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13篇
  免费   148篇
  国内免费   1215篇
林业   71篇
农学   53篇
基础科学   47篇
  2936篇
综合类   538篇
农作物   42篇
水产渔业   5篇
畜牧兽医   13篇
园艺   20篇
植物保护   51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80篇
  2021年   97篇
  2020年   107篇
  2019年   143篇
  2018年   143篇
  2017年   172篇
  2016年   196篇
  2015年   174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277篇
  2012年   396篇
  2011年   149篇
  2010年   167篇
  2009年   146篇
  2008年   109篇
  2007年   115篇
  2006年   138篇
  2005年   98篇
  2004年   85篇
  2003年   79篇
  2002年   65篇
  2001年   68篇
  2000年   67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62篇
  1996年   50篇
  1995年   46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5篇
  1992年   2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3篇
  1988年   9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8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71.
Variable Rate Technology (VRT) has the potential to increase crop yields and improve water quality relative to Uniform Rate Technology (URT). The effects on profitability and water quality of adopting VRT for nitrogen (N) and lime were evaluated for corn production on four claypan soil fields in north central Missouri under average to better than average weather conditions. Variable N and lime rates were based on measured topsoil depth and soil pH, respectively. VRT rates were compared to two different uniform N applications (URT-Nl based on the topsoil depth within these claypan soil fields, and URT-N2 based on a typical N rate for corn production in this area). Expected corn yield was predicted based on topsoil depth, soil pH, N rate, and lime rate. Water quality benefits of VRT relative to URT were evaluated based on potential leachable N. Sensitivity analyses were performed using simulated topsoil data for topsoil depth and soil pH. Results showed that VRT was more profitable than URT in the four sample fields under URT-N1, and in two of the four fields under URT-N2. Greater variation in topsoil depth and soil pH resulted in higher profitability and greater water quality benefits with VRT. Results support adoption of VRT for N and lime application for other claypan soil fields with characteristics similar to those in the fields use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72.
黔东南州黄壤水稻土磷钾营养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氮肥作肥底,采用磷、钾2因素D-饱和最优设计,在黔东南州不同海拔的黄壤水稻土进行水稻磷钾营养试验,结果表明,黄壤水稻土普遍缺磷,每kg可增产稻谷5.4kg.每hm^2施有机肥1.5万kg、土壤速效钾>100mg/kg时,可不施用化学钾肥;当土壤效钾<80mg/kg时,施化学钾肥有显著的经济效益。本试验获得了不同肥力水平黄壤水稻土磷、钾最佳施肥方案4套,按此方案实施每hm^2可获得稻谷产量8100  相似文献   
173.
不同肥力水平的红壤、冲积土种植柑桔、龙眼、荔枝、香蕉、枇杷等主要果树后,其土壤酶活性与微生物特性有较大差异,并随季节而变化.红壤果园土壤酶活性依次为柑桔园>香蕉园>龙眼园>荔枝园>枇杷园,冲积土果园土壤酶活性依次为柑桔园>龙眼园>香蕉园>荔枝园>枇杷园.两种土壤的微生物总数均为柑桔园>香蕉园>龙眼园>荔枝园>枇杷园.这种生物特性与土壤肥力的高低呈显著的正相关,它左右土壤肥力的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74.
地带性土壤发育成马肝土以后,表层、亚表层不同腐解程度的有机残体数量增加.铁质、铁锰质凝团数量减少,并形成许多腐殖质铗质扩散胶膜和根际铁质环状物。其渗育层、潴育层出现了许多体积较大的扩散状铁质,铁锰质凝团、凝块、凝粒集合体和无定形锈斑。 马肝土各发生层的孔隙壁、裂隙壁均无淀积粘粒胶膜的发育。相反原地带性母土在水稻土形成后,淀积粘粒胶膜消失并使扩散状胶膜出现褪色现象。在土壤微垒结类型上,除残留有起源土壤的特征外,马肝土多呈基质内有离析物的细粒物质微垒结。  相似文献   
175.
水稻土磷环境敏感临界值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采用室内测试方法研究了3组质地(粘土、重壤土和轻壤土)水稻土水溶性磷(0.01mol·L-1CaCl2-P)与土壤测试磷(Olsen-P和Bray1-P)及土壤磷饱和度的关系。结果表明,水稻土因淹水耕作,其磷释放潜力明显高于旱地土壤,水溶性磷随土壤测试磷的增加而增加。土壤测试磷及磷的饱和度与土壤水溶性磷的关系存在转折点,当土壤磷超过转折点时,土壤水溶性磷和磷的释放潜力明显增加。在好气条件下,供试水稻土磷环境敏感临界值(转折点)在Olsen-P50~75mg·kg-1、Bray1-P90~140mg·kg-1和磷饱和度21%~23%之间;在厌气条件下,供试水稻土磷环境敏感临界值(转折点)在Olsen-P35~45mg·kg-1、Bray1-P75~115mg·kg-1和磷饱和度16%~18%之间,超过临界值土壤磷素可对环境产生非常明显的负影响,不应再施用磷肥和粪肥。  相似文献   
176.
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对湖南长沙市郊区6个蔬菜基地土壤的立地条件和肥力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结果表明:6个基地的土壤均由分布在河流两岸的河谷阶地和河漫滩的河流沉积物以及分布在红壤丘岗谷地的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而成.地势平坦、开阔,海拔40~50m之间.土壤质地为轻壤至重壤,砂粘适中,其总体养分状况良好,有机质、氮素、磷素和钾素含量均很丰富,尤其是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极高,远高于一般高产耕地土壤和自然土壤,是菜园土壤的一大显著肥力特征.其中,以陈家渡基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最高,卷塘村基地的土壤肥力水平最低;不同母质发育的土壤中,以冲积物发育的冲积菜园土的肥力水平较第四纪红色粘土发育的红菜园土高,特别是全钾、缓效钾的含量差异显著;一般情况下,除土壤pH值外,供试剖而土壤的其他养分含量均随剖面深度的增大而降低.  相似文献   
177.
对不同地区的几个砂姜黑土剖面的粘粒矿物进行了 X 射线衍射分析,结果表明均以蒙皂石为主,其次为伊利石,高岭石和蛭石含量较少,仅山东高密的砂姜黑土削面含少量绿泥石。这与毗邻土壤类型迥然不同。对黑土层石英砂的 SEM 观察表明,砂姜黑土的母质均为洪(冲)积-湖沼沉积型。笔者认为,砂姜黑土中高含量的蒙皂石主要系流水悬浮而来,在湖泊静水环境中沉淀富集而成,其来源范围比粗骨颗粒部分更广泛。  相似文献   
178.
人工合成氧化铁矿物对土壤光谱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化学合成和去除技术与光谱测定技术,研究了人工合成氧化铁矿物对土壤的反射光谱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人工合成针铁矿后土壤的光谱反射曲线在350~600 nm和840~1100 nm波段有明显的吸收谷,含不同比例人工合成针铁矿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418 nm处,另外在932 nm处也有一个比较大的差值。添加人工合成水铁矿后土壤的光谱反射曲线在450~720 nm和860~1400 nm波段有明显的吸收谷,另外在1900 nm处也有较明显的差异,含不同比例人工合成水铁矿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551 nm处,另外在946 nm处和1900 nm处也有比较大的差值。添加人工合成赤铁矿后土壤的光谱反射曲线在450~720 nm和860~1400 nm波段有明显的吸收谷,含不同比例人工合成赤铁矿的土壤光谱反射率之差的最大值出现在517 nm处,另外在916 nm处也有比较大的差值。  相似文献   
179.
向海沼泽湿地土壤特征及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对向海沼津湿地土壤形成条件和主要成土过程的研究,将其沼泽土壤划分为4个亚类型,并分别描述了各自的分布规律和剖面特征。在向海沼泽湿地土壤盐渍化、沙化、退化问题日益严重的大前提下提出了可持续开发利用对策。  相似文献   
180.
江西省抚州地区水稻土壤养分限制因子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土壤养分状况系统研究法对抚州地区中潴乌潮沙泥田水稻土样进行了养分状况综合评价,确定限制作物生长的养分因互及最佳施肥技术。盆栽试验结果表明:高梁作为指示作物时,土壤中主要缺N,P,K,S,Zn,Ca,盆栽中不施用这些元素相对产量只有45%,68%,79%,72%,70%,87%;水稻作为指示作物时,土壤中主要缺N,P,K,S,Zn,盆栽不施用这些元素相对产量只有42%,79%,58%,74%,90%。田间试验结果表明:K肥对水稻的生产有极显的影响,每公顷施59-98kg纯K,比对照增产306-417kg,增产率为4.5%-6.1%,增产显。S肥和Zn肥的试验则表明,在施用先进量N,P,K肥条件下,每公顷施用30kgS肥比不施S肥处理,产量增加153kg,增产率为2.13%;每公顷施用6kg纯Zn比不施Zn肥的处理,产量增加127.5kg,增产率为1.78%;S肥和Zn肥综合施用增产显,增产达372kg/hm^2,增产率达5.1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