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52篇
  免费   24篇
  国内免费   16篇
林业   6篇
农学   65篇
基础科学   7篇
  31篇
综合类   200篇
农作物   46篇
水产渔业   4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197篇
植物保护   2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16篇
  2021年   2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30篇
  2018年   18篇
  2017年   25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8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5篇
  2009年   26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3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23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4 毫秒
41.
 ‘青杂3 号’冬瓜是以90-31-N33自交系为母本, 以91-43-51 为父本配制的杂交种,具有耐贮运、高产、优质等优点, 宜于长江中下游春季栽培, 又适合华南沿海、海南等南菜北运基地反季节栽培。  相似文献   
42.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o identify the pathogens causing a new leaf spot disease on bitter gourd. The diseased leaves were collected from bitter gourd plantations around Nanning, Guangxi province. The pathogen causing this disease was identified by pathogenicity, morphology, and combined gene sequences analysis on ITS, TEF and GPD. The morph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thogen were similar to that of Bipolaris bicolor. The representative isolate was clustered into one clade in phylogenetic tree with B. bicolor, which indicated that the leaf spot of bitter gourd was caused by B. bicolor. This is the first report of a leaf spot disease caused by B. bicolor on bitter gourd.  相似文献   
43.
施肥水平对苦荞产量及生物类黄酮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提高苦荞的产量和品质,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苦荞在不同施肥水平下的栽培模式进行了试验,以提出苦荞高产和高生物类黄酮含量的最佳施肥水平。结果表明:苦荞在中等肥力的土壤上栽培,产量最高的施肥水平为施25kg/667m2磷肥作底肥,5kg/667m2尿素作追肥,不施复合肥;生物类黄酮含量最高的施肥水平为施12.5kg/667m2复合肥、25kg/666.7m2磷肥作底肥,不追肥。  相似文献   
44.
为了弄清食用甜蕨和苦蕨黄酮提取物的抗氧化特性,以VE为对照,采用分光光度法等方法,研究了食用甜蕨和苦蕨黄酮类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清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510nm下,甜蕨和苦蕨黄酮提取液的含量分别为843.59μg/g和614.15μg/g;甜蕨和苦蕨黄酮提取物对DPPH均有较好的清除效果,苦蕨与甜蕨黄酮提取物浓度为12.283μg/mL时,对DPPH的清除率分别为87.13%和50.21%,苦蕨黄酮提取液的抗氧化能力显著高于甜蕨,但二者的抗氧化能力均显著高于VE。  相似文献   
45.
用新化白苦瓜做母本P(2感虫品种),广西野生苦瓜做父本P(1抗虫品种)进行杂交获得F1代。F1代分别与P1、P2回交获得两个回交世代B1和B2,同时F1代自交获得F2代。利用以上六个世代进行田间试验,在田间自然虫源条件下,对苦瓜植株果实抗虫性的遗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苦瓜对瓜实蝇的抗虫性是数量性状的遗传,符合加性-显性遗传模型,抗瓜实蝇的遗传以加性效应为主。  相似文献   
46.
以生活中常见的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为试验菌,提取丝瓜(Luffa cylindrica)汁作为抑菌物质,考察不同浓度的丝瓜汁对黑曲霉的抑菌效果.结果表明,当丝瓜汁浓度为0.01 g/mL、温度为25~35℃时为部分抑菌,温度为45℃时为完全抑菌;浓度低于0.001 g/mL、温度为25~45℃时完全不抑菌.  相似文献   
47.
探究赤霉素(GA3)对苦瓜种子萌芽的影响,试验设5个赤霉素质量浓度(0 mg/L为温水浸种),并对3个不同苦瓜品种(槟城二号,青丰王,卢旺大肉苦瓜)的种子进行浸种,然后将其置于培养皿中,在30~33℃的培养室中进行发芽,统计其发芽率,并对所得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以及差异显著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所有质量浓度处理下,品种间发芽率大小为槟城二号青丰王卢旺大肉苦瓜,发芽率最高的处理是赤霉素浓度为10 mg/L,发芽率达75%,发芽率最低的为40 mg/L和0 mg/L(清水浸种)。由此说明,一定质量浓度的赤霉素浸种有利于提高苦瓜种子发芽率。  相似文献   
48.
研究表明叶面喷施有机液肥能够使冬瓜增产5.84%~13.96%;同时提高冬瓜维生素C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改善品质。但在稀释200倍喷施时冬瓜增产效果差,而且降低冬瓜维生素C和可溶糖含量,应当采取适当浓度方可取得较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49.
早白1号是采用株州长白苦瓜高代自交系9925-5-7-11-2-25与成都大白苦瓜高代自交系9903-1-3-4-3-4配制而成的苦瓜一代杂种。主蔓长3.5~4.0 m,节间长7~10 cm,生长势较强,分枝性强。叶片绿色,掌状浅裂。第1雌花节位为第9节,从定植到采收60 d(天)左右,比对照成都大白苦瓜早熟3~5 d(天),属早熟品种。商品瓜白色,表面条瘤与粒瘤相间,长圆柱形,瓜长约35 cm,单瓜质量250 g。果实口味清香、微苦,粗纤维少,口感细腻,品质优,商品性好。植株连续坐果能力强,前期产量约850 kg?(667 m2)-1,总产量约2 000 kg?(667 m2)-1,白粉病的田间发病程度低于对照成都大白苦瓜。适合长江流域春季露地或早春大棚种植,每667 m2定植1 800~2 200株。  相似文献   
50.
以耐湿涝瓠瓜材料JZS和不耐湿涝材料T2002及其杂交F2群体为材料,选择湿涝条件下不定根数目作为耐湿涝鉴定指标,分析瓠瓜耐湿涝特性遗传规律,并采用集团混合分离分析法筛选相关分子标记。结果表明,瓠瓜亲本JZS的耐湿涝特性由1对显性单基因控制,F1的不定根数目比耐湿涝亲本JZS增多,表现出超亲优势。在600个RAPD和100对瓠瓜SSR引物中,共有18个引物(14个RAPD和4对SSR)在双亲中显示多态性。最终筛选到瓠瓜SSR引物S87/88,在双亲及基因池间稳定扩增出片段大小为230 bp的差异条带。通过F2153个单株验证,确定表型调查耐湿涝结果与分子标记S87/88鉴定结果相关性极显著(相关系数0.78),利用Mapmaker 3.0软件对分子标记与表型结果进行连锁分析,S87/88与瓠瓜耐湿涝相关的不定根数目基因的连锁距离为8.8 cM,为进一步利用分子辅助育种加速耐湿涝瓠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效标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