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7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林业   10篇
农学   9篇
  1篇
综合类   30篇
农作物   20篇
水产渔业   1篇
畜牧兽医   7篇
植物保护   5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培育灰斑病抗性品种可降低灰斑病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本研究以202份黑龙江省近25年主栽的大豆品种构建关联群体,在人工接种条件下鉴定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病指数。利用187对SSR标记对遗传多样性、群体结构和连锁不平衡位点进行分析,通过GLM 和MLM两种模型对大豆品种的灰斑病抗性与标记进行关联分析,进一步分析抗性关联位点等位变异与抗性表型效应关系。结果表明:202份大豆品种对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遗传变异系数为14.26%;187个标记在群体中共获得809个等位变异,平均等位变异为4.42个,变幅2~10个,其中17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高(0.64),12号染色体的平均PIC值最低(0.26);检测到稀有等位变异146个,特有等位变异位点58个;无论共线性组合位点还是非共线性组合位点均存在不同程度LD,连锁不平衡P<0.05支持的对数占总对数的21.65%;202份大豆品种被划分为3个亚群,亚群POP1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小(0.03),亚群POP2与POP3之间遗传距离最大(0.35);两种模型共同检测到11个SSR标记与灰斑病10号生理小种抗性显著关联,其中位于3号染色体上的Satt549的贡献率最大,可解释表型变异14.74%;具有增效效应的等位变异共有24个,增效效应超过10的等位变异有7个,增效效应最大为Satt703-247(19.62),典型载体材料为合丰29;其次是Satt587-185(19.58),典型载体材料为东农50;Satt549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高(13.87),Sat_366位点增效等位变异的平均效应值最低(0.84)。聚合优异等位变异和载体材料可为培育抗灰斑病品种的亲本选配和后代等位条带辅助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2.
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抗条锈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柔软滨麦草及其杂交后代生物学特性及抗锈性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认为,亲本的叶表皮毛密度和气孔密度与侵入前的抗锈性有极高的相关性,而其杂交后代无此种关系,表明亲本的物理抗锈因素没有传递给后代,其抗锈性由其他因素决定。  相似文献   
33.
暴马丁香分布于东北、华北和西北东部,在朝鲜、日本、俄罗斯也有分布,该树种具有花序大、花期长、花期晚等特点,是园林绿化的常用树种。近年来,随着暴马丁香药用用途的不断开发,其利用价值不断攀升。  相似文献   
34.
 M852-1是由柔软滨麦草和普通小麦7182经杂交和回交培育的易位系。苗期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M852-1对CYR29、CYR31、CYR32、CYR33、Su11-4、Su11-7和V26等7个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生理小种或新的致病类型均表现免疫至高抗,是一个较好的抗条锈资源材料。用条锈菌流行小种CYR33对M852-1与铭贤169杂交F1、F2、F3和BC1代进行抗性鉴定与遗传分析,发现M852-1对CYR33的抗条锈性由1对隐性基因控制,暂定名为YrElm。以F2代分离群体构建作图群体,利用集群分离分析法,筛选到与YrElm连锁的5个SSR标记:Xcfd35、Xgwm161、Xwmc630、Xgwm533和Xcfd34,并将YrElm定位于小麦染色体3DS上。YrElm两侧最近2个SSR标记Xcfd35与Xgwm161的遗传距离分别为6.5 cM和4.2 cM。抗锈性鉴定、系谱分析以及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该抗病基因来源于柔软滨麦草。综合基因来源、分子检测及染色体位点等方面的分析,认为YrElm可能是一个新的抗条锈病基因。用该基因两侧最近两个标记Xcfd35和Xgwm161 检测68个甘肃和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系),10个(14.7%)品种能扩增出与M852-1相同的条带。进一步进行抗病性及系谱分析表明,这10个品种均不含YrElm。本研究结果为利用YrElm进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和进一步的精细定位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35.
冬凌草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冬凌草进行化学成分研究,从其中分得7个化合物,经理化和波谱方法分别鉴定为:双冬凌草丁素(Ⅰ),(10Z,14Z)-9,16-二羰基-10,12,14-三烯-十八碳酸(Ⅱ),2′-乙酰氨基-3′-苯基丙基2-苯甲酰氨基-3-苯基丙酸酯(Ⅲ),α-香树脂醇(Ⅳ),β-香树脂醇(Ⅴ),2β-羟基齐墩酸(Ⅵ),2α-羟基乌索酸(Ⅶ)。其中化合物Ⅰ为一个新的对映-贝壳杉烷二萜二聚体,Ⅱ为新的高度不饱和脂肪酸,化合物Ⅲ和Ⅵ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得到,化合物Ⅴ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得到。  相似文献   
36.
赤霉素对韭菜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试验研究了赤霉素处理对韭菜种子萌发和早期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用100mg/L赤霉素溶液浸种12~24h能显著提高韭菜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并且显著促进了韭菜幼苗的生长,但对韭菜种子的发芽率没有影响。在种子未经浸种直接催芽的情况下,200~300mg/L赤霉素溶液处理24h也能显著提高韭菜种子的发芽势和发芽指数,50~100mg/L赤霉素处理能显著促进韭菜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37.
蓝萼香茶菜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霞  刘菲 《种子》2012,31(4):27-30
研究了蓝萼香茶菜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发生的一系列生理生化变化。结果表明:随着老化程度的加深,种子各项发芽指标逐渐降低,电导率和丙二醛含量逐渐升高;老化种子内保护酶(CAT、POD、SOD)活性降低;种子内贮藏物质(可溶性蛋白质、可溶性糖)也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说明蓝萼香茶菜种子老化过程中种子活力降低可能是由于细胞膜系统受损和有毒物质积累所致。本研究可为蓝萼香茶菜种子的合理贮藏及生产上种子活力的提高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8.
本研究采用固相抗源(体)型酶联免疫测定方法(ELISA),对接种灰斑病1、7号生理小种后,不同抗性大豆品种(系)的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抗病类型大豆品种(系)叶片内IAA含量较高,品种抵抗病菌能力增强;感病品种IAA含量较低,GA含量降低,IPA含量升高;大豆叶片内的内源激素含量的诱导表达与病原菌有关,灰斑病7号生理小种对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39.
大豆品种感染灰斑病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大豆灰斑病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在接种灰斑病菌前后可溶性糖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比较研究。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前,抗感灰斑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并无明显差别;接种后,抗病与感病品种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增加趋势,且感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大于抗病品种可溶性糖含量的增加量。  相似文献   
40.
蓝萼香茶菜叶与茎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蓝萼香茶菜叶和茎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活性。[方法]通过生长速率法和滤纸片法,分别测定蓝萼香茶菜叶和茎乙醇提取物对2株蝴蝶兰茎腐病疑似病原镰刀菌的EC50和对3株细菌的抑菌效果。[结果]在0~50mg/ml的较低浓度时,叶和茎乙醇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均不显著;在50~200mg/ml的较高浓度时,叶提取物对G^+菌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较强抑菌活性,而茎提取物对二者仅具有微弱的抑菌效果,叶和茎提取物对G^-菌大肠杆菌均无抑菌效果。蓝萼香茶菜叶和茎提取物对2种疑似病原镰刀菌M14和M5均具有一定的抑制效果,对M4、M5的EC50值分别为22.72、18.27mg/ml和43.33、42.57mg/ml。[结论]蓝萼香茶菜叶和茎提取物对革兰氏阳性菌具有较好的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无抑菌作用,而对镰刀菌则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这对更好开发和利用该天然药物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