC to the Maya Collapse of c. AD 900. This paper provides new data from two sites (Blue Creek and Cancuén), synthesizes more than a decade of the authors' research in Guatemala, Belize, and Mexico, and synthesizes other findings from this region. These research projects analyzed more than 100 excavations in upland and depression sites, cored lakes and wetland sediments, and studied sediments in the field and laboratory using radiocarbon dating, a battery of soil chemistry tests, stratigraphic analysis, magnetic susceptibility, elemental analyses, and artifact identification. Our objective was to date when sedimentation and soil erosion occurred, identify stable surfaces, and correlate them with the state of knowledge about past land use. These findings indicate three general epochs of accelerated soil erosion and identified two major paleosols. The three waves of soil erosion occurred in the Preclassic period (c. 1000 BC to AD 250), the Late Classic (AD 550 to 900), and in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The major paleosol (‘Eklu'um’) in these sites is a well-developed Mollisol or Vertisol that started forming in the early Holocene and was buried in either the Preclassic or Classic periods (AD 250 to 900). At some sites the Eklu'um paleosol lies beneath sediments with a fainter paleosol, which in turn lies buried below Classic period and later sediments. This picture shows higher than expected soil erosion linked to the region's first pioneer farmers in the Preclassic and less than expected soil erosion in the Late Classic when population peaked and land use was the most intensive. In other regions like Cancuén, Guatemala, however, most soil erosion occurred during the Maya Late Classic (AD 550–830). Erosion here was intense but short-lived: depressions record 1–3 m of aggradation in two centuries. A third epoch of accelerated soil loss and aggradation arose with the rapid land use changes brought by new pioneers during the last several decad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