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140篇
  免费   891篇
  国内免费   2030篇
林业   472篇
农学   1397篇
基础科学   1193篇
  5737篇
综合类   5700篇
农作物   1079篇
水产渔业   411篇
畜牧兽医   1055篇
园艺   269篇
植物保护   748篇
  2024年   113篇
  2023年   434篇
  2022年   702篇
  2021年   747篇
  2020年   775篇
  2019年   825篇
  2018年   695篇
  2017年   977篇
  2016年   1147篇
  2015年   787篇
  2014年   810篇
  2013年   1321篇
  2012年   1386篇
  2011年   1094篇
  2010年   849篇
  2009年   806篇
  2008年   620篇
  2007年   663篇
  2006年   595篇
  2005年   485篇
  2004年   360篇
  2003年   277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173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40篇
  1998年   112篇
  1997年   98篇
  1996年   105篇
  1995年   112篇
  1994年   66篇
  1993年   82篇
  1992年   66篇
  1991年   59篇
  1990年   47篇
  1989年   48篇
  1988年   38篇
  1987年   26篇
  1986年   20篇
  1985年   7篇
  1984年   6篇
  1983年   6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2篇
  1977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2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901.
砂质潮土冬小麦对氮肥的利用与氮素平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析了不同施肥时期对砂质潮土小麦产量、氮素吸收与利用、土壤残留与氮素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 ,氮肥在一半做底肥的基础上 ,以拔节期追肥小麦产量最高。在返青期与孕穗期追肥之间 ,低氮肥用量情况下 ,以孕穗期追施小麦产量较高 ,而在高氮肥用量时二者没有差异。氮肥一半做追肥施用植株吸收氮量比氮肥全部做底肥显著提高 ,这种提高主要来自肥料氮。拔节期追肥利用率最高。小麦收获后土壤中肥料残留氮的 31 7%~ 66 8%分布在 0~ 40cm土层内 ,且随施肥时间的推迟 ,0~ 40cm土层内残留氮所占的比例增加 ,而底施和返青期追施的氮肥在下层残留的比例高于后期追肥 ,其在 80~ 1 0 0cm土层的累积量甚至超过了表层土壤残留量。但后期追肥氮素挥发损失严重。  相似文献   
902.
为探讨高温堆肥中氮素损失的有效控制技术,以2种不同热解温度制备的稻壳生物质炭为堆肥添加剂,与羊粪、食用菌渣混合,进行了43 d的堆肥试验。设置了3 个处理,羊粪与食用菌渣质量比9:1混合体作为预备物料,在预备物料上分别添加450、650 ℃热解的生物质炭(占预备物料质量百分比15%)为B1、B2处理,在预备物料上添加未热解的稻壳(与生物质炭等体积)为CK处理。监测了堆肥体的温度、NH3挥发、N2O排放、pH值等参数变化动态,分析了不同热解温度生物质炭在堆肥中的保氮效果。结果表明,B1、B2处理促进了堆肥初期的温度快速上升,堆肥体初次升温至55 ℃所需时间分别较CK 缩短了2、6 d,B2 处理的促升温、增温效应优于B1 处理;堆肥43 d 后,CK、B1 与B2处理的NH3挥发累积量分别为378.12、117.22、94.16 mg/kg,N2O排放累积量分别为13.9、26.3、23.6 mg/kg,氮素损失率分别为47.8%、34.1%,30.5%;B1、B2处理增加了堆肥体N2O排放,降低了堆肥体NH3挥发,整个堆肥过程中N2O排放累积量远小于NH3挥发累积量,添加生物质炭对堆肥过程氮素损失表现为正向的减控作用,B1、B2处理的氮素损失率分别较CK处理降低了28.6%、36.19%,B1、B2处理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合堆温快速上升、氮素损失控制等指标,B2处理对羊粪堆肥过程保氮效果优于B1处理;堆肥工程中应用生物质炭减控氮素损失及提高堆肥质量,优选热解温度650 ℃制备的生物质炭。  相似文献   
903.
试验采用裂区设计,以硝态氮和铵态氮两种氮素形态为主处理,5个供氮水平为副处理,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水田与旱地烤烟在团棵、旺长、脚叶采烤、腰叶采烤和顶叶采烤等5个生育期烟叶的总氮浓度、硝酸还原酶和谷酰胺合成酶活性的氮肥效应。结果表明,水田与旱地烤烟在各氮肥处理下团棵期烟叶的氮浓度最高,旺长期稍有下降,至脚叶采烤期则迅速降低;烟叶中的硝酸还原酶和谷酰胺合成酶活性从团棵到旺长期迅速升高,进入采烤后逐渐降低。水田烤烟烟叶总氮浓度和硝酸还原酶活性比旱地烤烟大,而谷酰胺合成酶则水田小于旱地,说明烤烟在水田状况下吸氮能力比旱地烤烟强;然而水田烤烟氮同化能力比旱地烤烟弱。试验结果还表明,水田与旱地烤烟烟叶的总氮浓度、硝酸还原酶和谷酰胺合成酶活性分别在09~0.kg/hm2和07~5.kg/hm2范围内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由于土壤中铵态氮的转化与硝态氮淋溶损失,导致铵态氮的肥效优于硝态氮。  相似文献   
904.
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及其成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盆栽试验,以氮胁迫与正常供氮条件下籽粒产量的比值作为氮效率系数,探讨了不同品种油菜氮效率差异及其生理基础。结果表明,所测定的8个油菜品种氮效率系数的变化范围是0.37~0.69;氮胁迫与正常供氮条件下不同油菜品种植株氮素累积吸收量、生长后期茎叶氮素转运率及氮素生理效率的比值不同,氮效率高的品种,其比值高,反之亦然;在氮素供应水平低的情况下,氮效率高的品种具有较长的根长、较多的侧根、较高的茎叶硝态氮再利用量和叶片硝酸还原酶活性。  相似文献   
905.
循环率r的大小直接影响间歇入渗土壤致密层的发育程度,进而影响其减小土壤入渗率和田面糙率的作用。该文在室内模拟了地下水位为70.00 cm的非饱和土壤、灌施条件下的垂直一维间歇入渗过程,重点研究了循环率对肥液(KNO3溶液)间歇入渗的减渗性和土壤中入渗水、硝态氮的运移分布特性。结果表明,减小循环率可使肥液间歇入渗表土致密层发育更加成熟,减渗作用明显增强,同时入渗水分、硝态氮分布于更浅层土壤中,减弱土壤硝态氮的淋失趋势。  相似文献   
906.
土壤脲酶活性对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3,他引:15  
以浙江省嘉兴市双桥农场的青紫泥水稻田为研究对象,采用大田小区的研究方法,对不同供肥水平下水稻追施尿素后田面水中氮素主要形态的浓度变化进行了动态监测,并从土壤酶学的角度探讨了其氮素转化的深层机制。研究发现.土壤脲酶在稻田田面水氮素转化中起着关键作用,施尿素后3天内田面水中总氮、氨氮的浓度及氨氮/总氮比值达到峰值.且第二次追肥较第一次追肥后峰值低.随后急剧下降。5天后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说明施肥后前5天是氮素大量且快速流失的关键时期,其流失以氨氮为主;土壤脲酶活性在第一次追肥后3~5天也出现了明显的增长趋势,第二次追肥后脲酶活性增强幅度远小于第一次追肥.N270处理初期甚至出现了负增长;线性相关分析表明田面水中氨氮/总氮的比值与土壤脲酶活性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说明土壤脲酶在水土界面氮素迁移转化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因此,抑制脲酶活性可能是降低稻田氮素流失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907.
采用微区和小区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控释氮肥对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形态生理特征及对根系衰老过程中膜脂过氧化产物和活性氧清除酶活性的影响。研究表明,施用控释氮肥,明显地增加杂交水稻生育后期的根干重、根长和根长密度,而根半径减小;提高根系活力和吸收面积,使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中MDA含量降低和SOD、POD和CAT的活性提高。控释氮肥中,氮的逐渐释放,可减少具有强烈伤害的活性氧产物速率及其累积数量,提高活性氧清除酶的活性,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杂交水稻生育后期根系的衰老和吸氮能力的衰退。  相似文献   
908.
深耕改善砂姜黑土理化性状提高小麦产量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为探明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进一步挖掘砂姜黑土生产潜力,发挥地域资源优势,以周麦27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设置免耕、旋耕(15 cm)、深耕(30 cm)3种耕作方式,研究了耕作方式对砂姜黑土农田土壤容重、有机碳含量、无机氮含量以及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苗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处理间0~10 cm土层土壤容重差异不显著(P0.05),但深耕处理显著降低10~30 cm土层土壤容重(P0.05)。在小麦苗期、越冬期、拔节期、开花期和成熟期,3种耕作方式对0~2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的影响规律不明显,但深耕处理明显增加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20~40 cm土层土壤铵态氮含量均为深耕旋耕免耕。与免耕处理相比,深耕处理通过增加小麦穗粒数和千粒质量,最终促使籽粒产量增加16.33%。综上所述,在该试验条件下,在秸秆还田的基础上,小麦季30 cm深耕处理可以降低土壤容重,增加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而提高小麦籽粒产量,可作为砂姜黑土农田适宜的耕作方式。  相似文献   
909.
水氮管理及品种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光能利用率(RUE)是作物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之一。遗传特性和栽培管理措施等因素通过影响作物冠层结构及冠层形成过程,进而影响作物的光能利用率。为探讨不同冬小麦品种在不同水氮管理条件下的光能利用率,于2012—2013年,在中国科学院栾城农业生态系统试验站,进行了3个冬小麦品种(‘冀麦585’、‘科农199’和‘石新828’)在3个氮水平[135 kg(N)·hm?2,180 kg(N)·hm?2,225 kg(N)·hm?2]和3个灌溉水平(70 mm,140 mm,210 mm)下的大田试验,对关键生育期光合有效辐射截获、生物量和叶面积等参数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冬小麦品种的光能利用率存在显著差异(P0.05),‘冀麦585’、‘科农199’和‘石新828’的光能利用率分别为2.10 g?MJ?1、2.05 g?MJ?1和1.93 g?MJ?1。不同水氮处理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有一定的影响,其值为1.80~2.20 g?MJ?1;水氮因素对冬小麦光能利用率的影响不同,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光能利用率增加,适度的水分亏缺会产生较高的光能利用率。光能利用率增加与生物量形成呈正相关,但当生物量增加到一定程度后冬小麦产量并不随生物量的增加而增加,这与干物质量转移率随着生物量增加而降低有关。结果还显示:从拔节期到灌浆期冬小麦的光能利用率与气温存在明显的曲线关系,其在水氮条件下表现不一致。综合上述分析结果,需要适宜水氮供应才能获得适度干物质积累,提高光能利用率和有效干物质运转,最终提升冬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910.
邢维芹  王林权  李立平  李生秀 《土壤》2003,35(3):242-247
在灌水量为300m3/hm2、施N肥量为248.1kg/hm2的条件下,模拟大田条件研究了两种水肥空间耦合方式下的土壤水分、速效N的动态运移规律。试验表明,在半干旱地区隔沟灌溉水肥异区、隔沟灌溉水肥同区两种处理方式的灌溉水在剖面上均以垂直运动为主,同时存在水平运动。隔沟灌溉水肥同区处理的速效N在剖面上垂直运动明显,处理后15天速效N基本均匀地分布于0~100cm土层内,速效N含量在施肥区和未施肥区之间差异较小;而隔沟灌溉水肥异区处理的速效N垂直运动程度小,速效N主要分布在60cm以上土层,速效N水平运动不明显,施肥区速效N含量远高于未施肥区。水肥异区养分的淋溶深度较小,淋失的可能性小,有利于养分长期在剖面较浅层次中分布,为作物吸收创造了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