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42篇
  免费   135篇
  国内免费   113篇
林业   163篇
农学   22篇
基础科学   59篇
  958篇
综合类   364篇
农作物   5篇
水产渔业   19篇
畜牧兽医   20篇
园艺   9篇
植物保护   71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34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42篇
  2020年   4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19篇
  2017年   62篇
  2016年   61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61篇
  2013年   79篇
  2012年   131篇
  2011年   110篇
  2010年   68篇
  2009年   81篇
  2008年   88篇
  2007年   93篇
  2006年   81篇
  2005年   77篇
  2004年   72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29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1篇
  1998年   27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19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22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4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9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目的】利用突变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产生的突变模糊隶属函数,研究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的多目标评价问题。【方法】运用突变级数法,将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按照突变理论的要求进行多层次矛盾分解,从保水保土的基础效益、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4个方面构建了16项评价指标,对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安家坡小流域的水土保持综合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有2个明显的增长期,2000年以后发展平稳,该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环境步入良性循环状态。【结论】安家坡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突变指数随时间呈波动式上升趋势,与实地调研结果相符。实例评价结果表明,突变级数法是合理、客观而可行的,其为解决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效益多目标评价问题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2.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农田氮、磷流失特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为明确洱海北部地区不同轮作模式下农田氮、磷流失特性,客观评价环境污染风险。试验在洱海北部地区沿弥苴河和罗时江流域的7个乡镇进行。采用定点取样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法进行多点重复监测,调查不同轮作模式、轮作周期内田面水和沟渠水的氮、磷含量变化情况,研究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磷污染的负荷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田面水中,不同轮作模式下氮素的流失差异显著且以水溶态为主,可溶性氮浓度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油菜水稻模式最低,其它轮作模式居中分布;降雨径流氮流失量以大蒜水稻模式最高。磷素流失总量偏低,且以泥沙结合态为主,轮作模式间无显著差异。田面水质劣于沟渠水,田面水对沟渠水存在不同程度增荷作用;农田水对沟渠水总氮和总磷的增荷率分别为73%和82%,其中追肥是导致农田水对沟渠水增荷的关键因素。本研究中,大蒜水稻是洱海流域农田氮、磷流失风险最高的种植模式;蚕豆水稻比大蒜水稻模式减少氮素流失风险38%。应综合考虑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合理安排种植结构,为洱海流域种植结构调整、控制农田面源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3.
北京市永定河流域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借助于遥感和地理信息技术,以永定河(北京段)流域1978、1988、1999、2004、2005年5期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结合若干地形数据库资料,统计永定河31年间水域、草地、耕地、林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六大土地类型的面积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单一土地利用平均动态度、单一土地利用平均转出率和转入率等指标,对永定河(北京段)流域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格局与过程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①31年间,永定河(北京段)流域的土地利用/覆盖面积呈现一定程度的波动.1978~2004年各类面积占总面积的比例由大到小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水域>未利用地>草地;2004~2009年比例变化为有林地>耕地>建筑用地>未利用地>水域>草地.②在1978~2009年间,水域、未利用地、建筑用地3个土地类型转化比较剧烈;草地在1988~2004年间变化幅度大,转入、转出率较高;耕地减少;林地则呈现增加态势.  相似文献   
104.
延河流域NDVI与主要气候因子的时空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基于RS技术提取延河流域2000-2004年的NDVI影像,基于GIS技术生成流域气温和降水的内插分布图,并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法和空间回归分析法分别对NDVI与气温和降水的时间、空间相关关系进行研究,以期为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延河流域的植被NDVI存在明显的时空差异性,...  相似文献   
105.
The Wangdonggou Watershed on the Loess Plateau in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study area to develop a model for soil erosion assessments. Using the data collected at 20 sampling sites all tentatively selected indicators were assessed against their corresponding erosion intensity through a correlation analysis. Eight highly correlated indicators were then chosen for the soil erosion assessment. In addition, threshold limits to delineate the class size for these indicators and weights to rank them were determined. Next, a grading model incorporating the selected indicators class rating and their associated weights was developed and verified by an on site evaluation of the soil erosion intensity in the study area. Results of the verification showed that the overall accuracy of the indicator system for assessing soil erosion in the Loess Plateau gully regions could reach 85%.  相似文献   
106.
有偿投入开发治理小流域效益及可行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该以元谋干热河谷侵蚀沟谷-绿豆箐小流域有偿投入开发治理为例,分析了该治理模式的经济、生态及社会效益,讨论提出了有偿投入开发治理小流域的几个条件。  相似文献   
107.
小流域治理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小流域是生态子系统、经济子系统和社会子系统组成的复合巨系统,小流域治理是对这三个子系统的协调过程。从哲学的观点分析小流域特征及治理特性,不仅要研究其线性,内在性、规范性、平衡性、渐进性、稳定性、透明性、确定性、精确性和定性性,而且要研究小流域的组成、结构和功能及其发展变化过程;影响治理效益的因素等,从而理解小流域特征与治理特性的对立面,为进一步认识小流域各组成因素及其相互关系。掌握系统总体的运动发  相似文献   
108.
试论小流域治理的系统观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09.
小流域坡面治理工程优化配置是一个多属性决策问题,但由于信息缺乏,决策往往由专家主观判断,结果依赖专家的经验。采用多种方法对海西海流域的坡面治理进行排序,并对排序结果进行综合分析,识别出林地与水平梯田结合的治理方式为当地坡面治理的最佳措施,解决了不完备信息下的决策问题和单一方法的决策结果随意性问题。研究结果可为当地坡面治理决策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10.
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探讨小流域土地利用规划的理论与方法问题 ,初步提出 4个工作研究部分 ,首先要进行小流域的生态经济系统分析 ,明确小流域在不同位置上的功能差异和存在的问题 ;其次根据小流域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点 ,采用土地适宜性评价 ,研究小流域的自然适宜性 ,生态经济系统的投入产出分析 ,分析小流域农业经济发展优势 ,确定其最佳农业产业结构和具体的优化目标 ;再用目标规划确定其数量结构 ;最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和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 ,确定其土地利用空间布局 ,最终将最大限度地使小流域土地得到优化配置 ,功能与潜力得到发挥 ,达到可持续发展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