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9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1篇
林业   6篇
农学   5篇
  2篇
综合类   26篇
农作物   1篇
畜牧兽医   4篇
园艺   1篇
植物保护   3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日光温室条件下,将番茄、甘蓝、棉花、茄子、黄瓜5种寄主植物两两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组合后寄主植物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丽蚜小蜂对番茄与黄瓜、甘蓝与黄瓜组合后的黄瓜上烟粉虱若虫寄生率分别是37.60%、34.60%,显著高于单种黄瓜上的寄生率28.00%;对两种组合中番茄上烟粉虱的寄生率为45.34%(单种)和46.20%(组合),甘蓝上的寄生率为35.38%(单种)和36.40%(组合),差异不显著。其他8组组合中寄主植物上的寄生率间均差异不显著,即寄主植物组合对丽蚜小蜂的寄生影响不大。但无论是寄主植物单种还是寄主植物组合混种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都没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2.
周期性高温对丽蚜小蜂田间应用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究高温逆境条件下丽蚜小蜂在田间的释放效果及高温对丽蚜小蜂生长发育、生殖及存活的影响,设计了田间及室内验证试验。在夏季高温季节监测棚内温度,并释放丽蚜小蜂,测定其对粉虱的防治效果。在室内周期性重复高温(26、30、35、40、45℃),测定高温对丽蚜小蜂羽化率、寿命及产卵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夏季高温季节释放丽蚜小蜂,其对粉虱的控制效果较差,并且在田间寄生率较低。温度升高,丽蚜小蜂蛹羽化率、寿命及产卵量均随之降低。26~45℃丽蚜小蜂羽化率从93.45%降至0;寿命从13.55 d下降至1 d;产卵量从92.05头下降至0头。繁育丽蚜小蜂的温度最好控制在30℃以下;在田间应用过程中棚内温度不要长时间保持在35℃以上,否则严重影响丽蚜小蜂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53.
芙新姬小蜂Neochrysocharis formosa是潜叶蝇类害虫的优势天敌。在中国已发现孤雌产雌品系(thelytokous strain)和两性品系(arrhenotokous strain)。以实验室连代饲养的芙新姬小蜂两种品系为研究对象,比较了两种品系在5个温度梯度(18、22、26、30和34℃)下未成熟期的生活史参数。结果表明:卵-幼虫历期、蛹历期和整个未成熟期均随温度升高而缩短;相同温度条件下,孤雌品系和两性品系雌蜂的未成熟期的发育历期,在18、22和30℃下均为孤雌品系显著短于两性品系,在26℃下,二者无显著差异,在34℃下则为前者显著长于后者;5个温度下,孤雌品系雌蜂个体大小和卵子数均分别显著低于两性品系雌蜂。综合分析表明,两种品系在未成熟期的生活史特征参数方面发生了较大程度的分化。  相似文献   
54.
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常混合发生,危害严重。丽蚜小蜂是粉虱类害虫的重要寄生性天敌,被广泛应用于温室作物上粉虱的防控。本文分别以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经多代连续扩繁,各自建立起稳定的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W1和W2表示),以这两种小蜂种群为天敌试虫,研究了其对不同寄主植物上混合发生的两种寄主粉虱若虫的寄生选择性及其后代蜂生长发育适应度表现。结果表明,番茄、茄子、菜豆上温室白粉虱和烟粉虱的同龄若虫同时存在时,小蜂W1和W2均偏好寄生于温室白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烟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黄瓜上两种粉虱混合存在时W1偏好寄生于烟粉虱,且寄生其若虫内后代蜂的发育历期显著短于寄生温室白粉虱若虫内的发育历期,但寄主植物及粉虱对丽蚜小蜂的羽化率均无显著影响。综合来看,无论饲养寄主为温室白粉虱或是烟粉虱,丽蚜小蜂均偏好寄生温室白粉虱,且寄生温室白粉虱内的后代蜂发育适合度较高,这对指导寄生蜂的人工饲养及有效利用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5.
在不同温度条件下(24、26、28、30、32℃),建立丽草蛉(Chrysopa formosa Brauer)实验种群生命表,研究温度对丽草蛉实验种群生长发育及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丽草蛉卵期、幼虫期、蛹期、产卵前期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9.22、7.47、8.69、7.04、7.52℃和72.40、302.21、240.86、140.49、793.16日度。丽草蛉各虫态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丽草蛉发育速率与温度为显著相关性;内禀增长率(rm)均大于零,种群趋势指数(I)均大于1,丽草蛉实验种群呈增长状态;在26、28、30℃时,丽草蛉内禀增长率(rm)及种群趋势指数(I)分别为0.095 0、0.116 3、0.113 9及48.363 5、66.610 0、48.069 3。26~30℃为丽草蛉种群生长的适宜温度。  相似文献   
56.
Understanding the interactions among biological control agents, such as competition for the same host in intraguild predation, is a key component for successful biological control strategies. The pathogenic ability of Lecanicillium longisporum (Petch) Zare and Gams (Ascomycota: Clavicipitaceae) against the greenhouse whitefly, 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 (Westwood) (Hemiptera: Aleyrodidae) and its parasitoid, Encarsia formosa Gahan (Hymenoptera: Aphelinidae) was assessed. Treatment with six serial deposition rates of fungal conidia on cucumber leaf surface indicated that whitefly mean mortalities for isolates LRC190, LRC216 and LRC229 reached 61, 79 and 54% at 2.6 × 107 conidia/mm2, respectively. Median lethal time (LT50) values for isolates LRC190, LRC216 and LRC229 were 6.2, 4.9 and 6.9 days, and median lethal dose (LD50) values were 1.2 × 106, 2.9 × 105 and 6.9 × 106 conidia/mm2, respectively. The number of surviving parasitoid larvae, pupae and adult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concentrations of fungus, and earlier developmental stages of parasitoid were affected negatively by fungal treatment. Reproductive capacity and longevity of female parasitoid emerging from fungus-treated hosts were not affected by fungus treatment. These results indicate that correct timing of fungal and parasitoid application may mitigate the negative effects due to direct competition for the same host. In this regard, treatment with fungi in later immature stages of the parasitoid was generally positive with minimum risks of deleterious effects.  相似文献   
57.
为了明确螺虫乙酯大量使用后残留剂量对丽蚜小蜂寄生能力的亚致死效应,本研究在测定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室内毒力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浓度螺虫乙酯对丽蚜小蜂寄生功能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LC10、LC30和LC50的螺虫乙酯均可降低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瞬时攻击率。经LC5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处理时间延长,达0.13 d,寄生上限降低,寄生效能被抑制。经LC1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处理时间缩短,仅0.04 d,寄生上限提高,寄生效能被促进,但其平均寿命仅13.07 d;当烟粉虱若虫密度较高时,LC10的螺虫乙酯处理后的丽蚜小蜂对烟粉虱若虫的搜寻效应提高。LC50的螺虫乙酯可抑制丽蚜小蜂的寄生能力,而LC10的螺虫乙酯可刺激丽蚜小蜂,提升寄生效能,但缩短了成虫寿命。田间使用螺虫乙酯防治烟粉虱时,应注意其残留量对丽蚜小蜂寄生能力的亚致死效应。  相似文献   
58.
在日光温室条件下,将健康的番茄和甘蓝植株,以及被烟粉虱Bemisia tabaci刺吸24h后的番茄和甘蓝植株分别与带有烟粉虱若虫的黄瓜植株组合,研究丽蚜小蜂Encarsia formosa对黄瓜上烟粉虱若虫的寄生率.结果表明,与被烟粉虱刺吸后的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丽蚜小蜂,对烟粉虱的寄生率分别为39.60%、35.72%,显著高于与健康番茄、甘蓝组合的黄瓜上的寄生率(分别为30.84%、29.37%);但不同植株组合对丽蚜小蜂在寄主植物上的羽化率没有显著影响.通过气质联用测定两种寄主植物被烟粉虱刺吸前后的挥发性气体成分,结果表明,番茄主要以萜烯类化合物为主,而甘蓝主要以酮类化合物为主.被刺吸后的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比健康寄主植物挥发性气体成分和相对百分含量都有较大的变化.  相似文献   
59.
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明确优良天敌丽草蛉对重大入侵害虫草地贪夜蛾的控害潜能,本研究测定了丽草蛉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和低龄幼虫的捕食能力及其功能反应,观察并总结了其捕食行为特点。结果表明,丽草蛉2龄、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卵及1~2龄幼虫均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2龄幼虫日均捕食猎物卵(30.2±6.8)粒、1龄幼虫(22.2±5.6)头,3龄幼虫对猎物1龄幼虫的捕食量最高,为(66.8±13.3)头,其次是对卵和2龄幼虫,捕食量分别为(46.2±8.9)粒和(10.95±1.2)头。丽草蛉幼虫对不同虫态草地贪夜蛾的捕食量随猎物密度增加逐渐升高后趋于稳定,符合Holling Ⅱ功能反应模型。3龄幼虫对草地贪夜蛾的搜寻处理能力、捕食速率及最大捕食量均显著优于2龄幼虫,控害效能更强。本研究结果为利用丽草蛉持续控制草地贪夜蛾提供了重要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0.
日光温室条件下,分别以温室粉虱和烟粉虱作为扩繁寄主,建立起稳定的2种丽蚜小蜂种群(分别以E1和E2表示)。对这2种不同寄主来源的丽蚜小蜂在番茄、黄瓜、菜豆、茄子上烟粉虱和温室粉虱的寄生率进行了研究与比较。结果表明,E1和E2对4种寄主植物上温室粉虱的控制作用均显著大于对烟粉虱的控制作用;E1对茄子和黄瓜上的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较好,E2对4种植物间粉虱类害虫的控制作用无显著差异。2种小蜂在4种植物上烟粉虱的寄生率,除番茄上E1(27.84%)低于E2(42.22%),差异显著,其余3种植物上,均是E1高于E2,差异显著;2种小蜂在4种植物上对温室粉虱的寄生率,均是E1高于E2,差异显著,即对于4种植物上的粉虱类害虫的控害效果E1要相对优于E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