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637篇
  免费   35篇
  国内免费   73篇
林业   50篇
农学   63篇
基础科学   55篇
  129篇
综合类   337篇
农作物   15篇
水产渔业   31篇
畜牧兽医   34篇
园艺   11篇
植物保护   2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20篇
  2017年   28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4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44篇
  2011年   60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36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22篇
  2003年   10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8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741.
甘肃省作为我国马铃薯主要产区,探索其种植科学性及适宜性,对优化我国马铃薯产业布局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布设采样点对甘肃省马铃薯产区水、热、光等气象资源、立地条件以及土壤理化性状数据进行调查,利用SPSS26.0、GS+软件对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用Arcgis10.8普通克里格插值法对相关数据进行插值处理,用拉斐尔法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对马铃薯种植区域进行适宜性评价。结果显示,甘肃省马铃薯种植高度适宜区、适宜区、勉强适宜区和不适宜区的面积分别为98.86万hm2、213.36 万hm2、120.00万hm2、88.75万hm2,分别占全省耕地总面积的18.98%、40.95%、23.03%和17.04%。影响甘肃省马铃薯适宜性分布的主要因素为海拔、年降水量和年平均气温。  相似文献   
742.
基于全域旅游理念和适宜性评价理论,对桂林城区至阳朔县区域绿道网选线规划展开重点研究。采用实地踏勘、问卷调研等方法,首先对区域现有旅游资源状况和绿道建设可行性进行分析,提出绿道网规划选线目标,即南拓北线漓东绿道,同步建设漓西绿道,并结合桂阳绿道、漓西绿道两条主干绿道,打造中部绿道网,构建“桂-阳”全域旅游郊野型绿道网。其次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等定量方法构建适宜性评价结构模型,确定地貌、景点资源、水资源、村镇、商业资源5个一级因子指标及权重,利用GIS技术生成综合适宜性分析图,结合已有道路和资源进行修正后获得绿道网选线布局。最后对绿道分级、驿站站点间距、配套服务、综合道宽度等建设提出技术要求。  相似文献   
743.
矿业废弃地的优化再利用对资源型城镇转型所需的各项建设拓展空间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该研究以北京市门头沟区为例,集成3S技术与实地调研,分析其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的状况及时空变化,采用面向地理过程动态环境模型(Dinamica EGO)模拟趋势发展情景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格局;基于门头沟区"首都生态涵养发展区"的功能定位,耦合主成分分析与BP神经网络方法对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高新技术产业的适宜性进行评价;依据适宜性评价结果及产业转型的用地需求设置土地转换规则,结合生态位线性规划模型及约束条件对其进行数量结构优化,采用Dinamica EGO模型对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空间格局进行优化;对比优化格局和趋势发展格局,进行调控。结果表明:1)2006-2018年,门头沟区共323.30 hm2的矿业废弃地得到再利用,西部各镇的矿业废弃地主要再利用为林地、耕地和果园,东部各镇的矿业废弃地主要再利用为林地、公园、住宅用地和高新技术产业用地;2)趋势发展情景格局中,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用地的矿业废弃地分布于妙峰山镇和潭柘寺镇等,再利用为生态旅游业的矿业废弃地多分布在大台街道、王平镇等,再利用为高新产业用地的矿业废弃地多分布在大台街道和军庄镇等;服务于产业转型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优化格局中,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的矿业废弃地面积为251.75 hm2,主要集中在军庄镇、王平镇等,再利用为生态旅游业的面积为67.25 hm2,主要分布在妙峰山镇、清水镇等,再利用为高新技术产业的面积为84.25 hm2,主要分布在王平镇和妙峰山镇;3)两情景下有108.5 hm2的矿业废弃地再利用用途一致,无需调整。约有63.75 hm2的矿业废弃地在趋势发展情景下被再利用为生态旅游用地,应调整为生态农业用地,约有61 hm2的矿业废弃地在趋势发展情景下再利用为生态农业用地,应调整为生态旅游业用地;妙峰山镇、王平镇、永定镇约12.5 hm2的矿业废弃地结合当地基础设施,调整发展为高新技术产业用地。  相似文献   
744.
Long‐term contribution of soil loss events depends on both – the magnitude and the occurrence probability – but oftentimes, a limited observation period impedes the assessment of the temporal soil loss distribution. In this research, the event‐based soil loss from two plot locations in Lower Austria (Mistelbach and Pixendorf) was linked with the event‐based rainfall erosivity (EI30) to assess the temporal soil loss distribution using long‐term rainfall data from two meteorological stations in Lower Austria. For both plot locations, a risk analysis was performed to (i) assess the long‐term average annual soil loss and to (ii)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incremental erosion events according to different event return periods. The risk analysis showed that in Pixendorf the events <20 years return period dominatingly contribute to long‐term soil loss, because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vents >20 years return period is progressively reduced through the low occurrence probability. On the contrary, in Mistelbach the soil loss magnitudes of the extreme events overcome the effect of the low occurrence probability, and consequently, the contribution of the extreme events (>20 years return period) is dominant. The spatially variable contribution of the erosion events reveals the need for spatially customized soil conservation strategies. A risk analytical approach may help to allocate the driving events and thus to define proper event design magnitudes for local soil conservation planning. Copyright © 2014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745.
研究了CIMS网络的特点,给出了该系统的排队策略的稳态特性方程,并应用留数定理成功地给出了该方程的传输概率的解,为进行CIMS网络性能分析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