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61篇
  免费   20篇
  国内免费   17篇
林业   45篇
农学   12篇
基础科学   5篇
  5篇
综合类   434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31篇
园艺   6篇
植物保护   39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39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23篇
  2013年   25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46篇
  2010年   48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4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13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0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2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1 毫秒
121.
作为汉代经学兴盛时期的诠《易》佳著,《焦氏易林》将《周易》六十四卦演化为四千〇九十六卦、配以四千〇九十六林辞,以独特的文本形式和筮占应用显示其卓异的易学建构。一方面,《易林》融《诗经》《易经》于一体,因易象立文辞、以文辞释卦象,创造出万象缤纷、运舞不休的易象世界;另一方面,《易林》揭橥易象世界之中的恒常天道与非常之变,呈现为六十四卦值日以及四千〇九十六个之卦的易学文本形式,而每一次筮占操作则成为激活《易林》文本的生存论契机。《易林》以六十四卦值日的卦气说统摄纷纭活泼的易象世界,这种易学创制是《周易》在汉代天人之学背景下的创造性诠释,是汉代易学的杰出典范,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22.
本文主要探讨了兰州地区在清代嘉庆年间由于砂田和水车的出现而使棉花作物得以试种成功,但由于诸多原因,棉花的种植在兰州最终废止,笔者对其各种原因探讨后认为社会经济原因是导致兰州地区棉花种植废止的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23.
牡丹雍容华贵、国色天香,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对象。特别是在唐代,诗人们写下了数量众多、美不胜收的咏牡丹诗,这些诗歌或直接赞美牡丹的形色之美;或描述了当时社会有关牡丹的习俗与风尚;或借牡丹抒怀,表达诗人们的思想情感;或通过牡丹反映出阶级差别,谴责当时社会中存在的问题。笔者从唐代牡丹诗歌入手,结合唐代的习俗及风尚.探讨富有民族特色的牡丹文化情结及意蕴。  相似文献   
124.
晚清的中国社会曾出现过一个艰难的政治转型的实践过程,历经设总理衙门、戊戌维新变法运动和清末新政立宪运动,但最终都不可避免地以悲剧的形式而宣告失败,清王朝也因此走向终结。毋庸置疑,清末政治转型失败是各种“合力”作用的结果。因为政治制度有其运动的惯性,从宏观的角度分析,任何一次政治转型能否成功,其基本原因在于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它的变更要受到历史传统、现实环境、主观意志等多种因素的制约。对历史进行仔细梳理,导致晚清政治转型失败的关键原因有三个:(1)传统政治文化的惰性致使转型缺乏社会动力与活力;(2)传统士人阶层气象的丕变导致组织制度的缺失;(3)以儒学为核心的传统意识形态的崩溃使转型缺乏精神基石。研究总结这一历史实践可以使我们更好地把握历史,更可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5.
古往今来咏梅的诗词歌赋众多,李清照评“世人作梅词,下笔便俗”。故本文在对李清照咏梅词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试图从易安词对咏梅词这一文类写作空间的拓展角度进行分析,以此揭示词人对咏梅词做出的独特贡献,品味其梅花词的“不俗”之处。  相似文献   
126.
明中叶学术界兴起的考证之学,迤逦发展至清代乾嘉时期而蔚为大国。这期间经历两个阶段:(1)从求博到求真。明代考证学以博奥夸耀于世,实事求是之意不足,而哗众取宠之心有余。入清以后,学者鄙弃明人治学的浮嚣之气,考证之学转向求真。(2)从求古到求是。清代乾嘉时期的学术,有吴派和皖派之分,吴派稍早于皖派,其学标榜“求古”,唯汉是从。皖派不以为然,治学主张“实事求是”。清代学术的思想理论性不如宋明之理学,但亦自有其特色。本文重点分析了戴震“以情情”的思想意义,以及“由词通其道”的治学方法,同时对章学诚“六经皆史”的方  相似文献   
127.
秦汉磔刑考     
磔刑是秦汉时期的一种死刑。磔的本意是裂牲,是指在宗教献祭仪式中杀牲祭神,后来演变为一种割裂肢体、挖出内脏的酷刑,用于惩罚群盗等重罪。通说以为磔刑是处决后暴尸或以马车撕裂受刑人的肢体都是错误的。后世的凌迟保留了割裂肢体、挖出内脏等裂牲的基本方法,当是由磔刑发展而来。  相似文献   
128.
杨屹 《古今农业》2009,(1):77-82
“陇上江南”的天水,在清代前期农业开发中获得了根本发展,大量的荒地开垦为耕地,人口激增,小型水利灌渠兴修,作物栽培在局部地区精耕细作,粮食亩产量有所提高,从而奠定了本区的农业结构格局。由于大面积的草地被垦殖,也加剧了本区的水土流失,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和自然灾害的频繁发生。  相似文献   
129.
在发生战乱或其它不安定的社会状态时,清代皖江圩区依靠其独特的地域特点及水利组织,组织团练,保家自卫,在维持地方统治秩序、维护社会安定上出现独特的社会应对。这时的圩区由基层行政组织和水利组织发展成为军事组织。战争结束后,团练转化为维护地方秩序的力量。  相似文献   
130.
清代热河地区的宫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仓是清代热河地区最具特色的粮仓,它的建立是由热河地区独特的发展背景决定的。宫仓从属于皇家内务府,是清廷设立最早,发挥作用的时间最长的粮仓,是清代热河地区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对宫仓的研究还较为薄弱,值得关注与研究。本文拟对清代热河地区宫仓的建立、粮食来源、功能、管理及宫仓对热河地区发展的作用等问题做进一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