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5篇
  免费   143篇
  国内免费   211篇
林业   146篇
农学   128篇
基础科学   51篇
  626篇
综合类   757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168篇
园艺   41篇
植物保护   147篇
  2024年   7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0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71.
Young Norway spruce stands (Picea abies [L.] Karst) are typically cleaned of non-crop species on one or several occasions during young stand stage. In order to objectively evaluate the perceived benefits of early cleaning (EC), we studied the effects of EC on three study sites 2–2.5 years after receiving the treatment. Experiments were established as a randomised complete block design with a total of 40 blocks. Although height growth and mortality were not significantly affected, we found that EC substantially reduced canopy competition and, consequently, the mean diameter of released spruce grew 21–32% faster depending on the site. Furthermore, non-crop trees that were cleared during EC had fewer sprouts in two of the three sites and the sprouts were substantially smaller than the corresponding non-crop trees on control in all sites. EC can reduce the cost of pre-commercial thinning because EC reduced the estimated time needed for subsequent management by 18–49%. Thus, EC offers forest owners and managers an economically viable young stand management option.  相似文献   
72.
干扰树间伐对马尾松人工林目标树生长的初期效应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7年10月在相同林分条件的14年生马尾松人工纯林中进行干扰树间伐,在间伐和对照地块各建立固定样地20块,并于2010年11月进行复测。基于间伐试验后的3年数据,研究干扰树间伐对目标树胸径、树高、枝下高、冠幅直径和材积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干扰树间伐前后,目标树生长均明显快于非目标树;干扰树间伐后3年,目标树的胸径生长量和材积生长量分别高于未间伐林分目标树的80%和55%,树高生长则差异较小,枝下高生长明显减慢,冠幅直径生长年均提高0.44 m,同时林分内较大径级的林木数量增加;随着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的增加,目标树的胸径和材积生长增加,树高和枝下高生长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影响目标树生长的决定因素是目标树自由生长方向数。因此,间伐不应该仅仅注重间伐强度,而且要注重哪些林木(即干扰树)应当被间伐,以便目标树生长得更好。  相似文献   
73.
本试验以红花标记杂交棉鲁05H9为材料,研究不同密度条件下缓控释肥对其生育进程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鲁05H9在不同处理条件下生育进程稳定,施缓控释肥四桃比例更为合理,伏桃和早秋桃所占比例较大;随着密度增大,总产量提高,群体铃数也增加,但单株铃数和平均铃重降低,密度对单株铃数的影响达到显著水平;与常规施肥相比,施缓控释肥可以提高平均铃重,同时影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密度和施肥方式的交互作用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在产量最高的4.2万株/hm2密度条件下,缓控释肥处理每公顷可以增收472元。因此,综合经济及环保效益,鲁05H9在黄河流域棉区可以结合较高密度和缓控释肥方式加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4.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金正大缓控释肥对葡萄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葡萄明显增产、品质改善,还能节约施肥用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75.
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效益和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以及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在福建省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麻溪工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施肥1年后的树高当年增长量为3%~17%,胸径当年增长量为1%~10%,施肥2年后树高的当年增长量为9%~35%,胸径当年增长量为16%~62%.随着杉木幼林的生长,与施肥前相比,施肥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含量大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而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此外,袋控肥料的深层施肥可有利于肥料中氮素和磷素的释放,可提高肥料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76.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pH对铝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由铜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可溶性铝也随之增加,相同pH条件下,可溶性铝的解吸量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恒电荷土壤中铜离子浓度变化对铝释放的影响较可变电荷土壤更大,当pH大于3.6(恒电荷土壤)或pH大于4.0(可变电荷土壤)时,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所研究的铜离子浓度范围内,引起可溶性铝离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体系pH值的变化而非铜离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77.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8.
日光温室墙体与地面吸放热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9  
为研究日光温室土质后墙与地面对室内的放热情况,测定了晴、阴天气条件下土质后墙和地面的表面温度及热通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墙体与地面各自的放热量与室内太阳辐射密切相关,晴天夜间单位面积墙体放热量为 1.90 MJ/m2,地面放热量为1.36 MJ/m2,而阴天夜间单位面积墙体放热量为0.76 MJ/m2,地面放热量为1.34 MJ/m2。对于单位面积墙体和地面而言晴天墙体放热量大于地面,阴天地面放热量大于墙体,无论晴天与阴天地面全天放热总量总是大于墙体释放总量,且地面对周期热量变化的缓冲大于墙体。  相似文献   
79.
按照商品控释肥料的核芯肥料之粒级进行混配,利用底喷流化包膜技术制造出异粒包膜控释肥。通过静水培养试验,分别测得不同粒径控释肥料0、1、2、3、4、5、6、7、14、21、28、56 d的氮素释放率,探讨粒径对氮素释放率、膜芯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增加,氮素释放率明显降低,培养1 d,2~3、3~4、4~5 mm粒径控释肥料的氮素释放率依次为26.9%、4.45%、1.26%; 2~3 mm粒径的控释肥料的控释期只有4 d,3~4 mm为28 d,4~5 mm的大于56 d。培养过程,即控释肥料氮素释放过程,前期释放的氮素主要来自3 mm粒径的控释肥料。粒径大小对膜芯比有极显著的影响,膜芯比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2~3 mm粒径控释肥料膜芯比比预设的降低15.58%,3~4 mm的降低了4.29%; 而4~5 mm的膜芯比则比设计的增加了5.65%。因此要保证控释肥料产品的质量,核芯肥料的粒级是必须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80.
在室内恒温培养条件下,以日本70 d聚烯烃包膜尿素和大颗粒尿素为对照,研究4种丙烯酸树脂(MMA)包膜及其与生化抑制剂结合尿素肥料在土壤中尿素态氮溶出与水解特征,以确定不同种MMA包膜尿素在土壤中缓/控释效果与尿素转化机理。结果表明,4种MMA包膜尿素在土壤中尿素累积溶出量在48 d后达到最大值,接近100%,尿素态氮累积溶出80%的时间分别在第24和28 d,时段平均溶出率最高峰值均出现在9~12 d,为7.73%/d~8.04%/d。4种MMA包膜肥料尿素态氮在土壤中累积残留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0和24 d。MMA膜和NBPT共同作用对抑制尿素释放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其结合型肥料对抑制尿素释放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