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46篇
  免费   109篇
  国内免费   194篇
林业   94篇
农学   73篇
基础科学   153篇
  703篇
综合类   616篇
农作物   12篇
水产渔业   105篇
畜牧兽医   71篇
园艺   8篇
植物保护   414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126篇
  2021年   91篇
  2020年   68篇
  2019年   87篇
  2018年   64篇
  2017年   124篇
  2016年   146篇
  2015年   107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140篇
  2012年   146篇
  2011年   177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11篇
  2008年   95篇
  2007年   81篇
  2006年   65篇
  2005年   65篇
  2004年   36篇
  2003年   24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01.
通过对四川盆周山区发展特色优质猕猴桃的国际市场前景、生产现状、条件优势分析.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发挥品种资源优势,推行规范化的综合配套生产技术;培育龙头企业,创立优势品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新兴生态产业。  相似文献   
102.
在对新疆孔雀河流域1973年(MSS)、1990年(TM)、1999年(ETM)3个时期遥感数据进行解译的基础上,得到了研究区3个时期土地利用/覆盖类型变化的基础数据。根据这些数据,进行了土地利用/覆盖类型构成比重、单一土地利用动态度、综合土地利用动态度、以及土地利用程度变化分析。结果表明,1973~1999年间,研究区内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结构的重心,由草地、林地、盐碱地,转向草地、耕地、盐碱地,草地始终是研究区内面积比重最大的土地利用/覆盖类型;耕地、城乡工矿居民用地、革地面积大幅度增加,林地、水域、盐碱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戈壁、沼泽面积减少幅度相对较小,沙地、裸岩石砾地的面积基本不变;区内各种土地利用/覆盖类型的变化及其相互转化程度非常剧烈;区内土地利用程度逐年提高,土地的开发利用处于发展期。  相似文献   
103.
潮河上游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年径流影响模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以北京潮河密云水库上游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61—2000年期间降雨、径流以及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情况,利用一个集总式的水文模型(IHACRES模型)模拟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对年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40年来,潮河上游流域降雨--径流的演变过程可划分为3个阶段:1961—1978年(第一阶段)、1979—1993年(第二阶段)、1994—2000年(第三阶段)。相对第1阶段而言,第2和第3阶段流域降雨的产流能力总体上呈减少趋势。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流域内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比较明显,主要变化趋势是林地面积持续增加,耕地、草地及未利用土地向林地的转换构成了土地覆被变化的主导过程,成为影响流域年径流的主要因子。第2阶段,耕地和林地的面积分别增长了7.47%和7.78%,流域内水库和塘坝等水利设施的修建及大规模利用也发生在这一阶段;第3阶段,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主要表现为林地面积的大幅度增加(11.81%)。利用IHACRES模型模拟了第2和第3阶段的"基准年径流",通过对比实测年径流和基准年径流的差异,得出了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减少了流域年径流的结论。其中第2阶段土地利用和覆被变化的影响程度为27.76%,第3阶段为26.15%。  相似文献   
104.
四川盆地紫色岩风化成土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对四川盆地7个主要地层组的紫色泥页岩研究结果表明,除难风化的飞仙关组页岩外,年风化崩解厚度平均达1.5-4cm。并具有季节动态变化,高温多雨的7、8、9月崩解量占全年的60%以上。岩块风化成土率(<2mm)和化泥率(<0.25mm),除飞仙关组页岩外,每年达20-50%和2-14%以上,3年分别达50-95%和3-20%以上,遂宁组紫色泥页岩具有较高的成土率和较低的化泥率。  相似文献   
105.
太湖鳜鱼摄食习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详细研究了太湖鳜鱼的食物组成,摄食习性与季节的关系,摄食习性与体长的关系等,并探讨了其在大湖渔业中的地位。研究结果表明,鳜鱼对大湖经济鱼类危害不大,并且能抑制野杂鱼的过度繁殖,因此提出了保护和增殖鳜鱼的主张。本研究还为鳜鱼的人工养殖在饵料选择问题上提供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为了充分利用地方资源有利基因拓展现代育成品种的遗传基础和改良目标性状,利用15个主要农艺性状对135个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晚熟、株高和穗颈长偏高、着粒密度和产量偏低为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的主要特征。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为3.42% ̄35.01%,单株产量、单株有效穗、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穗颈长短、着粒密度等6个性状居前列。主成分分析显示,PC1-PC5能够解释总体70.4%的变异,而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着粒密度、单株有效穗、株高、千粒重、单株产量等7个性状因具有高的特征向量值,为分析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资源的重要性状。以主成分分析中提取的5个公因子进行聚类分析,可将研究材料分为14类,其中第Ⅰ、Ⅸ、ⅩⅣ和Ⅻ类品种有利性状突出,是改良当地糯稻品种的极有用的种质资源。产量构成因子和单株产量的偏相关分析表明,太湖流域糯稻地方品种对产量的贡献主要是单株有效穗和每穗粒数,这也是地方品种亟待改良的重点。研究还发现,同名异种现象十分普遍。  相似文献   
107.
太湖上游典型城镇地表径流面源污染特征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选择太湖上游典型城镇,在不同临前降雨条件下,对城镇地表径流系统地进行空间采样,分析采样样本的统计分布特征。结果显示,受城镇复杂人类活动的影响,城镇地表径流面源污染输出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针对典型城镇整体的空间采样样本符合对数正态分布,基于样本频率分布特征,统计城镇地表径流的面源污染浓度,其中COD为7.729(7.299,8.184)mg.L-1,TN和TP分别为1.790(1.752,1.829)mg.L-1和0.117(0.107,0.129)mg.L-1。对不同临前降雨条件下、不同用地类型的样本分别进行统计,获得不同临前降雨条件、不同城镇用地类型的地表径流面源污染浓度统计特征,证实了临前降雨条件、城镇用地类型对城镇地表径流面源污染输出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08.
Based on the sample data on the concentrations of nutrient elements and heavy metals in the sediment collected from Baiyangdian Lake (BL) in June 2004, the pollution level and the distribution of N, P, organic matter (OM), and the heavy metals Cu, Zn, Cd and Pb in water body sediment were analyzed. The pollution trends and current loads between BL and Taihu Lake (TL) were compared using relevant data from BL obtained in 1982 and 1994 and from TL in 1988 and 2000. The findings showed an ever-increasing trend of pollution year by year both in the sediment of BL and TL, although N and P pollution was somehow controlled at the end of the 1990s. The pollution situation in the BL area indicated that the downriver regions were more seriously polluted than the upriver regions, and the most heavily polluted sites were the outlet of the Fuhe River, the original wastewater reservoir of Tanghe River, and the densely populated Chunshui and Wangjiazhai villages. For the TL, the northern lakeside regions were found to be more seriously polluted than the southern regions, although the center of the lake was still relatively pollution free. The most heavily polluted spots were Wuli Lake, Meiliang Bay near Changzhou, Wuxi and other neighboring cities. While the Cd pollution in BL was greater than that in TL, there were not many differences in the average loads of Cu, Zn and Pb.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alternative measures to deal with the different pollution levels in these two lakes.  相似文献   
109.
太湖人工放流鲢、鳙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分析了1992年和1993年度太湖人工放流鲢、鳙以后的捕捞产量、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1992年太湖鲢、鳙鱼种的放流量为923×104尾,252.16t.该年鲢、鳙捕捞产量为1379.71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9.99%。1993年2种鱼的放流量增加为1132×104尾,354.24t,捕捞产量上升为1670.10t,占全湖捕捞总产量的11.87%。1984年以来,十年间放流鲢、鳙鱼的年平均产量达1450.8t,已接近五十年代鲢、鳙天然资源渔产量的最高记录。表明太湖人工放流鲢、鳙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稳定和提高太湖鱼产量有积极作用,在调整和改善太湖水产资源的合理结构方面也有积极的意义。根据太湖的环境条件、浮游生物的丰盛程度和鲢、鳙的生长速度和肥满度等指标的分析,认为鲢、鳙还有增产的潜力,还可适当增加放流量。  相似文献   
110.
太湖不同营养水平湖区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27,自引:2,他引:27  
应用淡水沉积物磷形态的标准测试方法(SMT),调查了太湖富营养程度不同的5个湖区沉积物中的磷形态分布及其垂向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太湖各湖区沉积物中总磷(TP)和磷形态空间差异性较大,活性组分(Fe/Al-P)分布的差异性要大于活性较差的组分(Ca-P和OP),这与太湖不同湖区水动力条件,污染状况及沉积环境的有关。TP的平均含量为606.6 ̄1691.8mg·kg-1,高营养程度的北部湖区高于其他湖区。无机磷(IP)是各湖区沉积物中磷的主要成分,占TP的54.7% ̄81.0%。在富营养程度高的藻型湖区梅梁湾,Fe/Al-P是磷的主要存在形态(>58.3%),远高于Ca-P(<25%)和OP(<20%);而在水质较好的草型湖区东太湖,则以有机磷(OP)(43%)为主;在中营养的贡湖,各形态磷比例相当。在垂向分布上,各形态磷都有一定的变化规律,但在不同湖区,不同磷形态的变化趋势不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