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6篇
  免费   142篇
  国内免费   215篇
林业   146篇
农学   128篇
基础科学   51篇
  626篇
综合类   758篇
农作物   105篇
水产渔业   110篇
畜牧兽医   168篇
园艺   42篇
植物保护   149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2篇
  2022年   47篇
  2021年   6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83篇
  2018年   77篇
  2017年   99篇
  2016年   115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18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0篇
  2010年   115篇
  2009年   102篇
  2008年   116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06篇
  2005年   110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22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4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2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金正大缓控释肥对葡萄产量、品质等方面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金正大缓控释肥,葡萄明显增产、品质改善,还能节约施肥用工,经济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62.
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效益和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施肥对杉木幼林生长以及肥料释放特性的影响,在福建省顺昌县洋口国有林场麻溪工区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处理与对照相比,施肥1年后的树高当年增长量为3%~17%,胸径当年增长量为1%~10%,施肥2年后树高的当年增长量为9%~35%,胸径当年增长量为16%~62%.随着杉木幼林的生长,与施肥前相比,施肥处理土壤中有机质、全钾含量大体上呈逐年降低的趋势,而全氮、全磷、水解氮、速效钾含量先增加后降低.此外,袋控肥料的深层施肥可有利于肥料中氮素和磷素的释放,可提高肥料的长期效益.  相似文献   
63.
研究了两种可变电荷土壤和两种恒电荷土壤在不同铜离子浓度条件下,pH对铝释放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加入铜离子浓度的增加,由铜离子交换作用而引起的可溶性铝也随之增加,相同pH条件下,可溶性铝的解吸量依次为砖红壤>红壤>黄棕壤>棕壤,恒电荷土壤中铜离子浓度变化对铝释放的影响较可变电荷土壤更大,当pH大于3.6(恒电荷土壤)或pH大于4.0(可变电荷土壤)时,溶液中可溶性铝的含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在所研究的铜离子浓度范围内,引起可溶性铝离子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该是体系pH值的变化而非铜离子的吸附.  相似文献   
64.
模拟酸雨作用下红壤中多环芳烃的释放及纵向迁移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USEPA优先控制的16种多环芳烃为研究对象,通过酸雨的土柱淋溶试验模拟实际降水过程,分析了不同酸度的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的变化及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柱中纵向迁移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酸度模拟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残留量均较淋溶前减少,pH2.5酸雨淋溶后红壤中多环芳烃含量较淋溶前减小的幅度最大(52.08%),pH5.6酸雨淋溶后减小的幅度最小(21.55%);酸雨破坏土壤微结构,使土壤胶体分散,粘粒下移,与土壤粘粒结合在一起的多环芳烃也一起向下迁移,酸雨pH值越小,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的纵向迁移能力就越强;酸雨对土壤中不同性质多环芳烃的纵向迁移影响不同,对低环多环芳烃(环数≤4)的迁移影响较大,对高环多环芳烃(环数4)影响较小,主要是由于不同性质多环芳烃在土壤中结合的物质不同而引起的。该研究结果为了解酸雨作用下多环芳烃在土壤介质中的稳定性及其对地下水潜在污染的风险评价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5.
日光温室墙体与地面吸放热量测定分析   总被引:23,自引:14,他引:9  
为研究日光温室土质后墙与地面对室内的放热情况,测定了晴、阴天气条件下土质后墙和地面的表面温度及热通量。结果表明,单位面积墙体与地面各自的放热量与室内太阳辐射密切相关,晴天夜间单位面积墙体放热量为 1.90 MJ/m2,地面放热量为1.36 MJ/m2,而阴天夜间单位面积墙体放热量为0.76 MJ/m2,地面放热量为1.34 MJ/m2。对于单位面积墙体和地面而言晴天墙体放热量大于地面,阴天地面放热量大于墙体,无论晴天与阴天地面全天放热总量总是大于墙体释放总量,且地面对周期热量变化的缓冲大于墙体。  相似文献   
66.
按照商品控释肥料的核芯肥料之粒级进行混配,利用底喷流化包膜技术制造出异粒包膜控释肥。通过静水培养试验,分别测得不同粒径控释肥料0、1、2、3、4、5、6、7、14、21、28、56 d的氮素释放率,探讨粒径对氮素释放率、膜芯比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粒径增加,氮素释放率明显降低,培养1 d,2~3、3~4、4~5 mm粒径控释肥料的氮素释放率依次为26.9%、4.45%、1.26%; 2~3 mm粒径的控释肥料的控释期只有4 d,3~4 mm为28 d,4~5 mm的大于56 d。培养过程,即控释肥料氮素释放过程,前期释放的氮素主要来自3 mm粒径的控释肥料。粒径大小对膜芯比有极显著的影响,膜芯比随着粒径的增加而增加。2~3 mm粒径控释肥料膜芯比比预设的降低15.58%,3~4 mm的降低了4.29%; 而4~5 mm的膜芯比则比设计的增加了5.65%。因此要保证控释肥料产品的质量,核芯肥料的粒级是必须控制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67.
在室内恒温培养条件下,以日本70 d聚烯烃包膜尿素和大颗粒尿素为对照,研究4种丙烯酸树脂(MMA)包膜及其与生化抑制剂结合尿素肥料在土壤中尿素态氮溶出与水解特征,以确定不同种MMA包膜尿素在土壤中缓/控释效果与尿素转化机理。结果表明,4种MMA包膜尿素在土壤中尿素累积溶出量在48 d后达到最大值,接近100%,尿素态氮累积溶出80%的时间分别在第24和28 d,时段平均溶出率最高峰值均出现在9~12 d,为7.73%/d~8.04%/d。4种MMA包膜肥料尿素态氮在土壤中累积残留量高峰值分别出现在20和24 d。MMA膜和NBPT共同作用对抑制尿素释放作用效果十分显著, 其结合型肥料对抑制尿素释放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68.
Anionic polyacrylamide (PAM) can prevent soil erosion, but its effect on fine particulate phosphorus (P), such as colloidal P, has not been thoroughly examined. The effects of PAM on the release potentials of water‐dispersible colloids (WDC) and total P, molybdenum‐reactive P (MRP), and molybdenum‐unreactive P (MUP) in the colloidal and truly dissolved phases (i.e., TPcoll, MRPcoll, MUPcoll, TPtruly, MRPtruly, and MUPtruly) from six soils across South China were tested in this study.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release potentials of TPcoll in the control treatments were 6·9–46·1 mg kg−1 and generally highest in sandy loam soil. Following low (12·5 kg ha−1), middle (25 kg ha−1), and high (50 kg ha−1) levels of PAM application, the release potential of TPcoll decreased by 41·7, 63·2, and 77·4% compared to the control group, respectively. Additionally, PAM may trigger MRPcoll and TPtruly releases in sandy loam and/or silt soils, and for most soils, MRPtruly and MUPtruly showed the highest release potentials at middle or high PAM levels. A significant PAM application level by soil site interaction for the release potentials of WDC and colloidal P was observed. 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 showed that the PAM rate combined with soil sand content can successfully predict the release potentials of WDC (R2 = 0·552, p  < 0·001) and TPcoll (R2 = 0·738, p  < 0·001). Our results suggest that PAM can effectively reduce the loss of soil colloids and colloidal P, while its effects are related to both application level and soil texture. Copyright © 2017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69.
制备了吲哚美辛缓释胶襄,并考察了其释药机理及影响释药因素。结果表明:微晶纤维素的用量是影响微丸质量的主要因素,包衣材料乙基纤维素与聚丙烯酸树脂Ⅱ号的比例及包衣增重是影响药物释放的主要因素。吲哚美辛缓释胶襄制备工艺稳定,能够达到12h平稳释药。  相似文献   
70.
通过对1/2大比例模型的试验与仿真分析,研究了结构-箱基础-土体系的动力反应.将实测基频结果与基于刚性地基的仿真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实测结果小于有限元结果;但将实测基频结果与考虑相互作用的仿真分析结果对比,发现实测结果与仿真分析结果吻合,这说明土-箱基础-结构相互作用改变了结构体系的动力特性,使结构体系的自振周期延长,同时也验证了仿真分析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