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29篇
  免费   815篇
  国内免费   761篇
林业   2496篇
农学   588篇
基础科学   448篇
  2465篇
综合类   4693篇
农作物   257篇
水产渔业   602篇
畜牧兽医   798篇
园艺   208篇
植物保护   950篇
  2024年   89篇
  2023年   299篇
  2022年   364篇
  2021年   425篇
  2020年   438篇
  2019年   527篇
  2018年   284篇
  2017年   422篇
  2016年   513篇
  2015年   430篇
  2014年   652篇
  2013年   684篇
  2012年   876篇
  2011年   912篇
  2010年   662篇
  2009年   698篇
  2008年   682篇
  2007年   729篇
  2006年   664篇
  2005年   548篇
  2004年   441篇
  2003年   416篇
  2002年   336篇
  2001年   271篇
  2000年   235篇
  1999年   143篇
  1998年   111篇
  1997年   101篇
  1996年   100篇
  1995年   80篇
  1994年   76篇
  1993年   67篇
  1992年   49篇
  1991年   45篇
  1990年   42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21篇
  1987年   17篇
  1986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41.
本文从吉林省荒地资源的实际出发 ,在荒地资源生态适宜性评价基本理论的指导下 ,采用地理信息系统方法 ,对吉林省荒地资源进行了生态适宜性评价。通过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融合、分析、处理 ,可以直观获得荒地资源的生态适宜度等级 ,从而提高评价效率 ,为荒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2.
陕甘宁老区建立生态特区的必要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历史与现状方面分析了陕甘宁老区加强生态环境建设的必要性。阐述了陕甘宁老区历史上范围的变化及其对中国革命和经济建设的贡献。从多方面分析了它的自然条件 ,揭示了其自然环境的脆弱性。说明了该区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和存在的问题 ,揭示了其贫困落后的社会经济状况。提出了在该区建立生态特区以促进其生态环境建设的观点。  相似文献   
43.
乌梁素海生态恢复机理与工程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我国干旱区典型草型湖泊—乌梁素海设立试验基地 ,进行生态恢复工程试验研究。研究表明 :乌梁素海受富营养化影响 ,正在向芦苇沼泽—碱蓬盐化草甸—白刺荒漠方向演化。生态恢复机理是 :( 1 )减少大型水生植物有机氮、磷向底质的沉降 ,削弱内源性营养物负荷的积累与储备 ;( 2 )减少大型水生植物死亡后矿化成氨态氮 ;( 3)控制底质中有机氮向水体释放生成氨态氮。采用机械化方式收割大型水生植物转移营养盐 ,抑制生物促淤效应以及对芦苇区进行园田化生态管理是乌梁素海生态恢复的关键技术 ,也是乌梁素海环境与资源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  相似文献   
44.
我国防沙治沙科研的突破口初探-以河西走廊沙区为例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河西走廊的防沙治沙科研在我国广大沙区具有代表性。河西走廊防沙治沙科研存在的主要问题是 :⑴宏观战略研究薄弱 ,研究缺乏系统性。主要表现在 :治沙措施散件得不到优化组合 ,其功能得不到充分发挥 ;研究客体之间互相割裂 ,缺乏从总体上控制沙漠化的研究 ;农业开发与生态资源保护的结合点问题没有解决 ;研究课题重复。⑵散件成果多属定性结论 ,缺乏操作性。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是治沙科技发展的突破口 :只有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才能科学处理生态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三方面的关系 ,才能实现各种防沙治沙措施的优化配置 ,才能实现治理结果的持续稳定。运用现代数学方法建立沙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数学模型才能科学处理多系统的复杂关系。现代数学方法是系统科学的主要方法。运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和现代数学方法是治沙科技发展必须达到的 ,是治沙科技发展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45.
塔里木河流域生态环境恶化的水文效应   总被引:12,自引:9,他引:12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大的内陆河。 4条源流出山口多年平均天然径流量 2 2 4 .9× 10 8m3 (195 7~ 2 0 0 1年 )。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 ,塔里木河流域山区气候出现变暖增湿的趋势 ,2 0世纪 90年代径流量达 2 4 1.9× 10 8m3 ,增幅 7.6 %。由于源流区人类开发利用水资源的影响 ,使得补给塔里木河干流的水量不断减少 ,水文条件改变 ,造成干流上、中游段耗水严重 ,导致下游生态与环境急剧退化。自 2 0 0 0年以来 ,实施的从开都河—博斯腾湖向下游绿色走廊应急输水 ,已使下游生态环境开始恢复生机。  相似文献   
46.
额尔齐斯河流域生态系统格局及变化   总被引:8,自引:4,他引:8  
本文首先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气候,地貌,水文等环境因子特征进行了评述,进而阐述了流域生态系统的特征和格局以及在自然和人为干扰作用下的变化。分析结果表明在自然干扰作用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格局与流域水文情势变化相适应,处于准稳定变化状态,而在人为对流域水文情势扰动下,流域生态系统的格局间接地受到影响。从而产生新的格局,其作用的强度,持久性和生态系统的格局变化程度过错大于大于自然干扰作用下的变化。引额调水工程对额尔齐斯河流域河谷生态系统内部单元格局变化具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47.
民勤绿洲生态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民勤绿洲边缘 ,光照丰富、温差大 ,有利于农产品质量的提高。但是水资源缺乏 ,地下水位急剧下降和土地沙化是民勤绿洲农业生产的首要问题。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生态资源 ,并充分提高其利用率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主要课题。只有通过引进优良品种 ,调整农业种植结构 ,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 ,才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8.
晚稻稻瘟病BP神经网络分区预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相关分析方法分析了浙江省19个县1988~1999年晚稻稻瘟病发病与有关环境因子的关系,筛选了8个气象因子用于晚稻稻瘟病发生程度长期预报。根据各预报因子与稻瘟病发病程度相关性,采用邻接二维图论聚类分析法,将19个点(县)划分为4个生态区。每个生态区内运用BP神经网络技术建立模型,并进行拟合和试报。1997~1999年试报验证,在划分稻瘟病生态区的基础上,应用BP神经网络模型对稻瘟病进行长期预测预报是可行的,3年试报成功率分别是78.95%、84.21%和78.95%。文中还对该方法与过去常用的预报方法的试报结果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49.
干旱区绿洲荒漠交错带土地退化及生态重建   总被引:20,自引:15,他引:20  
由于经济的发展,土地资源受到越来越大的压力。当这种压力超过了土地资源的承载能力,就导致了土地退化的发生。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基础,土地资源的退化表现为:土壤肥力降低,生物多样性降低,以及伴随的经济发展的落后。当前世界范围内对土地退化的治理,基本方法仍是基于生态学理论的生物方法。但对土地退化的恢复与生态系统的重建的研究,需要经过谨慎设计的长期实验。绿洲荒漠交错带的重要性,不仅表现为是绿洲的保护屏障,而且在绿洲经济的发展中也起到巨大的作用。通过对国内外大量研究的回顾,讨论了在不同地区进行的长期实验所采用的方法。有人为因素参与的退化土地恢复与生态重建,可以在短期内取得明显效果。产生土地退化的原因,不仅仅是土地资源特点与自然环境这样一些自然因素,还包括一些社会与经济因素。因此退化土地的恢复与生态重建的成功,需要一种考虑自然、社会和经济因素的综合的方法。  相似文献   
50.
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AFLP) analysis was used to study genetic variation among 76 isolates of Verticillium. A dendrogram based on the AFLP data revealed three main groups. One group consisted of 35 European isolates derived from Brassica napus together with five Californian isolates taken from B. oleracea. This group displayed a high degree of genetic similarity and included three isolates earlier classified as Verticillium longisporum, indicating that all isolates in this group probably should be regarded as members of V. longisporum. V. dahliae isolates constituted the second group while the third group contained four V. albo-atrum isolates. In addition to these three groups, a cluster of six V. nigrescens isolates was observed. However, the genetic distances between the isolates of V. nigrescens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ose between members in the other groups and the bootstrap value for the V. nigrescens cluster was subsequently low. Four isolates classified as V. tricorpus were highly diverse and did not cluster together. Analysis of molecular variance revealed that the isolates of V. longisporum were separated into four subgroups, based on geographic origin. The study furthermore shows that AFLP is a suitable method for studying population structure in Verticilliu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